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公开研讨课,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公开研讨课,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8 07: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导入中国汉字书写“大”赛:
有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比赛内容是在规定的两分钟内,一位同学写含有理字的成语或谚语,一位同学写含有心的成语或谚语。
目的:感受中国文化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第3课 宋明理学一:困境中再次调整材料一:“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 。”
——宋志磐《佛祖统纪》
材料二: “佛,日也;道,月也;儒,星也”。
——《隋书》卷七十七《李士谦传》 问题导学:
从上面两则材料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
一:困境中再次调整自主探究:
1,儒学危机为何出现?
2,儒学危机有何表现?
3,儒家学者如何应对?
4,应对的结果是什么?
一:困境中再次调整(一)儒学危机为何出现?
由于儒学亦有自己的局限,尤其是在宇宙观及心性论方面,均不及佛道二教,加之以汉代以来儒家经学的封闭、繁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相反,佛道两教既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禅宗吸引士大夫的,不仅是它那莲花万朵,无生无死,优哉游哉的彼岸世界,而且还是它所特具的在“悟”中求得自我心理平衡的功能……禅宗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把人的情欲导向内心反省,使情欲转化为人生情操的自我修养动力,从而平息了外向追求的躁动”……——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是它的信仰核心,它认为人们都有修道成仙的可能……道教将人的最高理想界定为长生成仙,然后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提出种种思想和方法。——《中国历史十五讲》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一:困境中再次调整儒学理论的弱点:
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论述
佛家:世界的本源是空,终极目标是涅槃。
道家:世界的本源是道,终极目标是得道。一:困境中再次调整(二)儒学危机有何表现?
1,大量儒家信徒流失。
2,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3,出现三教合一潮流。
关于三教合一的例子有很多,如明丁云鹏《三教图》、泰山红门宫景点,孙悟空形象、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图》、清虎溪相送图笔筒等等,我们如何攫取一则用于课堂教学呢?一:困境中再次调整(三)儒学学者如何应对?
再次调整:弘扬儒家为基础,吸收融合佛道思想
(四)应对的结果是什么?(把理学的概念提到第一目来讲)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教材15页)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理是先天存在的。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理的本质是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尽管宋明理学内部存在不同的学派,故而建构了不同的思想体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但是,他们却确认了一个共同的人文信仰,即确立了天理的绝对性,天理(心中的理与心外的天理是同一个天理)是一个合绝对主宰与人文法则、宇宙本体与主体精神为一体的终极存在。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程朱和陆王讲的理本质是一样的3124理是先天存在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理的本质是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程朱和陆王讲的理本质是一样的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2:如何明理?(方法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二程说:“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格物”即考察、研究具体事务,“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并尽量加以扩充积累……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之理,而具体事物的理是理解宇宙根本法则的媒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对象:事物的理 方法:格物
目的:穷理(万物皆出于一理)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2:如何明理?(方法论)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集》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自然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陆王心学:内心求索
陆九渊:发明本心 王阳明:致良知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3:“理应如此”(价值观)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
陆九渊认为“多欲”是“吾心之害”的根源,是人们不能“存心”的重要原因。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乎心之不存,而患乎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他(王阳明)认为,许多人不能认识自我良知,不能自明本心,是由于受到私欲的干扰,因此,要能“自明本心”,必须首先去掉欲弊习害。王阳明说:“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存理灭欲3124理是先天存在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理的本质是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程朱和陆王讲的理本质是一样的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一)更新 1:理是何物?(世界观) 2:如何明理?(方法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内心求索 3:“理应如此”(价值观) 存理灭欲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二)转型 哲学化、思辨化的儒学 理学是历史范畴,它是在儒家经学、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其中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辨方法和认识方法。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宋明理学能够形成并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其中有诸多因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完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综合,建构了一个兼综儒、佛、道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理学)将儒家对道德的追求与佛家对精神的追求、道家对自然的追求结合起来,……为宋代儒学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王建龙《精神超越和心性本然的回归》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二)转型 哲学化、思辨化的儒学弘扬儒家(继承):
理的本质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注重内心修养和外在表现
吸收佛道思想(发展):
理是万物的本源,从哲学的高度论证统治合理性。(道教思想)
理是先天存在的,要存理灭欲,理在心中等。(佛教思想)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二)转型 哲学化、思辨化的儒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
理学继承了儒学的传统,它对人们的引导采取了另外的形式,它不像一般宗教那样去渲染现实的困苦和忧烦,而是倡导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理学是一种“学圣人”的思想运动。
——姜光辉《理学与中国文化》 世界的本源:理
终极目标:学圣人31124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东南亚
二:更新中走向复兴 (三)复兴 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一)理学的实质

从政治作用来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论证了封建秩序、封建道德的合乎天理的普遍妥当性。其反人民的思想性格是十分明显的。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二)存天理灭人欲

《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
?
《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代的节妇烈女有51人,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一部《明史》为节妇烈女立传的人数之多,为二十四史之最,仅徽州一地明清两代所立的节妇碑就有6000多座。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二)存天理灭人欲
唐代的节妇烈女有51人,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这个数据,会让你对存天理灭人欲产生怎样的观点?
再插一句:由267到36000又佐证了什么?
王安石惊世骇俗之举:逼儿媳改嫁。
—南宋●杨湜《古今词话》
李清照惊天动地之举:改嫁休夫。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复兴后的再审视南宋官方哲学→明初统治思想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二)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朱子语类》
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朱熹《戊事封事》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二)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反复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实意在规劝那些“欲平治天下者”,亦即“格正君心”。
——胡发贵《“存理灭欲”与“格正君心”》

理学家们热心倡导的纲常伦理、存理灭欲、义利之辨等等,往往具有双重的道德调节作用。首先,它要求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的农民能够自觉地遵守封建秩序,成为不犯上作乱的顺民。其次,它也要求具有经济实力、政治势力的统治集团从长远利益出发,自觉遏制自己贪婪的欲望,不要无限度地掠夺、压榨农民。理学倡导复兴儒学、重振儒家伦理,正反映了这种社会的要求。
——《宋明理学——一种文化学的诠释》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二)存天理灭人欲
应该看到,肯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前提。如二程就明确说:“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常履之道也。”(周易程氏传)第一)……正是因为承认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所以对不同级的人来说,“天理”、“人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
——姜光辉《理学与中国文化》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二)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辨有道德修养性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存理灭欲则由双重道德调节作用变为单向的要求民众灭欲。(吴子胜)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三)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的程朱理学
人们的言论与孔孟、程朱这些“圣贤”相左会被视为“非圣无法”,就连演戏扮演他们的形象,也被看作是“亵渎圣贤”的行为,《大明律》有明文规定要治以重罪……它再也不是什么“律己”做人的座右铭,而是变成了读书人的“敲门砖” ……程朱道学以八股取士而达到鼎盛,也因为八股取士而走向衰败。
——徐洪兴《中国学术思潮史——道学思潮》

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教条化、功利化。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四)空谈心性的阳明流派
于是,到了后来——王守仁逝世一百余年的下世纪(十七)中叶时,阳明学派遂走入空疏的幻境,一些堕落的阳明学家跟酒肉和尚一样,认为贪赃枉法,照样可以使自己成为圣人,引起理学家的反击,遂转衰落。
———《中国人史纲》
儒学哲理化的宋明理学发展到万历中期,阳明“心学”的弊端日显,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之士利用王阳明的理论,谈空说玄……然而,“盛谈玄虚”对于解救当时政治黑暗、危机深重的明王朝,有百害而无一利。
——摘编《好文集:中国思想学术论文选》
清代学者颜习斋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五)宋明理学的两重性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宋明理学到底留给我们一些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以程朱为中心的“理学”在其数百年统治期中对广大人民的惨重毒害。 ……而事实上,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语录,曾使多少妇女有了流不尽的眼泪和苦难。那些至今偶尔还可看到的高耸的石头牌坊——贞节坊、烈女坊,是多少个“孤灯挑尽未能眠”的痛苦情感的凝聚物。而一项“名教罪人”的帽子,又压死了多少有志于进步或改革的男子汉。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五)宋明理学的两重性
那么,行程达数百年的宋明理学就是思想史上毫无意义的一堆破烂吗?它是否也留给了人类某些积极的东西呢?特别是展望未来,当可以彻底消除它的特定封建作用之后,它本身是否还有某种价值呢? 这个问题似乎尚未有令人满意的回答。并且,现实的利害总胜过纯粹理论的考虑。宋明理学的巨大现实祸害完全淹没了它在纯理论上的成就和特点。但是,如果从整个人类和整个民族的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情况当有不同。如果从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宋明理学,便可以见到,由于宋明理学细密地分析、实践地讲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终达到“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结构,把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在世界思想史上,大概只有康德的伦理学能与之匹敌或相仿。康德著名的墓碑:“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与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表现人类主体伦理性本体的崇高上,是同样伟大的。 三:复兴后的再审视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它可以一样很敏感、神志很清明,绝对的正确。中国之必须来一次革命,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和儒家思想完全彻底地战胜其他学派。
——《世界文明史》
如果一种理论体系,一旦高高在上,失去了对立面的反对意见,就会逐步走向封闭、僵化、衰退和死亡。
——徐洪兴《道学思潮》根据你的判断,若明清学者要再次更新儒学,他们会提出哪些主张?为什么?四:走出理学谈感知审视宋明理学,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看到了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提拔高大的灵魂。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
课后思考题:谈谈你学习本课的感受,以论文形式呈现。四:走出理学谈感知 1,危机
2,包容开放
3,与时俱进
4,反省
5,品格
6,现实中利欲熏心
……
有些事现在不做, 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追梦人》.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