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见《状元导练》。
2、简介圆明园。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回答问题。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6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重。
四、精读美文,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仔细阅读课文,分析讨论。
1、关于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2、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后半部分(6~11段),并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提示:可以采取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2)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五、作业
试把你自己当成已经读过雨果来信的“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一封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