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4 07: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7、8
上课时间

课 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__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课时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课时难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准备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如: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检查本课词语的掌握情况三、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指读课文,明确文体及特点。3、理清文章层次提出问题(1-3):说明确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分析问题(4-12):(4-8)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解决问题(13):提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
板书设计: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分析问题:1、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解决问题:提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作业设计: A组:抄写本课词语,熟读课文B组:搜集创造性思维的名人事例
教学反思:
课人
李海滨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7、8
上课时间

课 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__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时重点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课时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名人创新的事例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巩固:二、重点研读: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这种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为什么“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2、同桌讨论问题、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答案:由对一个图形问题的分析得来的,别致、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因为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新的进步。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举例论证的方法。补充事例提示: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三、品味语言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中的“必需”能否换成“必须”?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中的“细小”一词能否去掉?对语言的品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辨析、赏析词语,提高语感。分析:1.“必需”不能换成“必须”。“必需”是“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的意思,而“必须”是“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精通各种知识和活用各种知识是拥有创造性思维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它们创造力无从谈起的。而“必须”含有命令的语气,这与文章的情感不相符,所以用“必需”是恰如其分的。2.“细小”表明有创造力的人能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捕捉到自己的充满灵感的想法,以此为突破口,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由这种细小的想法变成现实。因此是不能去掉的。四、拓展延伸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什么情况下这个等式成立。看谁说的多?1+1=1? 4+9=1? 5+7=1? 6+18=1?附答案: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五、总结寄语爱因斯坦说:“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
相信大家一定能做的更好,成为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中的一员!评析:总结寄语既是对学生在上面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的一种肯定,又是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创新人才的激励。同时也是本课教学目的的一种呈现方式。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
板书设计:观点: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2.即使是伟人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3.区别拥有创造力根据之一 。事实论据: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作业设计:A组:完成《课堂十分钟》B组:运用创造性思维,以“穿校服的利与弊”为话题,写一则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