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8 17: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案
知识填空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背景:隋唐时期,_______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发展:_______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建立政权:①____________初,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__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
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______前期,____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_____、军制和_____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______,创制____________。
B.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____________时,占领______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和:______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战:(1)_______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_____政策。
澶渊之盟:_____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__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______。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______局面。
C.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概况:___________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__________。
影响:西夏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_______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宋夏和议
内容:元昊向宋____________,宋给西夏____________。
影响:宋夏边界____________兴旺。
习题巩固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是


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
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契丹
B.匈奴
C.鲜卑
D.党项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期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一位同学说,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情况出现在以下那两个政权之间
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苏辙《栾城集》中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下下图中的哪一处?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情势图,由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
春秋的尊王攘夷
B.汉初的和亲政策
C.北宋的“国际关系”
D.明末的对外贸易
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的共同点?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第7题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0.识图题。
(1)结合左图将对应的国家
填写出来。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契丹(辽)
916年
北宋
西夏
1038年
简答题。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嫁给哪一位少数民族首领?
苏辙《栾城集》中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朝廷指的是哪一个朝代?辽与它签订了哪一个和议?内容是什么?
(3)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到北宋的和议,唐朝、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显著不同?
ADBACBCCC
西夏

北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契丹(辽)
916年
阿保机
上京
契丹
北宋
960
赵匡胤
东京(开封)
汉族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族
松赞干布
北宋
澶渊之盟
辽与北宋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唐朝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则实行战后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