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提要
1、贞观年号: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即唐太宗。
2、贞观之治的原因:他引用古训,将君主与百姓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在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举措。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于是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唐太宗在位23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这一时期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史称“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唐太宗去世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延续了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712年,唐玄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空间繁荣,国力强盛,唐朝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唐朝的发展:在整个唐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大量兴修,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全国耕地和人口数大大超过前代。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壕几商业的繁荣,长安、洛阳、益阳、扬州成为大都会。长安城雄伟富丽,布局严整,市、坊分明,人口达到百万,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者、留学生和商人,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基础演练
1.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 )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④大量荒地被开垦,经济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3.“贞观之治”是名垂青史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的治世局面。下列对“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出现“治”的局面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4.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与唐朝建立无关的事件是 ( )
A.618年建立
B.都城是长安
C.李世民建立
D.建立后逐步统一全国
5.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因此,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
( )
A.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认为崇尚节俭便可巩固统治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6
.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让唐太宗气得说“会须杀此田舍翁”的“田舍翁”是指( )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张玄素
D.
魏征
7.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8.“贞观之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
11.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乐章,那么“开元盛世”就是乐章里的最强音。它的出现是几代人努力达到的结果。“几代人”指 ( )
A.唐高祖
唐太宗
唐玄宗
B.唐太宗
唐高宗
唐中宗
C.唐高宗
武则天
唐玄宗
D.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12.唐朝时,一位农民要翻耕田地,他可以使用的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工具是 (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A
6.D
7.C
8.A
9.D
10.B
11.D
12.D
13.(1)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
“
贞观之治”。(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