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5 21: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请同学们猜猜这些少数民族的族名,它们在唐朝是何称呼? 东突厥:蒙古族 回纥:维吾尔族 吐蕃:藏族 南诏:彝族、白族 靺鞨:满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南诏彝族4、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隋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比一比:唐朝疆域和隋朝疆域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
思考:这些拓展的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拓展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和同为一家”
假如你是唐朝的统治者,面对众多民族,你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想想 议议天可汗思考:这句话什么意思?体现怎样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资治通鉴》以前 贵中华,贱夷狄
唐朝 一视同仁现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和同为一家”唐太宗禄东赞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逆,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
——《步辇图》题记唐蕃关系1.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仰慕中原文化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对吐蕃进行社会改革,促进青藏高原的发展。基本统一吐蕃各部,定都逻些,建筑布达拉宫;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广泛吸收先进文化;松赞干布: (1)松赞干布对吐蕃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你如何看待文成公主入藏?看看议议P19文成公主:(约623-680)在吐蕃生活近40年(2)请结合P19阅读卡内容,说一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学医学农业手工业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意义: 对加强唐蕃友好、促进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唐蕃友好关系的新发展: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唐玄宗时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与学习的使团。 (2)、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来唐朝?1、遣唐使(3)、“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4)、为传播中日文化做出贡献的有哪些人?阿倍仲麻吕和鉴真看图学史日本 五重塔唐 大雁塔日本文字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中国文字日本书法看图学史 材料:日本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现有十二省,如:法务省 、财务省、文部省 …… 隋唐:三省六部制说明 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对日本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鉴真东渡P20鉴真东渡1.传布佛教
2、介绍医药、 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用: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吗?每课一得三、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学习任务:阅读P20回答下列问题:
1、玄奘是那一时期的高僧?他去哪里求取佛经?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哪里?
2、他著作的名称、内容和地位如何?
3、玄奘的贡献
唐太宗时期天竺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半岛《大唐西域记》内容: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地位: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1、掌握佛教理论 2、翻译佛经
3、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线路图 玄奘西行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玄奘西行天竺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意义(影响):促进佛教传播与发展,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学习佛经传授佛法天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日本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开放进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比表贡 献到达地方目 的优秀品质玄奘与鉴真的功绩比较同异品质:百折不挠
影响:促进交流
载体:佛教传播路线:西;东
目的:送;取
时间:唐太宗;唐玄宗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论从史出 材料三: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