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9 10: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诗 词 曲 五 首诗 词 曲 五 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唐诗
《过零丁洋》
——宋诗
《水调歌头》
——宋词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绮丽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yínkēpànzànzhǎng1、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诗人简介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读准字音、节奏kēpànzhǎng品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品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典表达诗人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品读理解3.颈联写的“沉舟”“病树”是什么意思?“千帆过”“万木春”比喻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尽显慷慨气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品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表达了作者什么精神?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思想感情 本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jǐ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诗人简介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是对三国鼎立之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读准字音、节奏jǐmó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
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
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
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
雀台中。
品读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为发?
这样写有何作用?沉沙之折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为下文铺垫。品读理解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意思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诗人因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所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诗人。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逃出率兵抗元,兵败被俘。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纪念馆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年)——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以此诗明志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1.一是读经书入仕途,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写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气节?(怎样理解尾联?)——人难免一死,但愿意为拯救祖国而死,留一片丹心垂于史册。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千古名句)思想感情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拓展延伸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拓展延伸宋词欣赏宋词简介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代表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还有辛弃疾、岳飞、陆游等。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写作背景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当时苏轼41岁,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和他弟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苏轼作词怀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阙胜绮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quèshēngqǐ赏析上阕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更进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更深一层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飞天探月,除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赏析下阕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既写月光,又写月下之人,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蕴涵了人生哲理表达美好祝愿。“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清)《苕溪渔隐丛话》品析词格“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清)《人间词话》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矛盾苦闷心情,但积极的处事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延伸拓展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并给个理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谪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远贬岭南时作《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谪贬黄州作《临江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时作《定风波》元曲介绍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诗人简介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写作背景朗读感悟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层,前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品读赏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潼关之险的 ?“山河表里”暗示出什么?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疾苦,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