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必修科目)最后一考(3月11日) 化学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必修科目)最后一考(3月11日) 化学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3-15 10: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调研
化学试卷
本试卷分两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1~23题及25~26题为所有考生必做题,24题为选做题。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参考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u
64
Fe
56
Pb
207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9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3题,每小题3分,共6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B.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C.垃圾分类回收,并对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D.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煤、苏打都是混合物
B
.烧碱、纯碱、碱石灰都是碱
C.明矾、胆矾、小苏打都是盐
D
.HCl、H2SO4、NH3都是酸
3.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从海带中制取单质碘I2
B.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C.废弃的干冰放在通风处自然升华
D.白色污染的处理:回收后高温裂解
4.
2016年11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批准将117号化学元素命名为“Tennessee",符号Ts。关于含有的中子数是
A.117
B.294
C.77
D.177
5.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次氯酸的电子式: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32-
D.S2-的结构示意图:
6.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MgCl2
B.NH4Cl
C.H2SO4
D.
H2O
7.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A.612C和613C
B.NH4CNO

CO(NH2)2
C.CH4和C2H6
D.金刚石和石墨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分离乙醇和水
B.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C.干燥CO2气
D.读取液体体积
9.下列物质中能够用来鉴别乙醇、乙酸和苯的是
A.溴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水
D.紫色石蕊试液
10.三氟化氮(NF3)是微电子工业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料之一,可由氨气和氟气反应得到:4NH3+3F2
=
NF3+3NH4F,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B.氮元素化合价不变
C.NH3发生还原反应
D.F2是氧化剂
11.下列关于甲烷和乙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出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C.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三氯甲烷常温下是气态
D.乙烯分子中含一个碳碳双键和两个碳氢单键
12.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热量变化与右图一致的是
A.
NH4NO3晶体溶于水
B.
钠和H2O反应
C.
NH4Cl晶体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
D.
CO2和C反应
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CH3CH2OH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H3CHO
B.CH3CHO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H3COOH
C.苯与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D.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14.下列关于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铝制容器不能盛装酸性溶液,可以盛装碱性溶液
B.金属钠着火时,可用细沙覆盖灭火
C.食盐是氯碱工业的基础原料
D.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1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B.铝与烧碱溶液反应:Al+2H2O+OH-=AlO2-+
2H2↑
C.碳酸钙溶于醋酸中:CaCO3+2H+=Ca2++H2O+CO2↑
D.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2AlO2-+CO2+3H2O=2Al(OH)3↓+
CO32-
16.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A.1
mol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完全取代,需要C12分子数为2NA
B.1mol铁参加化学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D.常温常压下,100g98%的硫酸溶液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4NA
17.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Ba2+、NO3-、OH-
B.H+、K+、SO32-
C.Cu2+、CO32-、Cl-
D.Fe3+、Na+、SCN-
18.
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乙醇:
2CO(g)+4H2(g)CH3CH2OH(g)+H2O(g),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在一定
条件下一定达到最大限度的是
A.CO全部转化为乙醇
B.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均为零
C.CO和H2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乙醇
D.反应体系中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19.下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Fe

Fe3O4
B.CuO

Cu(OH)2
C.HCl

C12
D.Na

Na2O
20.某学生用锌片、铜片、发光二极管、滤纸、导线等在玻璃片制成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当滤纸用醋酸溶液润湿时,二极管发光。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片上的电极反应:Cu2+
+
2e-
=
Cu
B.锌片为电池的负极
C.外电路中电子由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D.电池工作时电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
21.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用Ca(OH)2溶液检验碳酸氢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B.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C.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检验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D.用品红溶液鉴别SO2和CO2两种气体
22.X、Y、Z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
水化物是强碱,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据此判断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X是第ⅠA元素
B.Z可能是第ⅥA元素或第ⅦA元素
C.X、Y、Z三种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依次增大
D.X、Z形成的化合物既可以是离子化合物,又可以是共价化合物
已知:Pb元素在化合物中有+4和+2两种价态;PbO2受热分解可生成Pb3O4、
PbO和O2
;+4价的Pb能氧化浓盐酸生成Cl2;PbO能与浓盐酸反应但不能将其氧化。现将1.4
mol
PbO2加热一段时间分解得到O2和固体甲,向甲中加入足
量的浓盐酸得到Cl2,反应生成的O2和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甲可能是Pb3O4和PbO的混合物
B.
整个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总量为2.1
mol
C.
若甲与浓盐酸充分反应,则需要消耗HCl的总量为2.8
mol
D.
甲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n(PbO2)∶n(Pb3O4)∶n(PbO)=3∶3∶2
24.(15分)本题有A、B两题,分别对应于《化学与生活》和《有机化学基础》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若A、B两题均答,则按A题得分计入总分。
A.《化学与生活》
(1)合理选择饮食、正确使用药物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请填写下列空格。
水在人体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溶剂,调节人体体温,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应物。请写出淀粉在人体内完全水解的反应
。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体内体液也有自己的性质,例如人的血液呈
(选填:弱酸性,中性,弱碱性)。我国居民形成了摄入蔬菜和水果偏少的习惯,一般尿液呈
(选填:弱酸性,中性,弱碱性)。
通过食物的调整,人体可以保持健康。可是如果生病了,我们还是要去医院就诊,医生所开的药一般有R标记,表示
(选填:处方药或非处方药)。青霉素的种类比较多,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青霉素G的钠盐其俗名是

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为
具有的官能团有酯基和
(写
名称)。阿司匹林和水可缓慢水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请填写下列空格。
A.传统无机硅酸盐材料包括
等三种。
B.合金材料钢铁里的Fe和C在潮湿的空气中因构成许多原电池而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正极反应方程式为

C.居室装修材料如化纤地毯、三合板等均会释放出污染空气的
气体。
A.
甲醛
B.

C.
CO
D.玻璃中加入适量的溴化银(AgBr)和极少量氧化铜的微小晶粒,经过适当的热
处理,可以制成变色玻璃,强光照射变色玻璃变成灰黑色。请写出变色后的玻璃
又变成
无色透明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环境人类正在尽力治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甲苯、尼古丁等不是室内污染物
B.污水处理方法化学包括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
C.“白色污染”的会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D.铅笔芯的原料的重金属铅,儿童在使用时不可用嘴吮咬铅笔,以免引起铅中毒
E.为防止流感传染,可将教室门窗关闭后,用甲醛熏蒸,进行消毒
F.CO有毒,生有煤炉的居室,可放置数盆水这样可有效地吸收CO,以防煤气中毒
B.《有机化学基础》
⑴(5分)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正确识别和判断同分异构体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能力。
①下列分子式中不能仅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是

A.CH4O
B.
C2H4
C.C2H5Cl
A.C2H4O2
②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可判断出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在核磁共振氢谱上有一种特征峰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③已知C4H9Cl共有四种结构,则分子式为C5H10O的醛有
种同分异构体。
④某有机物X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放出CO2气体,X的分子式为C4H8O2,则X的结构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
,X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⑵(5分)乙酸乙酯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可用乙酸、乙醇和少量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乙酸乙酯,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写出乙酸和乙醇反应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
。(选填“大”或“小”)
③实验室一般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接收反应的生成物,如不振
荡试管,在试管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分离出乙酸乙酯用到的主要仪器的名称是

⑶(5分)由乙烯和其他无机原料合成环状化合物E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部分反应条件、水及其他无机产物均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①的类型是___________
,反应②的类型是

②B物质的名称是

③C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B、D在一定条件下除能生成环状化合物E外,还可反应生成一种分子式为C4H6O5的有机物F,则F的结构简式是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题,共16分)
25.(6分)A是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88,B是常见的酸,C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的一种单质。E、G是气体,其中G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构成,①是工业生产中制备B重要的一步,K是常见的强碱,J暴露在空气中最终变成红褐色。已知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A
G


催化剂
B
F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F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
(3)写出DE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26.(10分)工业上用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杂质金属元素Fe、Al等)制备MnSO4·H2O
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1.
浸出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nO2+SO2===MnSO4;
2.
浸出液中阳离子主要有Mn2+、Fe2+、Al3+等。
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X最好选用________(填字母)。
a.
盐酸
b.
硫酸
c.
硝酸
(2)
酸浸时SO2的吸收效率与pH、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为提高SO2的吸收效率,酸浸适宜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流程中“氧化”步骤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4)
加入石灰浆调节pH,可将氧化后的浸出液中Fe3+、Al3+形成氢氧化物除
去。检验Fe3+是否除尽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MnSO4可测定水中溶解氧,方法是:取100
mL
水样,迅速加入足量
MnSO4溶液及含有NaOH的KI溶液,立即塞上塞子、振荡,使之充分反应;打开塞子,迅速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此时有I2生成;再用5.00×10-3
mol·L-1
Na2S2O3溶液和I2反应,当消耗Na2S2O3溶液
12.0
mL时反应完全。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①
2Mn2++O2+4OH-===2MnO(OH)2(反应很快);

MnO(OH)2+2I-+4H+===Mn2++I2+3H2O;

I2+2S2O===S4O+2I-。
计算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以mg·L-1为单位)(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答案:
1-5
B、C、C、D、D
6-10
B、C、D、D、D
11-15
B、D、C、A、D
16-20
C、A、D、B、B
21-23
D、D、D
24.
催化剂
(1)nH2O+(C6H10O5)n→
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弱碱性、弱酸性、处方药、盘尼西林
羧基(以上每空1分)
(方程式略)(此空2分)
(2)玻璃、陶瓷、水泥;O2+2H2O+4e—=4OH-;
CuO
A;
2Ag+Br2
====
2AgBr
(3)BC
25.
(1)FeS
(2)电子式略
(3)SO2+2Fe3++2H2O=SO42-+4H++2Fe2+
(4)2FeS+6H2SO4=2S+3SO2↑+Fe2(SO4)3+6H2O
26.(1)
b
(2)
pH控制在3左右,温度控制在40
℃左右
(3)
MnO2+2Fe2++4H+Mn2++2Fe3++2H2O
(4)
取上层清液少许,向其中滴加少许KSCN溶液,若溶液未出现血红色,则Fe3+已除尽
(5)
n(S2)=5.00×10-3mol·L-1
×
12.0
×10-3
L=
6.00×10-5
mol
O2  
~ 2MnO(OH)2~2I2~4S2
1
mol     
4
mol
n(O2)    
6.00×10-5
mol
n(O2)=1.50×10-5
mol
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为1.50×10-5
mol
×
32
g·mol-1×1
000
mg·g-1÷0.1
L=4.80
mg·L-1
F
B
E
H
K
D
J
C
I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