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鲁迅自传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9学 习 目 标(难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重点)(重点)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1925 )(鲁迅手迹) 1918年5月,鲁迅先生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192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927—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自传,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
传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阅读人物传记要按照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
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讲 授 新 课自传 乞食 筹办 玄
捕拿 教员 教书育人zhuànqǐchóuxuán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当“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时读“jiāo”,其他情况都读“jiào”。bǔjiàojiāo1.学力:
2.生计:
3.变故: 文中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学历、学力辨析:同:两者都与学习有关。
异:“学历”是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毕业或肄业。“学力”侧重于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例:这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母亲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维持生活的办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意外发生的事情。4.筹办:
5.维新:
6.呐喊:
7.彷徨: 筹划办理。筹办、筹备辨析:同:都有筹划的意思。异:“筹办”侧重于正在办理,“筹备”侧重事先准备。例:远方的来客,年轻的伴侣,筹办年货的人们,像海潮般推拥着我。因为筹备工作没做好,董事会没有开成。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大声喊叫助威。本文中是书名。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本文中是书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熟悉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大意。
.用做记号的方法了解鲁迅1881年——1930年的主要经历。
.你觉得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了解鲁迅的主要创作成果。1881年
1893年
1896年
1898年
1902年
1904年
1906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8年
1926年
1927年9月
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出生;辍学回家,家庭变故;父亲去世;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东渡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弃医从文,提倡文学运动;29岁,回国,做生物和化学做教员;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做师范学校的校长;北京教育部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国文系讲师;开始发表小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12月做中山大学的教授;出广东,定居上海。救国救民奋斗一生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反映了鲁迅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归纳他的经历:
出生时间、地点
第一段 家庭状况: 父母简况、家庭
(少年时代) 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重三年去世
?
18岁考入水师学堂
第二段 求学过程 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后日本留学
仙台医专两年
弃医从文
?
杭州执教、绍兴教务长
第三段 工作简历 师范校长、教育部员
北大讲师、厦门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往上海 第四段 创作成果从经历中发现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 ①家中变故,寄人篱下,“决心回家”,表现作者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
②读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③学医,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④弃医从文,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由此可以归纳:鲁迅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和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作者按时间顺序,简要记述了自己的出身、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创作情况等,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他成长、奋斗的历程,从而体悟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品 析 课 文 1.第1段的“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
一个“寄”字点出了家庭遭遇变故后作者的处境:寄人篱下,遭受冷遇。表达作者寄人篱下的痛苦心情。2.鲁迅为什么不走家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路?【答案】 “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愿去做商人,唯利是图。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不同,他寻求的不是单纯的谋生道路。3. “学者”一词有什么意味?【答案】 将告密的人尊称为“学者”,是反语,具有幽默的调侃味道,表现了鲁迅对那些人的讽刺。阅读方法解密反语作用分析法。运用反语,能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具体来说:(1)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2)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3)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
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4)运用反语可以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题主要根据(1)、(3)两点进行分析。
4.第四段前后两个“不好”各有什么含义?【答案】第一个“不好”重话轻说,体现出对反动文人和军阀政府的蔑视。后一个“不好”说明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表明他谦虚的态度。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④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答案】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革
命、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答案】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转折:①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到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②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后,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③弃医从文,提倡新文艺,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纵观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学的专业几经变化,然而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 1.【主题探究】文中鲁迅曾多次改变自己的志向,他的人生道
路经过了哪三次转折?这体现了鲁迅什么特点?【答案】本文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感情含蓄深刻,作者用极少的文字,便将自己近50年的生平,包括家庭出身、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他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2.【语言探究】鲁迅的文字以简练著称,请你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便将自己近50年的生平进行了高度概
括,全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事件,线索非常清楚。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前三段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结构上看,首段末句写“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首句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第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这三段之间自然勾
连,过渡巧妙。名人眼中的鲁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诗人)
⊙有许多人不战而屈;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社会活动家)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佐藤村夫,日本社会活动家)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洒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美国记者)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