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汇编 第9讲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汇编 第9讲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5 2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讲 古诗词鉴赏
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饮 酒(其五)
【课标篇目】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016·海南)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2016·海南)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2016·广州)“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4.对《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二)钱塘湖春行【课标篇目】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2015·北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
(2016·安顺)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
(2015·北海)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三)游山西村【课标篇目】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3.(2016 淮安)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4.
(2016·十堰)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课标篇目】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小雨、草色(小草)。
2.(2017·预测)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2017·预测)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五)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篇目】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015·郴州)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励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2.(2015·郴州)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所以是“赋壮词”。
3.(2016·苏州)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4.(2016·鄂州)
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山坡羊 潼关怀古【课标篇目】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2015·昆明)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
3.(2016·毕节)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4.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里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2017·预测)这首曲子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主题?
示例: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始终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七)过零丁洋【课标篇目】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017·预测)首联写了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2016 咸宁)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行联接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2015·柳州)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示例:诗人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来抒写自己忧虑、孤独的心情,地名与感情暗合(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4.(2016·鄂州模拟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5.
(2016 咸宁)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八)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标篇目】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遣冯唐”“亲射虎”“射天狼”三个典故。
2.
“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3.
(2015·黄石)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4.(2015·宜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2015·十堰)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任选—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九)春望【课标篇目】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的意思及包含的内容。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其内容包括:望见“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3.
(2016·新疆)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2017·预测)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此时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很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很自然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5.(2016·新疆)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十)天净沙 秋思【课标篇目】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2017·原创)“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
(2016·六盘水模拟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3.(2017·预测)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十一)次北固山下【课标篇目】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壮阔。
3.(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4.(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2017·预测)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十二)水调歌头【课标篇目】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2016 孝感模拟卷)“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指希望兄弟团圆,仕途平顺。
2.
(2016·福州)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4.
(2016·福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十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标篇目】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的“过”字突现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地荒凉的感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4.(2017·原创)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十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标篇目】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乐观的感情,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2017·预测)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十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标篇目】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
(2016·荆门)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2016·荆门)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
4.(2015·襄阳)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5.
(2016·泰安模拟卷)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十六)夜雨寄北【课标篇目】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017·预测)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
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3.(2017·预测)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十七)望岳【课标篇目】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16·宜城模拟卷)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示例:“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4.
(2015·鄂州)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气势。最后一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
高大雄伟。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十八)赤壁【课标篇目】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文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杜牧的《赤壁》。
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示例: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兴感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十九)己亥杂诗【课标篇目】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开头一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离愁”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2.(2016·河南)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2015·安顺)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4.(2016·河南)
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6.(2016·泰安模拟卷)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二十)泊秦淮【课标篇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和谐的融为一体,贴切传神的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二十一)行路难(其一)
【课标篇目】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苦闷、抑郁的情绪。
2.
(2016·云南)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作者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惘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面对玉盘珍馐也无法下咽。
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4.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5.(2016·云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说理由。
此句用典,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机会总会有的,理想终会有实现的时候。
6.(2017·预测)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展现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二十二)观沧海【课标篇目】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017·预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慨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2017·预测)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二十三)使至塞上【课标篇目】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016·孝感)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2016·娄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3.(2016·孝感)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4.(2016·娄底)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5.(2017·预测)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二十四)渔家傲 秋思【课标篇目】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015·钦州)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2016·六盘水模拟卷)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健。
4.
(2016·威海模拟卷)
“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萧瑟苍凉的景象,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5.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
6.
(2015 黔南州)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二十五)雁门太守行【课标篇目】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2016·永州模拟卷)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
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
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
的愿望。
2.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3.简要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满”的表达效果。
“满”字从听觉角度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唐朝守军面对强大的敌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4.(2017·预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十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标篇目】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2016 安顺模拟卷)
“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4.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隐隐担忧。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2016·济南模拟)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注释:①樵夫:砍柴的人。
1.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合理想象,描绘“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示例:山高林密,白云缭绕,樵夫悠闲地捡拾着地上的青槐树枝,或许是他经常到山林里来的缘故吧,鸟雀们自顾自地上下翻飞,开心鸣唱,对身边的樵夫一点也没有猜疑戒备。
2.第四句中“竟挑蝴蝶下山来”中“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竟”,是竟然。表现出一种喜出望外的心情(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更好地表现出樵夫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
(二)(2017·预测)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其特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特点: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描述:满天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2.请分析最后一句中“忽”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忽”,突然的意思,说明水中青山是作者无意中所见,这就与前句“闲”字相对应,既突出了水之清、山之青,又表达了突然看见青山倒影时的惊喜之情。
(三)(2016·济南三模)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的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满”有“布满”的意思,在这里是说我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风中飘扬,布满整个阴山,运用夸张,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
2.请结合诗歌三、四句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通过“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词句,写了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表达了作者战胜敌人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2017·预测)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1.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作者途中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
B.此诗中间两联的描写,使读者既看到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也看到了诗人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C.“孤臣”指留在边关与金人战斗的大臣。
D.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认为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力的对方,怎会有深谋远虑呢?
2.找出诗中诗人情感变化的词语。并说说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示例:喜、忧、恨。抒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未能收复中原的深切忧虑和无可奈何的慨叹。
(五)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①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释】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即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示例: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
2.诗歌三、四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加以赏析。
示例:以“并刀”比喻“诗情”,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2016·杭州模拟)洞庭阻风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①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②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注】①青草:指青草湖。②一溪:指湖边的港汊。
1.颔联“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暮春三月,连日大风,水面浪涛汹涌;岸上飞花(绿杨花)如烟,迷蒙一片。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成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
(七)(2016·绍兴模拟)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歌中第三句写道“人已远”,请问:“人已远”的原因有哪些?
行舟已解;水流甚急;时间之久(“日暮”看出)。
2.
“人已远”中的“人”指谁?“下西楼”的人又是谁?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友人;诗人自己。友人远去落寞怅然若失之情。
(八)(2016·济宁模拟)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是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九)(2016·德州模拟)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诗。
2.简要分析“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绕”字的妙处。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
(十)(2016·德州二模)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诗文中最不能显示时令季节的词语是(
D

A.枝间新绿
B.数点红
C.小蕾
D.桃李
2.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
3.“借物喻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结合诗歌三、四句,说说作者借未开的海棠给了儿女们怎样的告诫。
告诫自己的儿女们一定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十一)(2016·黄冈模拟)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
“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
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①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②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辞句不露转折之痕。
(十二)(2016·金华六校联考)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2.这首诗借“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