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ɡ) 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ɡ)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ō) 烦琐(suǒ) 陆玑(j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总之: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3.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_________两脚两手,在床中间_________一个“大”字,
_________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_________得那么热。
A.张开 摆开 压 烤
B.伸开 摆成 挤 烤
C.张开 摊成 挤 烘
D.伸开 摊成 压 烘
5.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1)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2)她生得黄胖而矮。 ( )
6.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二、课内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类文阅读
母爱的硬度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一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本文略有改动)
12.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14.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 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B(zènɡ——zēnɡ)
2.C(A.锁——琐;B.由——有;D.淌——倘)
3.(1)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2)惊慌急迫。 (3)非常思慕。
4.B
5.(1)肖像、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2)肖像描写
6.《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
7.“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看不起。
8.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神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9.“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10.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1.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12.管教“我们”劳动;严惩“我们”犯错;严格管教“我们”学习。
13.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气势,更突出了母亲的勤快能干、心灵手巧(要强)。
14.文中是指在感情上“我”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表明母亲的严厉及“我”对母亲的敬畏。
15.写出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标题,总结全文。
16.示例:赞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文中的母亲虽然严厉,但严中有爱,她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赞同。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忽略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