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见《状元导练》。
2背景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3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金属或碑石等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正字。(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
陋室(lòu)
德馨(xīn)
苔痕(tái
hé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诸葛(ɡě)
蜀(shǔ)
陋室铭(míng)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再选两位学生单独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
四、归纳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
(1)山不在高
(在
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2)惟吾德馨
(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调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4)无案牍之劳形
(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古义:管、弦乐器
今义:丝,丝绸;竹,竹子)
2一词多义。
(1)之
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不译)
(2)往来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是
斯是陋室(判断词)
当是时(这个、那个)
(4)名
有仙则名
(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长到……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4)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5)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6)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4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应为“有何之陋”。
五、精读课文,品析句段,击破难点
反复熟读课文,思考短文的美点。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从生活环境,往来人员,日常生活方面来分析。)
(1)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
(2)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
(3)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
4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借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
5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研究。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心里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
7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六、写作特色分析
1.拟人的修辞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巧妙的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两句在于衬托。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由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七、课堂作业
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荷花因其美丽高洁,素来很得诗人喜爱,你还知道有哪些写荷的诗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些诗都够好了吧!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爱莲说》,在众多的写荷花的作品中,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又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呢?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喜爱莲花的。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见《状元导练》。
2背景链接。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6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是周敦颐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
3文体知识。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正字。(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
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濯(zhuó)
亵玩(xiè)
鲜有(xiǎn)
隐逸(yì)
噫(yī)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再选两位学生单独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词
(1)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2一词多义
(1)之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2)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
(3)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澈)
香远益清 (清香)
(4)远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
(5)鲜
陶后鲜有闻
(少)
芳草鲜美 (鲜艳)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2)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4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动句,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
“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五、精读课文,品析句段,击破难点
反复熟读课文,思考短文的句段的内涵及全文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教师: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提示:
描写角度 描写特征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 香远益清
观赏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教师: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地描绘。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学生回答: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点评:
角度 特点 品质(品格)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媚于世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 香远益清 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坚守节操,端庄严肃
不可亵玩焉 被人敬仰
教师: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学生: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教师: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学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教师: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教师: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教师明确:托物言志。
六、写作特色分析
1不露痕迹的反衬。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象征手法的运用。
《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质,从讴歌莲的角度讴歌了社会中那些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志士仁人,同时也寄寓了作者本人的志向。
七、课外作业
1.就你所喜欢的花仿写《爱莲说》,以“爱_____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2.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