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21教育网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21·cn·jy·com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www.21-cn-jy.com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面中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画面中远近色彩明度的对比,和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
再有,最经典的就是在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视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尽管画面中运用了很具有运动感的光源及人物位置的排列方式,但此画并未给人一种空洞、浮躁的感觉。因为我们可看到,米勒以色彩为手段解决了画面中焦点的问题。很明显,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张画时,我们首先会被前方的三名农妇所吸引。而三人中,观众的视觉焦点被首先锁定在中间的那名农妇身上。 21cnjy.com
中间的农妇不是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人,在透视上也没有那么大。与画面左方的人相比,离光源也相对较远。但她却处在三者之间,更重要的是,米勒在对三个人衣着的颜色处理上别具匠心,这才使得中间的农妇成为了焦点,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
首先,头巾的颜色上,中间农妇的红色头巾无疑比另外两人的蓝色和黄色头巾更吸引人。我相信这是我们都应有的常识,在众多色彩中,越偏暖明度越高的一些颜色也就越能捕获观众的注意力。毋庸置疑,红色就是这么一种颜色。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间那名农妇带着一幅粉红色套袖,这是两边的人所没有的。画面左边的人也穿着偏红的衣服,那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效果呢?很简单。第一,就像前文提到的左方的人在画面左面,位置上就不在中心。第二,画面左边的人穿的红衣服在色彩明度上不如中间农妇衣物上的红颜色亮,而且颜色很土。在对比之下,左边农妇的衣服上的红颜色略显脏。第三点原因是关于明暗对比度方面的。 2·1·c·n·j·y
我们再来看米勒在三人上衣色彩的运用。我们完全可把三位主人公上衣的色彩明度分成亮、灰、暗三种调子。再次,我们看三人的裙子颜色。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明度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亮、灰、暗三个等级。不过和上衣色彩明度的排列顺序不同。上衣明度最亮的中间的那名农妇穿了在画面中明度最低,色调最暗的一条裙子。而这正好与她的白色上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她的白衬衣的明度显得更亮了。同时,为保持画面的平衡,把最亮的裙子穿在了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靠右的农妇身上。而明度居中的裙子则穿在了画面最左方的人身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21·世纪*教育网
《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21教育网
重点:欣赏西方各种题材的油画作品在不同方面体现的不同特点。
难点: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欣赏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两幅油画作品:
《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抽象(现代抽象绘画)
《蒙娜丽莎》达芬奇——写实(传统具象绘画)
学生根据题材、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三方面分析两幅作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总结:一幅抽象,一幅写实。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研究一下“传统具象绘画”。(引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进一步欣赏作品《蒙娜丽莎》
根据三方面分析:
⑴色彩:明暗渐进法;
⑵构图:三角形(金字塔),更稳定;
⑶题材:肖像,是人非神。
总结: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欣赏《春》借用希腊神话题材,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的艺术思想反映。
3、欣赏作品《雅典学院》这是一幅风景作品,是西方绘画中运用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的经典作品。画面看似平凡,但平凡中透出一种质朴的美。(讲解“透视”)
4、欣赏静物作品《水果蓝》,对比《静物苹果篮子》《水果蓝》不仅精确的描绘出了水果和篮子的形态、色泽和质感,还将水果上的斑点与枯萎的叶子描绘得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从中能够清除地看到西方绘画的高度写实技巧。《静物苹果篮子》中,为了追求“绘画的真实”,画家有意识地使物体倾斜和变形,忽略对质感的表现,使观众关注和欣赏画面的构图、形体、色彩组合的和谐与美。欣赏作品《教皇英诺林十世肖像》这是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地形式向我们呈现一个历史事件,是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控诉”。用自己的作品来宣泄心中对受害者的愤愤不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欣赏《厨娘》、《干草车》和《拾穗者》
这幅作品从题材上看,都是对妇女、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的写照,没有进行夸张变形。(学生分别阅读作品简介)21cnjy.com
三、讨论:
欣赏完作品后,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答案:追求视觉的真实效果,注重作品的题材内容。
四、练习活动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作品的过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大家可以使用以下词句作为开头,写出两三点收获。
我学到了……
我惊讶的是……
我再次发现……
课件27张PPT。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带着问题欣赏作品A、画面内容是什么?
B、该画属于什么画种?
C、分析画面的构图、色调、选材及画家所 表达的思想?
D、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有什么故事吗?
E、对于这幅画你有什么疑问吗?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
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
拉斐尔的前奏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一个早春的清晨,在优美雅静的果林里,端庄妩媚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位居中央,正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为春之降临举行盛大的典礼。她的
桑德罗·波提切利作品
右边,动人的美慧三女神身着薄如蝉翼的纱裙,沐浴着阳光,正携手翩翩起舞———“美丽”戴着人间饰物珠光闪耀,“青春”羞答答背过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动腰肢,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她们一旁的是众神使者———身披红衣、带佩刀的墨丘利,他挥舞神杖,正在驱散冬天的阴云。在维纳斯的左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头戴花环,身披饰花盛装的花神弗罗娜正以优美飘逸的健步迎面而来,将鲜花撒向大地,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而维纳斯上方飞翔的小爱神,蒙住双眼射出了他的爱情金箭。作品展示了充满着春的欢欣的众神形象,这种对于人性的赞美,具有非凡的美感。但在那些庄重而自信的形象里,总不免带着画家内心深处所埋藏的一种无名的忧伤。拉斐尔圣彼得大教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几何学的创始人欧几里得苏格拉底西斯庭圣母田间圣母教皇尤利乌丝二世像阿尔巴家的圣母椅中圣母《蒙娜丽莎》
以写实著称
以神秘闻名
作者达·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她是一名有5个子女的家庭主妇。画家用了4年完工,此画以“微笑”著称。现实主义画家
巴洛克画派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
他的画往往只有一两位人物,一般是从事着家务劳动的妇女。维米尔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出身于农民世家米勒法国著名画家
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荷兰小画派艺术的题材大,表现形式多样,有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维米尔是17世纪独树一帜的荷兰风俗画家,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读信的妇女
《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 这幅画霍贝玛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康斯坦布尔《干草车》 米勒:19世纪
法国最杰出的现实
主义画家。他创作
的作品以描绘农民
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谢谢课件10张PPT。卡拉瓦乔作品鉴赏《圣保罗受刑》《圣保罗受刑》画面以满幅构图,描绘马和从马上摔下来的圣保罗。
画家运用擅长的聚光的强烈明暗对比法,使马的腹部和仰面伸臂的圣保罗沐浴强光下尤显突出。圣保罗仰面倒地的姿势采用了一种大的透视角度,这在文艺复兴大师曼坦尼亚《死去的基督》中看到过,但卡拉瓦乔处理得更加真实自然。强光下的圣保罗无力地伸展双手,他紧闭的眼睛,苍白无力的面容似乎是在等待命运的裁决。
坚实有力的人物造型,显现了先辈大师的成就,画家在写实的描绘中,同时强调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给予观者以强烈的印象。基督点化
一日,保罗等人在前往大马士革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当保罗等人行走在路上之时,大概是在中午时分,一道强光突然从天上射下来,四面照着保罗。保罗扑倒在地,“主啊!你是谁?”“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保罗问道:“主啊,我当做些什么?”耶稣说道:“起来,进大马士革去,在那里要将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诉你。”此时保罗的从人虽然看见了那道大光,但却听不到耶稣的声音。
因了光的照耀,保罗的双目暂时失明了。保罗只有默默的祷告。后来保罗的双目又恢复了正常。耶稣显露的神迹、点化让保罗痛悔不已,从此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个坚定的传道者,并冒着生命危险,对世人不断地解说“耶稣就是基督”,到处传播上帝的福音圣马太殉教圣马太殉道
有人解释这是因为他原名叫利未,马太是后来有的名字。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呼召他的时候他大摆宴席(5:29)招待耶稣和门徒。最后提到他是使徒行传1:13。他是多马福音提到的少数门徒之一,显示他在早期教会地位。传说他在耶稣升天后四处传道一直到埃塞俄比亚最后殉道。有关细节并不清晰。有些说他在埃塞俄比亚殉道,但另一些说在Hierapolis of Parthia。 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均称其为圣人。东正教教会在11月16日庆祝他的记念日,而拉丁教会是9月21日。圣马太殉教圣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t. Matthew﹞ 1599油彩画布,323 x 343 cm 圣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罗马卡拉瓦乔的这幅画,让人想起丁多列托﹝Tintoretto﹞的「圣马可拯救奴隶」。在对角线交叉布置构成的画面中,在突显人物形象的光照和阴暗对比中,使得场景中有关人物的造型更具动态、更具戏剧效果。但两幅画面所表现的瞬间感受是不同的。丁多列托在画面上,采用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前缩法,让圣者在观者的极度惊愕中从天而降。而在卡拉瓦乔的画中,面对着挤满画面的错落有序的观者,圣者是在殉教的那一瞬间被画家捕抓到的。这是在场各种人物惊愕地观看圣者、刽子手、天使三者的对谈的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画中的情形和动作是被那一束光圈所显示出来的,并且也将画中所有的人物、表情、动作都统一了起来。 圣马太蒙召唤经上记载,耶稣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要召你这样的罪人。”
那是一家卡拉瓦乔会去光顾的小酒馆。里头摆着木凳和木桌,更像个赌档,一群身份低下的人见证了那个伟大的时刻,一道光从敞开的门外射进来,打在老旧的灰泥墙上,定格在黑暗中那个日后成为门徒的税吏身上。
1599年,卡拉瓦乔被委以重任,为圣路易教堂康卡瑞姆礼拜堂绘制两幅关于圣马太的作品。对他而言,这就像个试验,他要在众人关注的地方呈现一种新艺术。
卡拉瓦乔所有绘画中,《圣马太蒙召》的人物安排可谓最“现代”、最具“电影特点”。他没有把感召设在圣地,只用了一束光线,把耶稣带进阴暗的房间。他没有强调显示耶稣,而是有所掩盖,我们越看不清耶稣,就越注意他伸出的手指--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你!”我们仿佛听到他的声音和那道光一起在空中扩散;圣彼得指着马太,带着某种疑问:“是他吗?”而圣马太用食指指着自己的胸口,也似乎在说:“是我吗?”圣马太蒙召唤圣马太蒙召唤﹝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1599油彩画布,322 x 340 cm 圣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罗马
马太曾为税官。这幅画的场面是:一组税警,没有装饰的环境,高墙上一个无光线的窗户,一张桌子。身穿卡拉瓦乔时代的衣服围坐在桌子四周的这组税警共有五个人,他们正在玩着游戏。右边,是侧扭着双肩的圣彼得,他几乎完全遮住了耶稣,只露出了他的面孔和右手。
这幅画以其透视感把我们引到画布之外的虚构空间中,以其光线使人物形象和墙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这幅画里,还有着某些奇特的东西能使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之中;除了色彩、形式和光线外,还有着声响。当耶稣走进房间,指着马太,似乎是在说:「你!」我们彷佛听到他的声音和光一起在空中扩散;圣彼得指着马太,他的手势似乎使声音带有某种疑问:「是他吗?」而圣马太用食指指着自己的胸口,也似乎在说:「是我 委拉斯贵支简介
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出生于塞维利亚,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父亲也很能理解他的这份天才,于是将他送到画家帕奇邱门下。到了帕奇邱门下之后的委拉斯贵支不久就和他的老师19岁的女儿结婚了。1622年,委拉斯贵支移居马德里,当时19岁的腓力四世和25岁的委拉斯贵支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腓力四世每天来委拉斯贵支的画室观赏,因此委拉斯贵支就乘机为腓力四世画像。在委拉斯贵支一生的画作中腓力四世的肖像占了大多数。在此期间,鲁本斯作为外交官赴西班牙,很欣赏委拉斯贵支的才能,劝其去意大利深造学习,于是他在29岁那年去了艺术之都意大利,在威尼斯研究了意大利的绘画,他的宫廷肖像画严谨而精彩,而且充满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西班牙画家。1599年6月6日生于塞维利亚,1660年8月6日卒于马德里。早年在老埃连拉画室学画,后拜在画家F.帕里切科门下。早期绘画《卖水人》、《煎鸡蛋的老妇》形 象真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623年进入马德里宫廷为国王服务 ,但受到原在宫廷服务的保守派画家的排斥和贬低。21·cn·jy·com
1627年他和保守派画家按同一命题作画,进行了一场艺术竞赛,结果大获全胜,巩固了他在宫廷的地位。两年后完成的油画《酒神巴库斯》(又名《醉汉们》),表明他将泥土的芳香终于带进了宫廷。1629年他获得机会出访意大利,在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地看到了文艺复兴诸大师的绘画原作,特别着重研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与用光,回国后创作的作品色调更加柔和、晶莹,形象塑造更加生动、细腻。这期间最杰出的作品是《布列达的投降》(现在一般翻译为《勃鲁达的投降》),它是一幅大型历史画,作者以公正不阿的态度描绘了西班牙和荷兰战争中双方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西班牙虽是胜利者,但凶狠、傲慢,给人一种不快之感;荷兰人失败了,但没有失去尊严。21cnjy.com
他的大量肖像画都坚持写实原则,并且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可惜的是画面的气氛过于和平,与史实有明显的差别,但这并没有影响这幅作品的价值。对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腓力四世像》,重在表现其虚伪、冷漠和浅薄,决不阿谀奉承。对于朋友和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如《拿扇子的妇人》、《矮子安东尼奥》,则被描绘得平易近人,有的还具有社会批判色彩。1651~1660年是他生活的最后10年,由于当局在对他授勋问题上有争论,使他情绪极不愉快,但仍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代表作《宫娥》(又名《宫女群》)和《纺织女》,被认为是17世纪欧洲少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也证明他虽然长期担任宫廷画家,但始终未失去平民的本色。www.21-cn-jy.com
委拉斯贵支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是“委拉斯开兹”。
《宫娥》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公主早晨穿衣的情景。他只用了一大一小两个平面镜就反映出了四个场景:正在绘画的画家自己、年仅6岁的小公主玛格丽特、两位陪伴公主,小心地献上茶杯的宫娥、一个年长的侏儒、一个调皮的女孩和一只卧在地上的大犬构成了第一层次,其中正在向宫女展露新装的小公主尤为可爱。它是大平面镜直接反射出来的。在大平面镜中映出了小平面镜,国王和王后正通过小平面镜端详自己的女儿,这是第二场景;第三场景和第四场景很难分辨,第三场景由大臣、侍臣构成,第四场景就是大臣身后明亮的走廊。21教育网
西方传统绘画
如果我们把印象派的诞生当作西方绘画的分水岭,那么19世纪以前的就是传统绘画。西方传统绘画审美体系的确立是由希腊人完成的。为了探讨西方传统绘画的精神,我把从古希腊起至19世纪中叶的绘画作简单的分期:古希腊古罗马绘画;中世纪绘画;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绘画。西方传统绘画在照相术产生之前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记录事件和宣扬时代精神,其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绘画:人性与神性完美结合
希腊绘画中所表现出的人神平等
希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她的社会历史、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希腊优美的自然环境、开放的社会、奴隶主民主政治、简朴的生活、对神明的崇拜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希腊人既有清醒的理智,又有丰富的情感,希腊民族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等方面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这种内在的和谐产生了以优美、和谐、典雅为美学特征的希腊艺术。由于希腊人所崇拜的诸神不是凌驾于一切之上高不可攀的神仙,而是最强健最俊美的光荣的男人和女人,这些神有着和人一样的情感和形体,他们既崇高又亲切。艺术家把生活中最美丽最健康的人作为描绘神的形象,因而人神合一成为希腊艺术的本质精神。21cnjy.com
古罗马绘画的酒神精神
早期罗马人拜希腊人为师,在比较、鉴别和取舍中,罗马人选择了希腊文化的形式和外壳,填充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结构和内涵。希腊人按照最美的人的样子造神,罗马人却按照神的样子造人,从另一个角度达到了人与神的完美统一。21教育网
二、中世纪绘画的表现性和宗教色彩
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绘画呈现出和古希腊古罗马绘画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精神。绘画不是为了记录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完全为宗教服务,成为宣扬宗教进行图解的工具。因此绘画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义。为了宣扬教义和表达强烈的宗教信仰和情感,绘画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绘画的写实传统,而以夸张、变形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达到精神上的真实。尽管中世纪的这种表现性艺术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一无是处,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却不是这样。中世纪绘画因对形的忽略和题材的单一而受到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普遍责难,直到20世纪表现性艺术的再度繁荣才使中世纪绘画重放光彩。但纯表现也并不是艺术的终极,完全的否定与完全的肯定都有失偏颇。中世纪绘画的精神就在于它以表现性的手法反映了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方封建社会神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现实。中世纪绘画强调了人的形象就不能充分表现神的绝对权威。而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相容的。
三、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的绘画
当神性的光环不再能普照万物,而成为人发展的束缚时,人性的回归就成为必然。文艺复兴绘画的精神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即人文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题材由神向人的转变,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人体解剖的科学性,崇尚理性。人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既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重视人性的复兴,又是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反叛。这种对人的重视和对现实关注的以写实为主的绘画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印象派产生之前。尽管在这近五百年的时间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和主义,但根本的精神趋向和表现手法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蒙娜丽莎》到《泉》,从《最后的晚餐》到《自由引导人民》,不论是对人的赞美,还是对神的膜拜,我们不难看出其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都是一致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综观西方绘画的发展,我们发现它们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即物极必反。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到中世纪的变形夸张,又到文艺复兴的写实,再到20世纪的各种以表现为主的抽象主义,所走的路在表现手法上就是从写实到表现再从表现到写实,再从写实到表现。这种轮回性的发展轨迹正好印证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即单向式思维,而且爱走极端。与中国人中庸的两极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从西方传统绘画的题材内容来看,无非就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或人性与神性的此消彼长。无论是古希腊的神人平等,古罗马的人神合一,还是中世纪神的至高无上,或文艺复兴人的至高无上,都没脱离人和神。而且西方传统绘画的宗教情结非常强烈,而这也正是明显区别于东方绘画的精神所在。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