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人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2
上课时间
课 题
曹刿论战
第__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德育目标:学习曹刿忠心爱国的精神。
课时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关于《左传》 国别体及长勺之战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组内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 是什么”和“ 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1.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5.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板书设计: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作业设计: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情动人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教学反思: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后进行不同语气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备课人
李海滨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2
上课时间
课 题
曹刿论战
第__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2.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3.背诵课文。
课时重点
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
课时难点
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检查背诵二、研读课文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战前准备阶段、战斗中、战后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1)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中可以看出 ”的句式说话。(2)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四、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一词多义: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他们,指齐师)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板书设计: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作业设计: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反思: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