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0 08: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蜡 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积累词语;
2、 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老妇人的行为,着重理解老妇人思想感情的深度。
2、 细心揣摩探究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2、 用心感受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成的战斗情谊。
教学重点:
1、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 感受朴素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描写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蜡烛,曾是任命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这篇文章更是抒写是一种人燎早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生字和新词的掌握。
2、文学常识:
(1)通讯的概念;(2)通讯的六要素。
3、课文情节把握。
三、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一)自学指导一:你了解作者吗?
1、同学抢答;2、同学评价。
3、教师指正
西蒙诺夫(1915-1980),前苏联俄罗斯作家。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其代表作主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诗歌《等着我吧……》、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也写过许多评论性文章(以文艺或政治类居多)。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二)自学指导二:你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吗
1、同学抢答,2、同学评价。
3、教师指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标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这样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随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自学指导三 :字词掌握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腋下 拂晓 瓦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躬
2、多音多义词:

削 间 迫 堡 揣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见课文)
(四)自学指导四:你了解文体吗?
1、同学抢答,2、同学评价。
3、教师指正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写作体裁。通常,
通讯在内容上比消息容量大,叙述更详尽、形象。它可以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
手法,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还具有可读性,是报刊、广播新闻节目的重要报道形式。
4、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通讯的篇幅比一般的消息长,更为重视具体情节的刻画,可算是新闻性内容与散文化笔调的结合体,是“充分展开了的消息”,“形象化的消息”,是消息的扩大和加深。具体比较起来: 1、形式上,消息写作的形式性较强;通讯则比较灵活。 2、内容上:消息通常只要求准确,概括地叙述一件事;通讯可以详尽地叙述新闻事件地全过程,写较多的人和事。 3、表现手法上:消息采用概括叙述加举例的方法报道事件;通讯则在叙述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渲染气氛,刻画细节,增强报道效果。 4、时效上:消息快;通讯较慢。 5、篇幅上:消息短;通讯较长。 6、外部形式上:消息有电头;通讯无电头。
14、通讯的分类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将课文默看一遍。
2、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概述故事情节。
3、大家分析评价。
4、简要概括: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五、课后练习
1、完成《从优作业》“课堂积累”部分。1-5题。2、认真练字。3、熟读课文,复习旧知,预习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课文的结构
2、环境描写分析
3、人物描写分析
4、语句分析
5、问题讨论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学指导一:文章结构分析
1、同学抢答;2、同学纠错;3、教师指正。
第一部分:(1—7)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
第二部分:(8—31)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32—44)第二天当红军战士们准备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二:环境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
讨论并明确:
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自学指导三: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找出文中重要的人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自学指导五:重点语句理解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讨论并明确: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讨论并明确: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讨论并明确:“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讨论并明确: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5、自学指导六:问题讨论
1、文章的哪些部分感动了你?为什么它使你感动?
2、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点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旧知。
2、完成《同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