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文明之光
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
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
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
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
址。仰韵文化、马家窑、半坡类型陶器代表
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
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
疏密、正反、阴阳等关
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
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
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
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
彩,富有魅力。
庙底沟类型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
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
用圆点、弧形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
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
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思考
练习
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
纹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青铜与青铜器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
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
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
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青铜,高
133.2厘米,器口长110厘
米,宽78厘米,重875公
斤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
手法,形成丰富警械视觉效果。
四羊方尊
商代
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代
该件器物轻薄剔透,施彩工艺别致。它是先在
瓷胎上以青花勾勒花纹,然后罩以白釉,入炉高温
烧制,再施以多种釉上彩色,入炉低温二次焙烧。
完成后,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互辉映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定窑
窑钧
主要瓷器釉彩种类
粉彩
五彩
釉里红
青花瓷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
元代
青花折枝花带盖梅瓶
明代
欣赏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仔细
观察,说一说他们釉色的差别。《文明之光》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先民在数千年不绝的窑火中,烧造了粗朴的彩陶,发明了晶莹光洁的瓷器;而熊熊的炉火也曾铸造出庄严的青铜器。这些精美的器物,既是日用器具,也是古代中国的礼器。它们的形制丰富多样,制作的技艺十分高超,装饰精美多变,凝聚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气度。
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知识点解析
1、彩陶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彩陶所绘纹饰是当时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标志。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绘人面纹、鱼纹、变形鸟纹;马家窑彩陶主要绘旋涡纹、神人纹、网络纹;辛店彩陶主要绘双钩纹,太阳纹、鹿文、鸟纹;大汶口彩陶主要绘八角纹、变形花卉纹。
(1)、欣赏彩陶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彩陶罐》等器皿,提问:这三件彩陶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颜色有什么异同?
(2)、学习活动
仔细观察课本第三页三件“鱼纹彩陶盆”,比较这几件器皿纹络的变化区别,并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纹络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1)、欣赏青铜器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后母戎方鼎》、《四羊方尊》等器皿,提问:这两件青铜器皿的造型有什么差异?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2)、学习活动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青铜器图例,简要的说一说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
3、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1)、欣赏瓷器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青瓷莲花尊》、《钧窑三足洗》、等瓷器,提问:这些瓷器有什么差异?(种类、造型、作用……)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青瓷莲花尊》——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钧窑三足洗》——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蓝色釉,青中泛白;外为玫瑰紫色釉,蓝中泛紫,绚丽夺目。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2)、学习活动
欣赏课本上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釉色的差别。
元代青花瓷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明代青花瓷器具有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明代青花瓷器的胎体都较厚重。
三、小结
通过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共17张PPT)
彩陶
原始的古拙
彩陶鱼纹图案的变化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
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
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
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
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
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
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
高形美
。
瓷器
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
:
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
广东石湾和枫溪、
河北唐山和邯郸、
山东淄博等。
汝窑特点
胎体薄、
满施玛瑙釉
鱼鳞状开片、
天青色
官窑特点
胎薄釉厚、
网状大开片、
多铁足。
哥窑特点
网状小开片、金丝铁线、多铁足。
定窑特点
源自唐代邢
窑白瓷
器形
薄、刻花、
画花或印花
钧窑特点
色彩丰富,釉色相互交融,变幻莫测。
四羊方尊 商代
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
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
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
故称青铜。
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
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最喜欢哪个呢?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吧。你还知道其他的中国文化吗?说一说吧!
差别。欣赏课本上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釉色的(共14张PPT)
景德镇瓷器简介
瓷盘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
渡地带。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
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
的古老城市。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
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
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
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
代名窑制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
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
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
代其它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青花瓷
玲珑
瓷
粉彩瓷
颜色釉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
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
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制瓷流程: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及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
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l
景德镇陶瓷主要分类
釉上彩
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
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1、青花
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1200度以上)中一次烧成。蓝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青花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有着感人的艺术吸引力;在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及笔触线条来表现对象,与国画基本相似,它表现的内容题材、形式、手法都极为广泛。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青花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3、粉彩:
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4、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5、釉里红
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又显得十分名贵。
6、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青花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釉上填五彩,高、低温二次烧成,青花在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也有从“斗彩”字义来解释的。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7、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诞生于康熙朝。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8、薄胎瓷:
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9、雕塑瓷-瓷雕:
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共12张PPT)
陶瓷的制作过程
制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下面几个时期:
1.萌芽期
2.蓄势待发期
3.蓬勃发展期
4.转型期
陶瓷制作过程
1.选土:制作一件陶瓷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黏土。
(1)制土、炼土:陶艺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各种泥土的特性来调配适当的泥土。所幸,由于分工愈来愈细,现在多可以买到已经「制」好的各种土了。制好的土需经过真空炼土机搅拌均匀,并将其中的空气成份压挤出来,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
(2)黏土的成份:主要成份是硅酸和氧化铝。硅酸是所有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份,硅酸遇到高温就会熔融为玻璃质液体,但是硅酸的熔点高,需要很高的温度才会熔融。土中若同时含有硅酸和氧化铝话,则熔点会下降,在较低温度粘土即会呈现熔融状态。氧化铝仅使熔点下降节省燃料,其主要作用是作为黏土中的骨架,烧制时土坯的硅酸虽然为熔融状态郄能不倒塌,就是氧化铝的关系。
(3)陶土和瓷土有何不同:
A.成熟温度不同-是指粘土中硅酸可以充份熔融,达到不渗水的状态。陶土的成熟温度较低,瓷土的成熟温度却较高。
B.成份不同-陶土和瓷土都是黏土,其主要作份都是硅酸和氧化铝。瓷土含铁量较少,没有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也较高,而陶土却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属或其它草类。
2.成型:如何把团状块状的泥土定型成理想的器物气状,有下列几种方式:
(1)塑雕法:以手堆泥成型称「塑」,再刻划线条除去多余部分称为「雕」。
(2)盘条法:把泥搓揉成条状,围绕成型。
(3)拉坏法:以辘轳为主要生产工具,靠着辘轳旋转的力量,加上磨擦力,把湿泥团拉成同心圆的中空柱状体,然后随着器物的气体,变化各部份圆周。
(4)陶板法:把泥团压成一定的薄片,利用此泥片维持理想的气状,沾上泥水黏合底,就是一个简单的器皿了。
(5)注浆法:利用石膏模吸水的特质,让泥团接近石膏模的部分先行凝结,到了一定厚度,倒出多余泥水,留下一个中空杯体,再仔细取出整修,这是注浆法大致过程。
(6)旋坏法:这种成型法也需要石膏模子,把中空石膏模固定在旋坯机上,丢入泥团,利用机器旋压。静置十数分钟坯体表面的水分被石膏模吸收,就可轻易取下坯体加以整修。
(7)高压法:这方法是工业用途了,在泥片上以高压冲模的方式,或是泥浆高压射出的方式,使得泥土成型。
3.上釉:陶瓷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在上面施上一层釉药。所谓釉药,就是一种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上釉的方法也有许多种,如果需要上釉的部份是一大片,可以用浸泡法或杓淋法、喷雾法;如果是细致的部份,则要用描涂法慢慢涂划。
上釉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A.浸泡法:把坯体很快地浸入釉浆中立刻取出,使釉匀吸着在坯体表面。
B.杓淋法:用茶杯、勺子等较小的容器盛釉顺着坯体周围自上而下慢慢地浇釉。
C.描涂法:用毛笔或刷子沾釉后,细致地描绘或大笔地涂刷在坯体上。
D.喷雾法:是在生产极薄精巧的器皿时用的一种上釉法。
E.转印法:即将花纸贴在坯器上,有以电烧,使花纹转写在坯器上。
4.烧成:陶瓷在窑内烧成,才会坚固耐用。现在莺歌一般常用的窑有下列几种:电窑、立方窑、隧道窑、滚轴窑等。
莺歌陶瓷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