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和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艺术观。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和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口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21教育网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领域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可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这两点,真是独具慧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为《科学与艺术》作的序,看看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二、作者名片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学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著作有《李政道科学论文选》《 物理的挑战》等。21·cn·jy·com
李政道教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2·1·c·n·j·y
三、检查预习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依据:根据。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四、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段(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段(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 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五、合作探究
1.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力”?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21·世纪*教育网
2. 作者引用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是为了说明什么?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www-2-1-cnjy-com
3. 在论述艺术的特点时,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有什么作用?
作者举了三个例子。前两个是李白和苏轼关于月亮的作品,说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它们的相似和不同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后面一个是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这些例子体现了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作者列举例子是为了证明“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这个观点。
方法点晴: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A. 答题时首先要找到这部分或段落的概括句或中心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所证明的内容。
B. 答题模式:列举了( )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
4. 思考第七段在文中的作用?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第一它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将论述的内容由艺术转向了科学;第二,它是对下文论述的内容的总体概括。科学就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准确抽象,换句话说,就是对自然界普遍原理的准确把握。www.21-cn-jy.com
5. 用文中句子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2-1-c-n-j-y
6. 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来源:21cnj*y.co*m】
关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7. 应如何理解“科学各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句话?【版权所有:21教育】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因而“最高尚”;“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其中,“深刻性”可以理解为“真理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视为”深刻性、普遍性“的结果。具备了深刻性、普遍性的科学结果或艺术珍品,必然”永恒和富有意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的是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红楼梦等艺术作品,能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引起观赏者的震撼,因此,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21*cnjy*com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自然定律是人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概括,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和结晶。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表示人们对它的本质特征认识得越清楚,研究越深刻。 【出处:21教育名师】
六、写作特色
1. 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本文逻辑性很强。文章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创造力“”真理的普遍性”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21*cnjy*com
2. 语言平实、准确、严谨
严谨的逻辑推理,准确而科学的说明,使得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平实、准确、严谨的特点。
3.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
如第九段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十段举例论证第九段的观点:“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健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生活无关。”既用典型实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近代科学知识的教育。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七、主题归纳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有着共同的基础(即人类的创造力)和共同的追求目标(即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无论是从事科学事业还是艺术事业都要具备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都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21cnjy.com
八、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示例: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司其职,但又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一个和谐、全面的人,应该能同时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九、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唤 ( huàn )呼唤 辐 ( fú )辐射
换 ( huàn )交换 幅 ( fú ) 幅度
涣 ( huàn )涣散 副 ( fù ) 副食
跨( kuà )跨越 绘(huì )绘图
挎( kuà )挎包 刽(guì )刽子手
胯 ( kuà )胯骨 脍 (kuài ) 脍炙人口
十、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2、把课后习题整理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开门见山 共同基础
共同目标 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具体论证-举例论证 真理的普遍性
综合论证-道理论证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前,先对作者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和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并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艺术观。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既热爱科学,也热爱艺术,这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科学与艺术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
情境导入
同学们,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领域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可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这两点,真是独具慧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为《科学与艺术》作的序,看看他提出了什么观点。
走进作者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学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著作有《李政道科学论文选》《 物理的挑战》等。
走进作者
李政道教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共鸣:
抽象:
依据:
关联:
升华:
意境:
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
的境界和情调。
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根据。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第1段
第2-10段
第11-12段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具体论证论点。
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
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整体感知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力”?
合作探究
作者引用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是为了说明什么?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合作探究
作者举了三个例子。前两个是李白和苏轼关于月亮的作品,说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它们的相似和不同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后面一个是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这些例子体现了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作者列举例子是为了证明“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这个观点。
在论述艺术的特点时,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 答题时首先要找到这部分或段落的概括句或中心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所证明的内容。
2. 答题模式:列举了( )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
方法点晴: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合作探究
思考第七段在文中的作用?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第一它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将论述的内容由艺术转向了科学;第二,它是对下文论述的内容的总体概括。科学就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准确抽象,换句话说,就是对自然界普遍原理的准确把握。
合作探究
科学的“创造力”: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合作探究
用文中句子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合作探究
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关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合作探究
应如何理解“科学各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这句话?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因而“最高尚”;“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其中,“深刻性”可以理解为“真理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视为”深刻性、普遍性“的结果。具备了深刻性、普遍性的科学结果或艺术珍品,必然”永恒和富有意义“。
美点探究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的是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红楼梦等艺术作品,能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引起观赏者的震撼,因此,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美点探究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自然定律是人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概括,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和结晶。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表示人们对它的本质特征认识得越清楚,研究越深刻。
本文逻辑性很强。文章先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后分别论述“艺术”和“科学”的“创造力“”真理的普遍性”两个方面,而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又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最后再综合论述艺术和科学的相同点。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写作特色
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严谨的逻辑推理,准确而科学的说明,使得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平实、准确、严谨的特点。
写作特色
语言平实、准确、严谨
如第九段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第十段举例论证第九段的观点:“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健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生活无关。”既用典型实例证明了“科学的普遍性”,也对读者进行了近代科学知识的教育。
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分析精辟
写作特色
主题归纳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有着共同的基础(即人类的创造力)和共同的追求目标(即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无论是从事科学事业还是艺术事业都要具备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都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概括本文的主题
示例: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司其职,但又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一个和谐、全面的人,应该能同时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唤 ( )_____ 辐 ( )_____
换 ( ) _____ 幅 ( ) _____
涣 ( ) _____ 副 ( ) _____
跨( )_____ 绘( )_____
挎( )_____ 刽( )_____
胯 ( )_____ 脍 ( ) _____
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唤 ( huàn )呼唤 辐 ( fú )辐射
换 ( huàn )交换 幅 ( fú ) 幅度
涣 ( huàn )涣散 副 ( fù ) 副食
跨( kuà )跨越 绘(huì )绘图
挎( kuà )挎包 刽(guì )刽子手
胯 ( kuà )胯骨 脍 (kuài ) 脍炙人口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
2、把课后习题整理在作业本上。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共同基础
提出论点:开门见山
共同目标
科学与艺术 具体论证-举例论证
综合论证-道理论证
人类的创造力
真理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