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最大的“书”(集体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最大的“书”(集体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5 12:14:55

文档简介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教学课题
19 最大的“书”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周星期

教学目标
课(章节)教学目标
1.
会认“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读懂课文第10小节。
教学准备与手段
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
(一)识字写字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二)朗读感悟读中学。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演中悟。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 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词语开花。词语积累。认真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刨根问底课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比较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不同的语气。(四)实践活动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
一、质疑导入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四、重创文本,指导写字
一、质疑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等等)3.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⑴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⑵给课文标出小节号,同桌交流。2.检查反馈:⑴
读准生字新词地质
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结合教学:课文中谁是地质勘探员?)
岩石
雨痕
波痕
矿物
宝藏一册厚厚的书
一片陆地
刨根问底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1~4小节;5~6小节;7~8小节;9~10小节,11~12小节;13小节。(课文以对话为主,学生在标小节号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相机提醒)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解决问题1: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 ⑴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⑵“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意思是说“这岩石厚厚的——”(引导学生说出“就像一册厚厚的书。”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⑶指名读第四小节,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一册”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⑷指导读好含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⑸哦,原来这本书指的就是岩石啊!现在我明白了。那你们明白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吗 (这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3.既然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那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10自然段,找找川川对叔叔提了哪些问题?4.
找出川川提的问题,出示:
问题1:这上面有字吗?
问题2:这上面有图画吗?
问题3:这能说明什么呢?指名读川川的话,指导读好问句。5.
面对川川的问题,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员叔叔是怎样回答呢?谁愿意做做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帮川川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生答读第6小节,其余学生问。在一问一答中读好对话。6.
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他又问?(学生接读:这上面有字吗?)哪个地质勘探队员叔叔来回答?(再次指名答读)7.教师扮演川川:那这些雨痕、波痕,还有树叶、贝壳、小鱼能说明什么呢?指名一生答读第10自然段。课件出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8.
叔叔是通过什么判断这里原来是长满树木的森林,后来变成大海的呢
引导学生整合6、8、10自然段。四、重创文本,指导写字
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等等)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自由读课文:⑴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⑵给课文标出小节号,同桌交流。检查反馈:读准生字新词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解决问题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谁愿意做做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帮川川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生答读第6小节,其余学生问。在一问一答中读好对话。1.听到这儿,川川明白了:
yán

hòuhòu
mái原来,一块石就像一的书。“书”里藏着许
zhì多有关地的奥秘。指名读这一段话。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
一、有感情朗读对话。二、探究学习11~13自然段。三、拓展迁移四、指导书写。
一、有感情朗读对话。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的对话中读懂了:一块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书”里还藏着许多有关地质的奥秘。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有感情地朗读1~10自然段的对话。二、探究学习11~13自然段。1.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前面的问题才解决,后面的问题又冒出来啦!课件出示: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2.从川川的提问中,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⑴
根据学生问答,
指导书写词语“刨根问底”。⑵“刨根问底”还可以换成?(拓展歇后语:打破砂锅——问(纹)到底)3.谁愿意解答川川的这个问题呢?指名答读第12自然段。4.这本岩石书还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矿物图片。)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引导学生明白文中省略号的用处。)5.教师引读第13自然段: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情不自禁地叫起来——6.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三、拓展迁移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还让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二十年后,川川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地质勘探队员。你们看:(课件出示)川川趴在一块岩石面前,正仔细地研究着。他发现这块岩石上有恐龙的脚印,有虾,有水草。他明白了:在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宝、趴、印、陆、铁。2.教师范写“印”。3.学生练习4.展示,点评。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的对话中读懂了:一块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书”里还藏着许多有关地质的奥秘。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有感情地朗读1~10自然段的对话。根据学生问答,
指导书写词语“刨根问底”“刨根问底”还可以换成?(拓展歇后语: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谁愿意解答川川的这个问题呢?指名答读第12自然段。这本岩石书还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矿物图片。)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引导学生明白文中省略号的用处。)19
最大的“书”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质、堪、岩、册、厚、印、痕”7个生字,会写“岩、册、厚”3个字。
2、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设情景,导入。
1、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小朋友们,平时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
2、学生质疑: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生齐读课题。
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叫最大的书?)
前面出现了一个人,是——(出示图片)字条“地质勘探队员”。你对地质勘探有什么了解吗?现在,我们就跟着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一起去读最大的书吧。
这里也有一位爱学习、动脑筋的小朋友——川川,也跟你们一样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爬山,去读懂这本最大的
“书”。
二、初读课文
1、把借助拼音课文读通顺、准确。
2、检查:指名分节读,随机正音“藏”
三、学习1—10自然段
1、自读课文,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1—4小节)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指名读。随机教学“岩”:出示字卡“岩”,看着这个字,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出示姿态各异的山岩图。指导书写:岩
(2)教学“册”:
一册书还可以怎么说?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的一册书是怎样的?出示竹简图,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书。那时候没有发明纸,人们把字写在竹块上,再用线连起来,就叫竹简。看到竹简,你明白“册”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吗?一幅画就成了一个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咱们祖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
(3)教学厚:
出示词卡“厚厚的”,抽生读。
它的反义词是什么?想一想,除了说厚厚的书,还能说厚厚的什么?
(4)谁能给它换种说法?
指导朗读:岩石书”一层一层,厚吗?如果你把“一层一层”、“厚厚”这两个词语放慢读,会更好。指名、男、女生分读平分秋色,都很不错。出示川川的话,分角色朗读。
小结:岩石一层一层的,真象是一本书啊!
2、学习5—8小节
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岩石是一本书呢?自读课文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1)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随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教学“痕”:
雨点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泪水流过后会留下——泪痕,伤口愈合后留下——伤痕,被刀砍之后留下——刀痕。去掉病字旁,你能给它换上什么部首变成新字?
(2)想像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
(我想“雨痕”大概是一点一点的,是雨掉下来打在石头上形成的。)你觉得,雨点落下来,长年累月,慢慢地,地上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坑了,这就是雨痕,对吗?真有意思!
(我觉得雨痕应该有大的,有小的!因为如果下小雨的话,地上的坑就小一点,下大雨的话,地上的坑就应该大一点。)你说得很有道理,我想在座的很多小朋友可能跟你想的一样。
你想的也不错!谁来说说波痕呢?
(波痕应该是一波一波的,(生加上动作表示)就像海浪一样!)点点头,你还加上了动作,真形象。
(波痕应该是一条一条,弯弯曲曲的。)
(3)看图片,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那请大家睁大眼睛,瞧!(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4)(小眼睛,真亮,全找对了。你们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呢?
介绍得真清楚。
谁能把三种连起来介绍,自己先试试看。(你真能干,三种连起来介绍也非常流利。)
师生对读。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有板有眼)
对,岩石上有这么奇特的文字,真是一本奇妙的书啊!
(5)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岩石书上不仅有字,还有画呢?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1)川川可真会动脑筋,你们能给这里补充吗?川川
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2)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
交流
小结: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像石头一样,这些叫什么呢?
(3)你的图画介绍得可真有趣!谁再来介绍。
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师点击课件,出示恐龙、虾、恐龙蛋、乌龟的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
(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哩!),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小结。
3、师生分角色读。川川一问再问,真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和川川、叔叔一起去读了一册最大的书,这到底是本怎样的书呢?(难懂、深奥)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岩石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着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呢!
2、现在我们还不能像叔叔那样去野外考察,但我们能从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推荐大家两本好书《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
3、指导书写:册、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波痕
雨痕

树叶
贝壳
小鱼
教学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