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1课《永远新生》(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第11课《永远新生》(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9 16:39:37

文档简介

《永远新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概况;理解标题的含义: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⑵把握中心论点;体会论证观点的方法;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简洁的语言。
⑶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运用比喻论证,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2.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吴冠中先生在这篇序里表达了什么观点。21*cnjy*com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 男,汉族,江苏宜兴人。1919年生,2010年去世。1935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1936年7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毕业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建筑系。1947年留学法国,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50年回国,先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21cnjy.com
吴冠中 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了“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容誉。【出处:21教育名师】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版权所有:21教育】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他的彩墨《高昌遗址》以187万元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记录。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糟粕 zāo pò 梵高 fán 扉页 fēi 魔爪zh o
删去shān 衰颓 tuí 摧残 cuī 累赘zhuì
妄想 wàng 筛shāi 孤陋寡闻lòu
2. 词语积累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猎奇: 搜寻奇异的事物。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只有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 ,才能够使艺术“永远新生“。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讲艺术珍品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部分(3)表达了对.翟墨、王瑞廷 主编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支持。
第二部分(4)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并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21·cn·jy·com
五、精读探究
请同学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请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概括。
1.文中举了卞和之玉、莫奈、梵高,他们有何共同之处?举他们的事例为了证明什么?举杨贵妃、刘姥姥和林黛玉是为了说明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共性:当初都不为人们所识。
时间是艺术珍品的试金石。
审美观是通过人的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的。
2.“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www-2-1-cnjy-com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3.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www.21-cn-jy.com
4. 举例说明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作者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比如:唐代的盛装、宋代的青瓷,都曾经是至美的文化艺术,而今如果使其再度原版盛行,那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古董”的再版。如果要保留这些艺术珍品,我们应当去除其中不合时宜的东西,结合时代特点,对其做一些创新改造,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全新的唐宋文化,才能使它们获得新生。 2-1-c-n-j-y
5. 赏析下面的句子:
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论证,将西方现代艺术比喻成“宝山”,说明其值得吸取的东西很多;“自以为是”“妄想”“一脚踢死“,用语准确而形象,批评、讽刺了那些一概否定西方现代艺术的人。
6. “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
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7.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你能举出实例支持这一观点吗?21教育网
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生前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民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学习外国的建筑艺术,写了很多有关建筑的专著和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的贵产。【来源:21cnj*y.co*m】
8.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中“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分别指怎样的人?21*cnjy*com
A. 只知继承,不求发展;
B. 只有崇外,没有继承发展;
C. 扎根传统,学习西方精华。
对比论证手作用:形象生动说理透彻
六、写作特色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2. 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 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七、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回顾人类的历史,它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加快,人们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因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创新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做为跨世纪的一代,若想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主题归纳
这篇议论文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借这一正确论断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 21·世纪*教育网
九、课堂小练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座(zuò)座位   吸(xī)呼吸     
坐(zuò)坐次   汲(jí)汲取
享(xiǎng)享受 崇(chóng)崇高
亨(hēng)亨通 祟(suì)鬼鬼祟祟
十二、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板书设计】
时间的筛选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是试金石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永远的新生 不断地反传统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异种的不断引入   
       图典的出版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顺应潮流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不断地创新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靠浪子回头
【教学反思】经过本节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文中的生字并能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了解文中所举的故事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明白了只有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 ,才能够使艺术永远新生。文中体会论证观点的方法为本节学习的难点,学生只能了解文中的一些常见的议论文的方法,但让他们举一反三或是应用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永远新生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吴冠中先生在这篇序里表达了什么观点。
走近作者
吴冠中 男,汉族,江苏宜兴人。1919年生,2010年去世。1935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1936年7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毕业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建筑系。1947年留学法国,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50年回国,先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走近作者
吴冠中 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了“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容誉。
走近作者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走近作者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他的彩墨《高昌遗址》以187万元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记录。
糟粕 梵高 扉页 魔爪
删去 衰颓 摧残 累赘
妄想 筛 孤陋寡闻
zāo pò
fán
shān
fēi

zhuì
shuāi
cuī
shāi
wàng
lòu
词语积累
洋洋大观:
孤陋寡闻:
筛选:
猎奇:
糟粕:
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
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搜寻奇异的事物。
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看来艺
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只有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 ,才能够使艺术“永远新生“。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讲艺术珍品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
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表达了对.翟墨、王瑞廷 主编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支持。
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4)
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并不断创新的
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
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共性:当初都不为人们所识。
时间是艺术珍品的试金石。
精读探究
文中举了卞和之玉、莫奈、梵高,他们有何共同之处?举他们的事例为了证明什么?
. 举杨贵妃、刘姥姥和林黛玉是为了说明什么?
审美观是通过人的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的。
“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精读探究
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精读探究
举例说明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作者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比如:唐代的盛装、宋代的青瓷,都曾经是至美的文化艺术,而今如果使其再度原版盛行,那无疑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古董”的再版。如果要保留这些艺术珍品,我们应当去除其中不合时宜的东西,结合时代特点,对其做一些创新改造,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全新的唐宋文化,才能使它们获得新生。
精读探究
赏析下面的句子: 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精读探究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论证,将西方现代艺术比喻成“宝山”,说明其值得吸取的东西很多;“自以为是”“妄想”“一脚踢死“,用语准确而形象,批评、讽刺了那些一概否定西方现代艺术的人。
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精读探究
“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生前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民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学习外国的建筑艺术,写了很多有关建筑的专著和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的贵产。
精读探究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你能举出实例支持这一观点吗?
精读探究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中“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分别指怎样的人?
A. 只知继承,不求发展;
B. 只有崇外,没有继承发展;
C. 扎根传统,学习西方精华。
对比论证
形象生动
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写作特点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写作特点
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写作特点
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回顾人类的历史,它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加快,人们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因此,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创新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做为跨世纪的一代,若想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拓展延伸
主题归纳
这篇议论文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借这一正确论断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
课堂小练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座( )_____ 吸( )_____
坐 ( ) _____ 汲( ) _____
享( )_____ 崇( )_____
亨( )_____ 祟( )_____
课堂小练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座(zuò)座位   吸(xī)呼吸     
坐(zuò)坐次   汲(jí)汲取
享(xiǎng)享受 崇(chóng)崇高
亨(hēng)亨通 祟(suì)鬼鬼祟祟
        
布置作业
                 
       时间的筛选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是试金石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永远的新生 不断地反传统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异种的不断引入   
       图典的出版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顺应潮流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不断地创新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靠浪子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