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7年_3_月_1
日,第3周
主备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重点难点】
重点: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难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正确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网络】
…………………………………【学习探究】……………………………………
【课前预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
有关。
960年,后周大将
在
发动兵变,
建立宋朝,定都
,历史上称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为加强
,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
。
5、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
。
5、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6、为加强财政权,宋太祖还下令取消
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
,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7、宋朝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
形成:宋太祖有意重用
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继续采取
、
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
。
宋朝重注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的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局面。
宋朝的
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
【课堂反馈练习】
选择题:
1、历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下列人物以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是(
)。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
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B、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请回答:
(1)他们在讨论什么?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
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2、下图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链接中考】
1、(2016·湖南岳阳·30)“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2015、湖州中考)“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
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D
2、A
3、D
4、
A
5、C
6、D
7、D
二、综合题:
1、
2、加强兵权,强化中央集权
链接中考
1、D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