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1、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教法】讲授法、朗读法、默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明艳的歌,又是一首天真浪漫的诗。“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相信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首《童年》大家也曾耳熟能详。那么,童年在中国文化的革命闯将、旗手鲁迅先生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这篇回忆童年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走近鲁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还有大量翻译作品。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听课文录音朗诵,学生拿笔圈点勾画生字难词,标出段落序号及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自主学习检测: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确凿
záo
,确实。
菜畦
qí
,菜地。畦,菜地里划分的小区。
蟋蟀
shuài
缠络
chán
,相互缠绕在一起。
竹筛
shāi 觅食
mì
渊博
yuān
,学识深广。
人声鼎沸
dǐng
,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绣像
xiù
锡箔
bò
五、题目解析。
提问:文章标题采用了什么格式?表明了什么?
说明: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地点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因而,全文也就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六、过渡段分析。
提问:请找出连结“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过渡段,思考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九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
七、独立思考:在“百草园”部分,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
(有人说是第二自然段,有人说是“美女蛇”的故事,还有人说冬天的百草园)
八、师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二、生齐读第二段。
三、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菜畦、石井兰、皂荚树、桑葚;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鸣蝉、黄蜂、叫天子;长吟、伏在菜花上、直冲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齐读此段后面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5、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了许多知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之情。
6、写了几件趣事?
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7、这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8、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第九个自然段。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示猜测估计词语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恋恋不舍的情感;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说明数量的多,又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自己对他们的喜爱)
四、教师小结这一段的写景方法。
由板书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前半句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的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后半句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的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寂静的百草园充满了生机;“单是”以后,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来写,是秋景,对形状、声音、滋味各方面作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趣味无穷。也可以看出,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是很有次序的,且能抓住景物各自的特征,写得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五、第四段“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插叙这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个故事主要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说明百草园是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也紧扣中心“趣”。)
六、请同学朗读第七段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内容。
1、提问:对于冬天的百草园作者写了什么趣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2、找出文中捕鸟的一系列动词。
(扫、支、撒、系、牵、看、拉)
七、仿写训练: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也许是……也许是…
…
也许是…
…
八、教师小结: 前面我们欣赏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百草园,作者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不仅采用了多种写景的方法,而且运用了许多精妙的语句来对各种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使寂静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其乐无穷,处处渗透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么,对于三味书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细细体会。
九、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100字左右。
十、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二、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三、读完这段课文,老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三味书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三有关,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填充下面的表格。(放大屏幕)
现象 特征
书屋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
先生外表 高而瘦须发都花白还戴着大眼镜
先生德行 方正质朴
博学
教学安排 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教学过程 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教学方法 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教学用语 “不知道!”
“人都到哪里去了!”
“读书!”
四、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从中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和长妈妈和闰土父亲比较后回答)
暗示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三字经》。教学程式、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形成反差。
先生不太懂得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古怪问题,有点古板、迂腐。
五、在三味书屋中是不是都是读书,有没有玩的时候?
有。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做戏或画画。
六、这说明什么?
当先生进入“个中三味”、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也重归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这也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个中三味”。
七、讨论鲁迅对先生的态度。(尤其细读描写先生读书的那一段)
恭敬、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幽默。
八、课文总结: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写三味书屋,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九、积累摘抄: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
十、布置作业:做《三峡学典》
【教学反思】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学习有一个相对宽裕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