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那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0课《那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4 08: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2
上课时间
课 题
那树
第__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词语,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时重点
把握树的生命历程
课时难点
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的介绍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多媒体显示: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绿着生”“绿着死”的情感。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结合课文内容以“这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板书设计:早期 庇护、造福人类 那树 近期
现时 惨遭杀戮
作业设计: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教学反思: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品读课文环节,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
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理解主旨环节。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备课人
李海滨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2
上课时间
课 题
那树
第__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课时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时难点
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话练习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 写下来,请每组代表发言四、课堂小结 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的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板书设计:

和谐共处 树 喜欢利用 庇护奉献 抱怨嫌弃 忍辱负重 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
作业设计: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教学反思:课堂的第三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