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3-09 09: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初中阶段“造型与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是7-9年级中国画教学的起始课,它和后面的《写写意花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造型与表现”教学领域中要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画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画创造出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本课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从而体验中国画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生应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通过用笔用墨的技法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同时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
(二)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前两页内容是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理解用笔用墨的规律。第三页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介绍,包括:中锋、侧锋、逆锋和拖笔四种笔法;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和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效果。
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早期的中国写意画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写意画的产生和发展。李苦禅的《双鸡图》,画面的色彩只用了朱砂红画鸡冠,其它色彩都是以墨表现,但墨色并不是单一的黑色,而是通过墨中水分多少,调和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画面中呈现出明显的重墨和淡墨, 淡墨部分墨色透明,笔痕清晰,重墨部分运用了浓破淡的技法仍有丰富的层次变化 。前面的鸡采用没骨法,以色块造型为主,后面的鸡以勾线造型为主。整幅画面用笔洗练,造型准确,墨色丰富,浓淡相宜。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写意画中的笔法和墨法知识。
本课的第二页展示了三件作品。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齐白石的《杂画册》,王震的《墨荷图》。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写意画中的“写”字,也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郑板桥画兰花时的用笔借鉴了书法用笔,比如画兰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细观察郑板桥的“兰、竹”自有一套程式,且又不失自然真趣,确实是在长期写生观察并掌握其生长规律基础上概括提炼的结果。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齐白石的《杂画册》以概括简洁的造型表现花卉,而以极其精细的手法表现画中的昆虫,让花于虫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用线朴拙但仍呈现出深厚的功力,同时通过线条的轻重和墨色的浓淡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
中国画笔法
中锋用笔;运笔时笔杆与纸面垂直,笔尖在线条中间藏而不露,用力均匀行笔稳健,力透纸背,线条圆润饱满,极富力量感,在花鸟画中多表现小枝、新枝和叶脉等。
侧锋用笔:运笔时笔杆倾斜,笔尖在线条的一侧,笔头侧身接触纸面,线条呈扁平状。笔尖中墨色多有变化,往往须笔尖墨色深笔跟墨色浅。多画叶子、山石或树干。
拖笔:运笔时顺着笔锋方向,拖者笔在纸上自由描绘,线条灵活且多变化。多画云、水和细长柔软的枝条。
逆锋:笔接触纸后,手推着笔由右向左逆向运笔,笔意粗滞朴拙、枯涩苍老。多画树皮、枯枝、杂草、山石等物。
中国画的墨法
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中国画中很早就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就是课本中提到的“焦、浓、重、淡、清”,指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关于“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课本中已讲得很清楚了不再重复。但在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仍有困难,不妨分成深色和浅色两大类,画深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浓和重的变化甚至更多的效果,画浅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淡墨和清墨效果。焦墨在学生的绘画中用到不多,而且多在最后使用。
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浓墨干笔也是常用的技法,其中淡墨干笔最难理解,是要先调成淡墨,再用废纸吸去过多的水分,使笔变干些再画,画出的墨色是淡墨但有飞白痕迹,学生须反复练习体会。
墨法中有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而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很容易理解,不一一介绍了。
破墨法:破墨法中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积墨法: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
焦墨法:焦者枯干也。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
宿墨法:顾名思义即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宿墨法在现代人物写生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
冲墨法:当第一遍所绘之墨尚未干透时,用清水冲,使之产生墨块中间淡化,用笔边缘明确的效果。偶尔用此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字练习:
用简单的语言从用笔用墨方面分析一件名家的作品,体会中国画中的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分析李苦禅、郑板桥和齐白石等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独特表现力。
学习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掌握中锋、侧锋、拖笔和逆锋的运笔要领;学会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
初步体验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和浓墨干笔;以及破墨法、积墨法、冲墨法等用墨技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通过欣赏、分析名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实践和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教学难点:中锋用笔方法和淡墨干笔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有条件可准备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还可以准备名家绘画示范视频。中国画作品范画和优秀学生作品。国画用具。
国画用具。
为本课做好物质准备。
导入
教师播放中国画动画片片段,如《小蝌蚪找妈妈》或《山水情》等。
学生欣赏动画片,说出动画片用什么方法绘画的,简单描绘画面特征。
带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课堂练习
巡视辅导
1、中国画名家作品欣赏:
介绍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了解早期的写意画作品。
分析李苦禅的《双鸡图》--着重用墨;郑板桥的《兰竹图》着重用笔;齐白石的《杂画册》是笔墨的综合表现。
2、中国画的笔法
*阅读课文,了解用笔方法。中锋、侧锋、拖笔、逆锋。
*教师演示并讲授运笔要领。
3、中国画墨法学习
*阅读课文,了解用墨方法。
*教师演示并讲授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的要领。
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和浓墨干笔;以及破墨法、积墨法、冲墨法等用墨技法。
指导学生练习笔法和墨法。笔法练习注意运笔要领;墨法练习注意用水技巧,要控制好笔的干湿程度。
跟随教师的展示欣赏。思考并作出回答。一起分析大师作品中的笔墨技法。
自己学习分析王震的《墨荷图》,想一想画中的用笔用墨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图片了解基本用笔方法。
观看教师演示并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笔法。
学会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
初步体验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和浓墨干笔;以及破墨法、积墨法、冲墨法等用墨技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笔法和墨法。注意体会运笔的力度;仔细研究毛笔中水分变化产生的效果。
引发积极的思考。
向大师学习笔墨技法。
学习笔法。
学习墨法。
学习用笔用墨方法,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布置作业
四种用笔方法;五种墨色调和;干笔湿笔练习。
以上练习之外,尝试破墨法、积墨法、冲墨法等用墨技法。
以上练习之外,尝试临摹名家作品的局部。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层次完成作业练习。
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
课堂小结
展示优秀的练习作业,互相交流,总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安排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讲清笔墨,反复练习。演示分析,突破难点。作业分层,关注整体。
四、教学建议
(一)本课学习引入部分可以有多种方法,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亲自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笔墨效果,吸引学生,引入新课。还可以通过观看名家绘画视频引入新课等等,主要是本着突出中国画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目的即可。
(二)课前准备要尽可能地找到更多中国画的真实作品,不是照片。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国画,体会笔墨表现力。
(三)课时安排建议一课时。
(四)作业安排要以练习笔墨为主,有能力的同学可临摹教材中范画的局部,体会笔墨效果。要为下节课--《写意花卉》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相关资料
1、板桥以情写竹
郑板桥非常喜欢竹子。他一生画竹,平日无竹不居,闹得他做过官的范县、潍县也处处种竹。即便是为潍县父母官时,也无不枝枝叶叶皆同民情相接相连。他在县署中曾画竹题诗,以明其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先生虽然不过只“七品官耳”,而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却令人高山仰止。
据记载,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春,郑板桥先生去官离任之际,潍县士庶皆念其德,父老遮道相送,后来还建立生祠以祀。先生也依依惜别,并画竹一幅,其上题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他40多岁中进士之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归来,依然是“二十年前旧板桥”,仍以卖画为生。“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有这样的诗句: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板桥先生的诗品、画品,与其官品、人品,同高。竹的节操,正是板桥先生高洁贞标与风格的真实写照。 他71岁时,说自己一生画竹,“不学他技,不宗一家”,50年不辍,板桥以情入画、以情写竹。板桥所画的竹,出现在你眼前的往往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
竹是节操的象征:
“不过数片叶,满纸都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
“浓淡有时无变节,岁寒松柏是知心。”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是虚心的象征:
“心虚节直耐清寒,阅尽炎凉始觉难,唯有此君医得俗,不分贫富一般看。”
“心秉虚兮节挺直,啸傲空山人弗识。任他雨露又风霜,四时不改青青色。”
“直其节,虚其心,可以廊庙,可以山林。”
“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都谦逊是家风。”
竹是力量的象征:
“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文房四宝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3、毛笔“四德”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绘画情况。简单说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
参考用书:
《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 作者:曹惠民 李红权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中国画技法教学丛书--花卉卷》 作者:白俊龙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
《老年学书画:写意花鸟画技法 》(第10册)草虫 作者:曹国鑑
出 版 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