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7单元30《诗词五首》 (共10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7单元30《诗词五首》 (共10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9 07: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6张PPT。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行路难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作者简介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字词检测珍羞:
箸:  四顾:
闲来:  来:
忽复:  长风:
会:
乘舟梦日边:
直:
济:  直: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筷子。环看四周。空闲的时候。语助词。忽然又。一直顺利的风。副词。“一定、必然”的意思。应是“梦乘舟日边”。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渡。同“值”课文朗读 领会诗意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课文分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这个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呢?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极言酒肴之珍奇;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课文分析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诗句,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课文分析  表达诗人内心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因为他一生追求政治理想,在41岁才进入朝廷,他胸怀大志想要济世安民却被皇帝当 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在宫廷还被佞人所谗言,被迫“赐金放还”。他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课文分析  3.“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用原句回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课文分析  4.“冰塞川”“雪满山”是简单的自然现象吗?  不是,诗人巧妙化用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的诗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课文分析  5. 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从诗中的那一句话你可以看出作者美好的追求呢,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情达意呢?课文分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运用两个典故。商朝末年的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比。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课文分析  6. 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著来继续自己的追求。李白选择了什么呢?(原文回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课文分析  7.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文分析  8.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内容和诗人感情的角度赏析)课文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课文分析  9.这首《行路难》仅仅82个字,却蕴含了诗人复杂的心理变化请大声朗读课文,分析诗人的感情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课文小结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拓展延伸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反馈练习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09年河南中考)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反馈练习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09年河南中考)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 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 仍然充满信心。 凉州词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唐代诗人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作者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他恃才不羁,性情豪放,以豪放之情写军中生活。写作背景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诗人从军边塞,参与军幕,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字词检测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
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军中弹奏琵琶常在马上。课文朗读领会诗意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意  用葡萄制成的美酒,筛在白玉琢成的夜光杯里。军官正想饮酒的时候,忽然马上发出琵琶的声音,要催他赶快动身了。但你们虽然在那边催,我们尽管在这里喝,即使喝醉了酒,躺在沙场上,你们也不要笑我,要晓得从古以来在外作战的人,有几个能够安然回转呢!
课文分析1.“美酒夜葡萄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课文分析  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课文分析2. “醉卧沙场君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说你对这句诗含义的理解?表达战士怎样的气概呢?课文分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喝醉了躺卧在沙场上,你们也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够返回?今朝有酒就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课文小结3.小结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拓展延伸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该诗描写边塞生活,即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反馈练习  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中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仍是属于诗的范畴。反馈练习  2、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豪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有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 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即热闹又紧张的、悲壮的氛围。咏煤炭  我们一起来朗读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以什么自喻从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它的姊妹篇《咏煤炭》。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 (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写作背景  景帝时,蒙古瓦剌部族入侵,于谦总督军务,击败强敌,迫使请和,迎回了被俘的明英宗。公元1457年,英宗复位,于谦遭谗言陷害被杀。字词检测混沌:未开辟的世界。
乌金:原指百分铜与一分金熔成的黑紫色合金,此处借指煤炭。 藏蓄阳和:储藏光明温暖。 爝(jué,又读jiào):小火。 洪炉:熔化金属的炉子。 元赖:原来就依赖。 铁石:即“石”,指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课文朗读领会诗意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意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乌黑是宝金。 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犹如是春风。 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暗夜最沉沉。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 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 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课文分析  1.“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中那些词语描写了煤炭,它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乌金”称煤炭,以“阳和”借指煤炭,表现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第一句点出所咏之物——煤炭。课文分析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中“燃回”和“照破”两个词非常的生动形象,结合作者经历谈谈感受。  “燃回”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照破”写出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的火势之大,在黑暗的社会里诗人为官清正廉洁,显示自己怀抱爱国忧民的心怀。课文分析  3.“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中的铁石仅仅指的是煤炭吗?在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呢?  “铁石”原来指的是煤炭,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的心,在这里还表达了诗人坚贞爱国的决心,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课文分析  4.“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诗人托煤炭,表达了他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 烧自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 家出力的志向。课文小结小  结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拓展延伸  于谦五十岁那年,由山西、河南调任兵部,有人劝他多带一些蘑菇、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到北京做应酬用。于谦笑着挥动袖子说:“我只有两袖清风!”并且吟诗一首:“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 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通过 这首诗,你看到怎样的一个诗人?拓展延伸  诗人是一个为官清廉清廉、刚正不阿、忠心为国的爱国将领。反馈练习  1.《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煤炭蕴藏极大的热能,但埋在地层深处,需要开采才能为人类所利用。请将能体现这一意思的诗句写出来?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反馈练习  3.“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中的铁石仅仅指的是煤炭吗?在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呢?  “铁石”原来指的是煤炭,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的心,在这里还表达了诗人坚贞爱国的决心,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可以说是一位“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词《虞美人》。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作者简介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 作者简介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写作背景 宋太宗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卞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字词检测了:
砌:
雕阑玉砌:
应犹: 
朱颜改:
君:
能:了结,完结。台阶。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一作“依然”。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作者自称。或作“都”、“那”、“还”、“却”。课文朗读领会诗意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意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课文分析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课文分析  2.“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课文分析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课文分析  4.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词中两次提“月”这个意象?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诗中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诗人用月亮这个意象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心。课文分析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课文分析  6.“朱颜”的含义是什么?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  7.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课文分析  8.讨论: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提示:从前六句中的三组对比入手: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永恒不变)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短暂无常)
  “改”字,改变的不仅是“朱颜”,还有人 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容到忍辱蒙羞)。课文分析  9.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内容和诗人感情)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明愁”,有不顾 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课文分析  10.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子吗?课文分析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课文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写作手法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景色)愁(情)运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亡国之恨。课文分析②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表达诗人物是人非之痛。拓展延伸  1.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拓展延伸  2.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拓展延伸⑴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 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 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D拓展延伸⑵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人生失意 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 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 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A 反馈练习  1. 李煜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反馈练习  2.“春花秋月何时了”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寄寓着作者不堪回首往事的痛苦而绝望的感情。反馈练习3. 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此外,“雕栏玉砌”与“小楼昨夜又东风”也构成了对比。反馈练习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有何寓意?  暗寓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感叹。反馈练习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好在哪里?  这两句以水喻愁,贴切生动。它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愁绪写得具体形象,不仅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而且写出了愁之绵绵不绝。另外,长江为南唐之景物,以江水喻愁,正好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陈同甫,名亮,同辛弃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辛弃疾便取出宝剑,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 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字词检测破阵子:
挑(tiǎo)灯:
梦回: 吹角:
连营:
八百里:
麾(huī)下:
炙(zhì):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梦醒。军队中吹号角。连接成片的军营。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 名叫“八百里驳(bò)”。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烤熟的肉。 字词检测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的(dì)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课文朗读领会诗意结合文下注释,讨论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意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 着边塞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 军队。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 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 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 头白发已经丛生! 课文分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课文分析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请你描绘这样的场面?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课文分析  3.赏析“沙场秋点兵”(描绘场面和加点字的分析)  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课文分析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刻画了战士们怎样的形象?   战士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如此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战士们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课文分析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的是诗人怎样的理想抱负?  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得了功名。课文分析  6.“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白发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作者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的悲愤,请缨无路的愤慨。课文小结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拓展延伸1.词中哪些句子中你读出了“壮”?
要求:以“读到 ,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 ”
来说话。拓展延伸  例如:读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拓展延伸  2. 概括: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壮”?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反馈练习4.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