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注:卷面分值:100分;时间:70分钟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自2008年1月1日起,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修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制度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3.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等待朝廷察举
B.投笔从戎戍边
C.依靠门第做官
D.参加科举考试
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6.在雅典“黄金时代”,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7.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
A.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
B.维护贵族利益
C.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
D.礼法并用原则
8.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在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
C.实行了议会主权
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9.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10.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11.
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这说明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
A.追求民主,崇尚法治
B.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尊
C.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D.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14.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战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让辽东、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军费2亿两白银
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增开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15.“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这个根本颠覆发生在
A.戊戌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
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17.马克思曾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他主要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是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充分
C.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18.列宁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此段材料选自
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B.《四月提纲》
C.《告俄国公民书》
D.《和平法令》
19.
以下关于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为此,中共“二大”时进行了修正,其表现是
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C.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D.决定发动工人运动
21.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A.美国的原子弹
B.苏联的对日宣战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2.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3.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
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25.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26.在某个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了“围堵”、“解放”、“多米诺骨牌”、“威慑”、“遏制”等概念。这些概念出现的时期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一战时期
C.二战时期
D.冷战时期
27.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首字母连缀起来,创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B.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可做出更大的贡献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28.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C.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29.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30.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二、材料题(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却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请回答:
(1)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9分)
(3)材料三中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
项目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名称
国王
①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②
选举
世袭制
选举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终身制
③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④
有
无
有
政府首脑名称
内阁大臣
内阁总理
⑤
总统
A.
①总统
②世袭制
③世袭制
④有
⑤首相
B.
①国王
②任期制
③世袭制
④无
⑤内阁
C.
①总统
②世袭制
③任期制
④有
⑤首相
D.
①首相
②任期制
③任期制
④无
⑤内阁
(1)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哪几种类型?序号处正确内容的选项为(
)(9分)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三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2)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9分)
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2016—2017学年第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答案
注:卷面分值:100分;时间:7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D
A
A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C
B
C
A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C
A
D
A
C
B
D
二
材料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矛盾和问题: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4分)
(2)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实行分封制
(3分)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实行郡县制
(3分)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分)
(3)说明的问题:皇权逐渐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最高统治者权力日益膨胀;而宰相从辅佐到被排斥,相权受到限制、分割、削弱,地位下降。(9分)
32、(1)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C
(9分)
(2)相同点:都实行代议制(都有议会作为代议制机构)(3分)
不同点:英国:限制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议会权力受皇帝控制,皇帝掌握实权,是权力中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