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1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基础知识基础知识(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品析准确而富有变化的语言,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重点)(重点)作者简介 周定舫,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背景介绍 新中国建立后,在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们一致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悼念那些死难的英雄们。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动工,1958年4月建成。纪念碑刚刚建成而尚未揭幕之时,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纪念碑的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周定舫为此瞻仰了纪念碑,听取了工地负责人的介绍,写下了这篇文章,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的一类文章。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说明文的语言:A、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B、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暗示文章内容
点明行文线索
揭示文章主旨
体现感情基调标题的常见作用上溯 挑衅 旌旗 矗立
五卅 庑殿sùtiǎo xìnjīngchùsàwǔwēi( )峨 liú( )金
chóng màn( ) 镶( )qiàn
慷kǎi( )激昂 yú( )越
天( )qiàn巍重幔镏嵌慨逾堑1.瞻仰:
2.巍峨:
3.顶天立地: 恭敬地看。瞻仰、敬仰辨析 同:两者都是动词。
异:“瞻仰”指恭敬地看,对象是具体的人或事物。“敬仰”指仰慕,对象是人。例:我们假期中瞻仰了英雄纪念碑。我们都敬仰周总理。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例句:在危急关头,许多市民挺身而出,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华夏儿女。4.矗立:高耸地立着。5.永垂不朽:
6.丰功伟绩: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例句:我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向这些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深深鞠了一躬。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例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7.怒形于色:
8.勇往直前:
9.逾越: 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形,表现,显露。于,在。例句:听到日本议员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全体中国人民怒形于色,表示强烈谴责。 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例句:海上波涛汹涌;我们的战舰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跨越,超越。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点题总
领正文(1节)详写碑身浮雕(2—10节)抒写瞻
仰感受(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文章思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文章结构图总
分
总点题
总结一.全貌二.源起三.结构四.浮雕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至4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阅读·思考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东长安街 作者行踪:天安门东长安街政协礼堂人民大会堂纪念碑台阶前第二层平台
纪念碑北东南西远近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销毁鸦片烟 1839年金田起义 185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五卅运动 1925年武昌起义 1911年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南)南昌起义 1927年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西)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
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人民英雄纪念碑(北)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1、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2、从近代再到现代的时间顺序。朗读第四段的碑文,思考:
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的英雄究竟是哪些人?
所有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献出生命的人。 1.从文章主标、副标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答案】文章主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人民英雄,即革命先烈。副标题表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2.试分析第二段所包含的内容。【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第一个观察点,说明这是远望;(2)交代了纪念碑的位置,突出了它的巍峨;(3)第一次提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4)交代了作者由远到近的瞻仰活动,并交代了第二个观察点——“纪念碑台阶前”。重点品析2-10段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准确的数字,并将其与天安门进行比较,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特点。4.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答案】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五四运
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此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5.第四段介绍纪念碑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答案】采用了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第二部分第二层(
④、⑤):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等。6.第⑥段与后面四段是什么关系?【答案】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第⑥段总说10幅浮雕,从位置、高度、全长、耐久年限等方面进行概括介
绍,为下文详细介绍作准备。
7.文中提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有什么用意?【答案】海关和银行大楼是当时外滩的标志性建
筑,而外滩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上海最早建立据点的地方,这样写揭示了“五卅运动”发生的原因。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内容。其中的7-10自然段是详写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浮雕内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重难点小结8.结尾再次出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紧紧围绕纪念碑的主题,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答案】作者采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
序。东、南、西、北的介绍顺序恰好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顺序展开的,最后介绍的正面三幅浮雕,反映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后着重介绍,这样安排更合情理。 1.【难点探究】介绍十幅浮雕时,作者为什么按东、南(背
面)、西、北(正面)的顺序,而不是从正面介绍到背面呢?【答案】文章在重点说明的同时,也有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我越过广场”,“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
人、时、地、事等记叙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并对其进行详略得当的描写。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主题探究】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1.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从总体上看,作者按照自己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给读者。先
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体形象介绍得一清二楚。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来说明的。
2.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文章开头用“巍峨、雄伟、庄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如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介绍建造纪念碑所用的石块数量等,具体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详细介绍碑心石的高度、重量,上面的题字、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以及小碑座四周雕刻的大花圈等,突出了纪念碑“雄伟”“庄严”的特征。
3.语言准确,富于变化。
文章在运用大量的说明性语言准确介绍纪念碑的同时,又运用记叙性、描写性及抒情性的语言叙述瞻仰的路线、描写十幅浮雕的画
面、抒发内心的感受,还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若干历史事件的意
义。 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更加懂得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正当青春年少时,我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国本领;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等,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优秀品德端正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用慷慨激昂的青春,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去,用激情和活力谱写人生的宏伟乐
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