2016-2017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
A.CO、Cl2、N2、酸雨
B.HCl、O2、N2、粉尘
C.SO2、NO2、CO、粉尘
D.NH3、CO2、NO、雾
2.家庭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调味用的食醋
B.纯水降温得到的冰水混合物
C.炒菜用的铁锅
D.餐饮用的啤酒
3.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指的是物质所含构成粒子数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
B.1mol
H2O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C.1mol
H2O的质量是18g
D.1mol
H2O蒸汽的体积是22.4L
4.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 )
A.蒸馏烧瓶、漏斗
B.容量瓶、冷凝管
C.坩埚、试管
D.分液漏斗、烧杯
5.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可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氯化钾
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C.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6.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FeSO4(CuSO4):加足量铁粉后,过滤
B.CO(CO2):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C.MnO2(KCl):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
D.CO2(HCl):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7.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 )
A.将40gNaOH固体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将10g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mL
8.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9.经分析知道某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此物质不可能是( )
A.纯净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10.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关系的是( )
A.向NaHCO3固体中加入新制的氯水,有无色气泡产生(H+)
B.新制氯水使红色布条褪色(HCl)
C.将AgNO3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Cl﹣)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Cl2)
11.从1L
1mol/L
NaOH溶液中取出100ml,下列关于这100ml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含NaOH
0.1
mol
B.浓度为0.1
mol/L
C.含NaOH
4
g
D.浓度为
1
mol/L
12.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滴双氧水;
③将铜丝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A.实验①中铁钉做氧化剂
B.实验②中Fe2+具有还原性
C.实验③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13.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
NA
B.常温常压下,1.0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C.通常状况下,NA
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
个数为
NA
14.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
A.136
B.50
C.86
D.222
1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用100
mL容量瓶配制90mL1mol/L的NaOH溶液
C.用量筒量取5.65mL的浓硫酸
D.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3.2gNaCl固体
16.实验室配制1mol L﹣1盐酸250mL,下列不需用的仪器是( )
A.250
mL容量瓶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17.下列物质中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氯水
B.液氯
C.氯气
D.次氯酸
18.体积相同的某营养液两份,其配方如下:
KCl
K2SO4
ZnSO4
ZnCl2
(1)
0.3mol
0.2mol
0.1mol
(2)
0.1mol
0.3mol
0.1mol
两份营养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仅c(K+)相同
D.仅c(Cl﹣)相同
19.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B.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D.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20.有关Na2CO3
和
NaHC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溶性Na2CO3<NaHCO3
B.二者都能与酸反应生成CO2
C.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D.二者在相同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1.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2.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子数之比为1:1
②所含O原子数之比为2:3
③原子总数之比为3:4
④S原子数之比为1:1
⑤质子数之比4:5.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⑤
D.③④⑤
23.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与强的氧化性等多重特性,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制取气体,在以下实验使用的硫酸采用较高浓度的原因不是基于上述特性的是( )
A.实验室利用Na2SO3与硫酸制取SO2气体时,一般采用浓度较大的硫酸
B.向白纸上滴几滴浓硫酸
C.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制取HCl气体
D.利用金属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
24.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一
B.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SO42一
D.某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一定含有Ba2+
2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25分)
26.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液态(纯)H2SO4③液态的(纯)醋酸
④汞(金属)⑤纯蔗糖(C12H22O11)
⑥酒精(C2H5OH)
⑦熔化的KNO3,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27.(1)从以下6种物质CO2、SiO2、CaO、MgO、Fe2O3、C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 .
(2)生活中的食醋和淀粉溶液分别属于分散系中的 和 ,用 可以鉴别.
28.由以下一些微粒:136C、3919K、4020Ca、126C、147N、4018Ar其中:
(1)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 ;
(2)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的是 和 ;
(3)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的是 和 、 和 .
29.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中的几种离子.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的离子是 ,有关的离子反应式为 .
(3)取(2)的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A﹣D中的(填序号) .
A.Cl﹣B.CO32﹣
C.NO3﹣D.OH﹣.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
A.CO、Cl2、N2、酸雨
B.HCl、O2、N2、粉尘
C.SO2、NO2、CO、粉尘
D.NH3、CO2、NO、雾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分析】空气污染的物质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
【解答】解:A.N2不是污染物,Cl2、酸雨不是主要污染物,故A错误;
B.O2、N2不是污染物,HCl不是主要污染物,故B错误;
C.SO2、NO2、CO都是有害气体,烟尘为可吸入粉尘,对人体有害,为污染物,故C正确;
D.CO2不是污染物,NH3不是主要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C.
2.家庭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调味用的食醋
B.纯水降温得到的冰水混合物
C.炒菜用的铁锅
D.餐饮用的啤酒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析】根据纯净物混合物的定义来判断.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解答】解:A.食醋含有乙酸和水等,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冰水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铁锅是铁与碳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啤酒含有乙醇和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的量指的是物质所含构成粒子数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
B.1mol
H2O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C.1mol
H2O的质量是18g
D.1mol
H2O蒸汽的体积是22.4L
【考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表示的意义进行判断;
B.根据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计算;
C.根据m=nM计算出1mol水的质量;
D.根据标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且不是标准状况下判断.
【解答】解:A.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表示物质所含构成粒子数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符号为mol,故A正确;
B.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1mol
H2O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故B正确;
C.1mol
H2O的质量是:18g/mol×1mol=18g,故C正确;
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其不是标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D.
4.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 )
A.蒸馏烧瓶、漏斗
B.容量瓶、冷凝管
C.坩埚、试管
D.分液漏斗、烧杯
【考点】直接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分析】实验室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蒸发皿、试管、坩埚,垫石棉网可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有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等.
【解答】解:A.蒸馏烧瓶需要垫石棉网加热,漏斗不能用来加热,故A错误;
B.容量瓶、冷凝管不能用来加热,故B错误;
C.坩埚、试管可以直接进行加热,故C正确;
D.分液漏斗不能用来加热,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可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氯化钾
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C.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
【分析】A.氯化钾和硝酸钾都溶于水,二者溶解度不同;
B.自来水中含有盐类物质,利用沸点不同制取蒸馏水;
C.酒精和水互溶;
D.泥沙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解答】解:A.氯化钾和硝酸钾都溶于水,二者溶解度不同,可利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故A正确;
B.自来水中含有盐类物质,利用沸点不同制取蒸馏水,则一般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故B正确;
C.酒精和水互溶,则不能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一般选择苯或四氯化碳作萃取剂,故C错误;
D.泥沙不溶于水,食盐溶于水,则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泥沙,故D正确.
故选C.
6.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FeSO4(CuSO4):加足量铁粉后,过滤
B.CO(CO2):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C.MnO2(KCl):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
D.CO2(HCl):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洗气.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因铁粉能与CuSO4反应生成FeSO4和铜,铁粉不能与FeSO4反应,过量的铁粉和生成的铜可过滤除去,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用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
C、MnO2不溶于水,KCl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得到MnO2、洗涤、烘干,既除去了杂质,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HCl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用NaOH溶液洗气,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D.
7.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 )
A.将40gNaOH固体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将10g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mL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A.体积指溶液体积不是溶剂体积;
B.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影响分析判断;
C.根据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能否直接加和判断;
D.质量换算物质的量,依据浓度概念计算得到.
【解答】解:A.体积指溶液体积不是溶剂体积,所以40gNaOH溶解于1L水中配成的NaOH溶液浓度不是1mol/L,故A错误;
B.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摩尔体积越大,标况下,22.4LHCl的物质的量是1mol,常温常压下,22.4LHCl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所以常温常压下将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故B错误;
C.1L10mol/L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配成溶液的体积不是10L,所以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故C错误;
D.10gNaOH物质的量为0.25mol,溶解后配制为250ml的溶液,其浓度为1
mol L﹣1,故D正确.
故选D.
8.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分析】根据雾属于胶体,属于气溶胶.
【解答】解:因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大雾时,用灯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雾属于胶体,
故选D.
9.经分析知道某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此物质不可能是( )
A.纯净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分析】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来解答;
【解答】解: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故A不选;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两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单质,故B选;
C、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以由两种元素组成,故C不选;
D、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两种元素组成,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故D不选;
故选:B.
10.下列实验现象,与新制氯水中的某些成分(括号内物质)没有关系的是( )
A.向NaHCO3固体中加入新制的氯水,有无色气泡产生(H+)
B.新制氯水使红色布条褪色(HCl)
C.将AgNO3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Cl﹣)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Cl2)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氯水中有酸,酸电离生成的H+能与NaHCO3固体反应;
B、HCl在水中能表现出酸性,不具有漂白性;
C、氯水中的氯离子能与硝酸银发生复分解反应;
D、氯气具有氧化性.
【解答】解:A.因氯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均可电离生成H+,H+能与NaHCO3固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会有无色气泡出现,故A不选;
B.氯水中的次氯酸能使红色布条褪色,与HCl无关,故B选;
C.因氯水中的盐酸电离生成Cl﹣,氯离子能与硝酸银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C不选;
D.因氯水中的氯气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再滴加KSCN溶液,发现呈血红色,故D不选;
故选B.
11.从1L
1mol/L
NaOH溶液中取出100ml,下列关于这100ml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含NaOH
0.1
mol
B.浓度为0.1
mol/L
C.含NaOH
4
g
D.浓度为
1
mol/L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由于溶液是均匀的,从1L
1mol/L
NaOH溶液中取出100ml溶液,这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剩余的900mL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相同,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
A、根据n=cV计算100ml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B、由于溶液是均匀的,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
C、根据m=cVM计算100ml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D、由于溶液是均匀的,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
【解答】解:由于溶液是均匀的,从1L
1mol/L
NaOH溶液中取出100ml溶液,这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为1mol/L.
A、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L×1mol/L=0.1mol,故A正确;
B、由于溶液是均匀的,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为1mol/L,故B错误;
C、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为0.1L×1mol/L×40g/mol=4g,故C正确;
D、由于溶液是均匀的,取出的100ml氢氧化钠溶液与原1L
1mol/L
NaOH溶液浓度相同为1mol/L,故D正确.
故选:B.
12.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滴双氧水;
③将铜丝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A.实验①中铁钉做氧化剂
B.实验②中Fe2+具有还原性
C.实验③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实验①中发生Fe+Cu2+═Fe2++Cu,实验②中发生2Fe2++2H++H2O2═2Fe3++2H2O,实验③中发生Cu+2Fe3+═2Fe2++Cu2+,利用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并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来比较氧化性的强弱.
【解答】解:A.由①中发生Fe+Cu2+═Fe2++Cu,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Fe作还原剂,故A错误;
B.实验②中发生2Fe2++2H++H2O2═2Fe3++2H2O,Fe2+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故B正确;
C.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化合物,而③中发生Cu+2Fe3+═2Fe2++Cu2+,生成物中没有单质,则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发生的三个反应,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为Fe3+>Cu2+>Fe2+,故D错误;
故选B.
13.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
NA
B.常温常压下,1.06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
C.通常状况下,NA
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
个数为
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
B.1.06g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01mol,0.01mol碳酸钠中含有0.02mol钠离子;
C.通常状况下,NA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不是标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计算二氧化碳的体积;
D.缺少氯化镁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溶液中氯离子的数目.
【解答】解:A.标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1.06g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0.01mol,0.01mol碳酸钠中含有0.02mol钠离子,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故B正确;
C.NA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mol二氧化碳的体积,故C错误;
D.没有告诉氯化镁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数目,故D错误;
故选B.
14.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
A.136
B.50
C.86
D.222
【考点】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根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分析该原子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
【解答】解:同位素氡的质子数为86,质量数为222,中子数为222﹣86=136,该同位素原子中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36﹣86=50,
故选:B.
1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用100
mL容量瓶配制90mL1mol/L的NaOH溶液
C.用量筒量取5.65mL的浓硫酸
D.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3.2gNaCl固体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
B.容量瓶具有规定的规格,不存在90mL容量瓶;
C.量筒的感量为0.1mL;
D.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
【解答】解:A.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正确;
B.容量瓶具有规定的规格,不存在90mL容量瓶,则用100
mL容量瓶配制90mL1mol/L的NaOH溶液,故B正确;
C.量筒的感量为0.1mL,则用量筒量取5.6mL或5.7mL的浓硫酸,故C错误;
D.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则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3.2gNaCl固体,故D正确;
故选C.
16.实验室配制1mol L﹣1盐酸250mL,下列不需用的仪器是( )
A.250
mL容量瓶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考点】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
【分析】配制250mL
1mol/L盐酸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根据配制步骤选用仪器,然后判断不需要的仪器.
【解答】解:根据配制250mL
1mol/L盐酸的步骤可知,需要使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所以不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
故选B.
17.下列物质中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氯水
B.液氯
C.氯气
D.次氯酸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次氯酸具有漂泊性,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氯水中含有次氯酸,具有漂泊性,所以能够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A选;
B.液氯为氯气的液态形式,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B不选;
C.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C不选;
D.次氯酸具有漂泊性,能够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D选;
故选:AD.
18.体积相同的某营养液两份,其配方如下:
KCl
K2SO4
ZnSO4
ZnCl2
(1)
0.3mol
0.2mol
0.1mol
(2)
0.1mol
0.3mol
0.1mol
两份营养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仅c(K+)相同
D.仅c(Cl﹣)相同
【考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体积相同的溶液,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离子的物质的量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求出两份营养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进而判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第一份营养液中:n(K+)=0.3mol+0.2mol×2=0.7mol,n(SO42﹣)=0.2mol+0.1mol=0.3mol,n(Zn2+)=0.1mol,
n(Cl﹣)=0.3mol;
第二份营养液中:n(K+)=0.1mol+0.3mol×2=0.7mol,n(SO42﹣)=0.3mol,n(Zn2+)=0.1mol,
n(Cl﹣)=0.1mol+0.1mol×2=0.3mol;
两份营养液中离子浓度完全相同.
【解答】解:第一份营养液中,0.3molKCl里面有0.3mol钾离子和0.3mol氯离子,0.2mol硫酸钾里面有0.2mol×2=0.4mol钾离子和0.2mol硫酸根离子,0.1mol硫酸锌里面有0.1mol锌离子和0.1mol硫酸根离子,那么总共此营养液里面有:n(K+)=0.3mol+0.4mol=0.7mol,n(SO42﹣)=0.2mol+0.1mol=0.3mol,n(Zn2+)=0.1mol,n(Cl﹣)=0.3mol;
第二份营养液中,0.1molKCl里面有0.1mol钾离子和0.1mol氯离子,0.3mol硫酸钾里面有0.3mol×2=0.6mol钾离子和0.3mol硫酸根离子,0.1mol氯化锌里面有0.1mol锌离子和0.1mol×2=0.2mol氯离子,则第二份营养液内有:n(K+)=0.1mol+0.6mol=0.7mol,n(SO42﹣)=0.3mol,n(Zn2+)=0.1mol,n(Cl﹣)=0.1mol+0.2mol=0.3mol;
对比以上可知:因体积相同,两种营养液相同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则两种营养液离子浓度完全相同.
故选A.
19.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B.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D.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考点】金属和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分析】A.根据除稀有气体和第ⅡA族外,多数主族元素既有金属元素也有非金属元素;
B.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
C.氧化物依据与酸反应生成氧和水的性质特征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D.根据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可以将混合物进行分类.
【解答】解:A.不能与金属元素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有很多,它们与同主族金属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和金属钠一样,但它不是金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都是正价,故A错误;
B.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B正确;
C.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依据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含金属元素的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故C错误;
D.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三大类,故D错误;
故选B.
20.有关Na2CO3
和
NaHC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溶性Na2CO3<NaHCO3
B.二者都能与酸反应生成CO2
C.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D.二者在相同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A.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碳酸氢钠;
B.碳酸钠也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
D.碳酸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或者与适量盐酸)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碱反应生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解答】解:A.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碳酸氢钠,故A错误;
B.碳酸钠也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所以热稳定性Na2CO3>NaHCO3,故C错误;
D.二者在相同条件下不能相互转化,故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分析】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A、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复分解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2.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子数之比为1:1
②所含O原子数之比为2:3
③原子总数之比为3:4
④S原子数之比为1:1
⑤质子数之比4:5.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⑤
D.③④⑤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①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②所含O原子数之比可由物质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构成来分析;③原子总数之比可由物质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构成来分析;④因1个分子中含有硫原子个数相同,则S原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⑤质子数之比可由分子的构成及原子的质子数来计算.
【解答】解:设SO2和SO3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
①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为1mol:1mol=1:1,故①正确;
②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则所含O原子数之比为1mol×2:1mol×3=2:3,故②正确;
③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1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则原子总数之比为1mol×3:1mol×4=3:4,故③正确;
④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1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则S原子数之比为1mol×1:1mol×1=1:1,故④正确;
⑤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质子数为16+8×2=32个,1个三氧化硫分子中质子数为16+8×3=40,则质子数之比为1mol×32:1mol×40=4:5,故⑤正确;
故选A.
23.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与强的氧化性等多重特性,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制取气体,在以下实验使用的硫酸采用较高浓度的原因不是基于上述特性的是( )
A.实验室利用Na2SO3与硫酸制取SO2气体时,一般采用浓度较大的硫酸
B.向白纸上滴几滴浓硫酸
C.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制取HCl气体
D.利用金属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
【分析】A、实验室利用Na2SO3与硫酸制取SO2气体时,一般采用浓度较大的硫酸,是应用浓硫酸的难挥发性;
B、向白纸上滴几滴浓硫酸,是浓硫酸的脱水性;
C、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制取HCl气体,是用硫酸的吸水性,吸水过程放出热量;
D、利用金属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硫酸的强氧化性.
【解答】解:A、实验室利用Na2SO3与硫酸制取SO2气体时,一般采用浓度较大的硫酸,是应用浓硫酸的难挥发性,不是应用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与强的氧化性,故A正确;
B、向白纸上滴几滴浓硫酸,是浓硫酸的脱水性,故B不选;
C、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制取HCl气体,是用硫酸的吸水性,吸水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选;
D、利用金属Cu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D不选;
故选A.
24.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一
B.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SO42一
D.某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一定含有Ba2+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A.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
D.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钡等.
【解答】解:A.由操作和现象可知气体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SO32﹣、或HCO3﹣、HSO3﹣等,或都存在,故A错误;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操作和现象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故B正确;
C.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由操作和现象可知溶液中可能含Ag+或SO42﹣,但二者不能同时存在,故C错误;
D.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钡等,则由现象可知溶液中可能含Ba2+,或Ca2+等,故D错误;
故选B.
2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根据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分液、蒸发和蒸馏等,结合实验装置图及选择的仪器来分析.
【解答】解:A、过滤一般是用来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故A不选;
B、蒸馏可以实现两种沸点差距较大的两种互溶液体的分离,故B不选;
C、定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过程中的一步,不能分离物质,故C选;
D、分液可以实现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分离,故D不选;
故选:C.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25分)
26.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液态(纯)H2SO4③液态的(纯)醋酸
④汞(金属)⑤纯蔗糖(C12H22O11)
⑥酒精(C2H5OH)
⑦熔化的KNO3,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④⑦ ;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①②③⑦ ;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⑤⑥ .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1)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该物质就能够导电;
(2)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3)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1)能够导电的物质中一定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满足该条件的有:④汞(金属)、⑦熔化的KNO3,
故答案为:④⑦;
(2)电解质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满足条件的有:①NaCl晶体
②液态(纯)H2SO4③液态的(纯)醋酸
⑦熔化的KNO3,
故答案为:①②③⑦;
(3)非电解质为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满足该条件的为:⑤纯蔗糖(C12H22O11)
⑥酒精(C2H5OH),
故答案为:⑤⑥.
27.(1)从以下6种物质CO2、SiO2、CaO、MgO、Fe2O3、C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SiO2+CaOCaSiO3 , C+CO22CO .
(2)生活中的食醋和淀粉溶液分别属于分散系中的 溶液 和 胶体 ,用 丁达尔效应 可以鉴别.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1)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书写方程式;
(2)食醋属于溶液,淀粉溶液属于胶体,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解答】解:(1)碱性氧化物氧化钙和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的反SiO2+CaOCaSiO3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方程式为:C+CO22CO;
故答案为:SiO2+CaOCaSiO3、C+CO22CO;
(2)食醋属于溶液,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溶液;胶体;丁达尔效应.
28.由以下一些微粒:136C、3919K、4020Ca、126C、147N、4018Ar其中:
(1)互为同位素的是 126C 和 136C ;
(2)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的是 4020Ca 和 4018Ar ;
(3)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的是 136C 和 147N 、 3919K 和 4020Ca .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3)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解答】解:(1)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上述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的只有126C
和136C,所以互为同位素的是126C
和136C;故答案为:126C、136C;
(2)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所以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的是4020Ca
和
4018Ar;故答案为:4020Ca、4018Ar;
(3)根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136C中中子数=13﹣6=7、3919K中中子数=39﹣19=20、4020Ca中中子数=40﹣20=20、126C中中子数=12﹣6=6、147N中中子数=14﹣7=7、4018Ar中中子数=40﹣18=22,所以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的是136C和147N、3919K和4020Ca,故答案为:136C、147N;3919K、4020Ca.
29.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中的几种离子.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Cu2+ .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的离子是 Ag+ ,有关的离子反应式为 Ag++Cl﹣═AgCl↓ .
(3)取(2)的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Mg2+ .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A﹣D中的(填序号) C .
A.Cl﹣B.CO32﹣
C.NO3﹣D.OH﹣.
【考点】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分析】(1)Cu2+有颜色;
(2)AgC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3)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应为Mg(OH)2;
(4)NO3﹣与Ag+、Mg2+、Cu2+不生成沉淀,能共存;
【解答】解:(1)由于溶液呈无色透明,而Cu2+有颜色,为蓝绿色,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Cu2+,故答案为:Cu2+;
(2)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Ag+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故答案为:Ag+;Ag++Cl﹣═AgCl↓;
(3)在除去Ag+离子的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Mg2+,
故答案为:Mg2+;
(4)由于Cl﹣和Ag+离子,CO32﹣、OH﹣与Mg2+、Cu2+都能生成沉淀,只有NO3﹣与Ag+、Mg2+、Cu2+不生成沉淀,故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NO3﹣,
故答案为:C.
2017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