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基础知识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重点)2、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一.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xīn hén rú
dú shǔ 二.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
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四.名句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陋室铭》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青、丁、经、形、亭。韵母:ing原文:①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斯③是陋室,惟④吾德馨⑤。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陋室铭》①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②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③斯:这。④惟:只。⑤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注释: 原文:②苔痕上⑥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⑥上:动词,长到。⑦鸿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⑨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⑩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案牍:公事文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注释: 原文: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 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品析课文 品析《陋室铭》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
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
有什么作用?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
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阅读方法解密 主旨句判断法。
把握文章的主旨句,可以从文中的议论部分去找,也可以从文中的重点段中去找,也可以从开头、结尾段中找,也可以从文章所写的人物语言中去找,还可以从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中去找。本题可从开头段中找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
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
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
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
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答案】“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
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
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重难点小结 《陋室铭》在语言上极富个性,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例如“苔痕”两句的色彩描 摹,用“上”“入”赋予动态,生意盎然,极其形象、逼真。文章除末句外,通篇都是骈句,又重在五 言,间以四言、六 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古朴自然,节 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连看似散句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句,也巧用“可以”一词统领,使全句变为节奏匀称的对偶句,在变化中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 美相结合的和谐美。文章集描写、 抒情、议论表达方式于一体,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不陋。 因为室主人不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托物言志。1.托物言志。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比兴、类比手法的运用。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继而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结尾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抱负。环境:清幽
交往:高雅
情趣:脱俗陋 室 铭点明主旨:惟吾德馨具体描绘类比自况:何陋之有陋室
不陋托
物
言
志拓展延伸为师铭
路不怕远,坚持就行;厄不怕近,拼搏就成。桃李不言,润物无声。春夏送笑颜,秋冬迎新容。讲解细入微,谈心意诚诚。课堂品文章,谈人生。摒世俗之影扰,涤纯净之心灵。古有孔夫子,今有陶知行。欣然曰:无愧今生。
1.方法指导。
(1)层意记忆背诵法:了解本文前后所写的内容,开始先以山、水类比;然后再写环境不陋;接着写往来不陋;然后写生活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自况。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再分层背诵。
(2)首字背诵法:识记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然后连缀起来,就能完整背诵了。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