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3-10 08:0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阴一中2016级阶段性检测
地理试题2017.3.4
第Ⅰ卷(共70分)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印度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
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
30%
鼓励人员出国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7~8题。
7.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8.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14~15题。
1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1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5~16题。
15.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6.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22~23题。
17.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18.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能耗
D.扩大用地规模
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0.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2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高雄矿产资源匮乏,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读“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对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商业区高度集中,缩小了服务范围
B.住宅区远离海岸,避免了海洋污染
C.工业区相对集中,方便了企业联系
D.文教区过于分散,降低了服务功能
23.高雄的石化工业最适宜布局在上图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5.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26~27题。
26.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27.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28~29题。
28.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29.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30~31题。
30.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3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32~33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
32.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33.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34~35题。
34.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5.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第Ⅱ卷(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给广东带来哪些影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读图,完成下题。(3分)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__(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8分)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6(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入人口多。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地区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37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38(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39(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号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