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3、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境,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明月几时有》导入二、作品及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3、分小组朗读并展示四、译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重点字词(1)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2)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
怀民亦未寝:(睡)(4)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第二课时一、文本分析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地点,承天寺
(3)人物,“我”和张怀民。
(4)事件,夜游承天寺。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好友,志趣相投;被贬,遭遇相同,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4、说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吃喝玩乐,那么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借月抒情),5、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6、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乐观的胸襟。二、学生创作设计学完这篇文章以后,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的感受,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苏轼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叙事: 寻友 赏月写景: 月色 竹柏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教学内容
《答谢中书书》主备:郭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讲述“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故事,情境导入 二、范读课文;自读;熟读。 三、译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语言凝练、生动形象)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感知文中所写江南山水景物有何特点?(美)3、思考文章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举例。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分析山水小品文的主体和重头戏——写景句 1、细读写景的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山峰、溪流、石壁、林木、翠竹、薄雾、猿鸟鸣声、夕日、沉鳞)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美) 3、分别从哪些角度、用什么修辞或写作手法来突出其特点的? 4、师出示读者对此文的评价“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生对应分析品读其写作特点 (二)分析其它语句 1、文中除却这些写景的句子外还有那些句子? 读读想想: (1)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2)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观点、赏景的感受) 2、结合其表达方式和内容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总领全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 ①齐读议论抒情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含义为: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②思考:这两句话中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实欲界之仙都——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沉醉美丽山水的愉悦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限乐趣的自豪,即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给文章划分层次 4、归纳文章主旨二、诵读品味至背诵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 仰视——高峰如云答 季 俯视——清流见底谢 写 常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中 景 书书 景 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 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