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进而品味孙梨“荷花淀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中感悟到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民族性格,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孙梨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二、 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图片链接:观看课件“白洋淀简介”。
(课件)
2、作者简介(课件)
见《创优作业》P4课前预习之“作者名片”。
3、创作背景(课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或听读课文。
2、复述课文。交待清六要素。
3、本文是哪种文体?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课件)
三要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
4、小说知识简介(课件)
(1)什么是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分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3)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环境描写及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前有序曲,后有尾声。
5、理清课文的结构:(课件)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和结局: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讨论并明确:(课件)
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始终不能得逞。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小说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是谁?(主人翁)
3、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从文中举例说明)
讨论并明确:(课件)
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有关小说的知识,课后要整理记忆。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其中又以“人物形象”为中心,要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这些,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人物形象,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并注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创优作业》之“课堂积累”1~6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复习旧知(课件)
1、什么是小说?
2、小说的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3、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4、小说的环境描写分哪两类?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二、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指名朗读课文。(部分段落)
2、你认为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
3、“过于自信和自尊”,该如何理解?(课件)
讨论并明确:“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4、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信”?
讨论并明确:(课件)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5、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
讨论并明确:(课件)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6、采用“我认为老头子具有 (性格或品质),我从 (句子或段)看出。”的句式,分析你眼中的人物形象。(课件)
(1)学生发言,表达看法:
(2)教师归纳: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课件)
7、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1)复习巩固:(课件)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或环境、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等。
(2)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集中展示:“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敌人”、“炮楼”。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把白洋淀人民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状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8、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该如何理解?
讨论并明确: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 拓展延伸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如: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听一听,结束新课。
四、 课堂小结
五、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