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古代寓言二则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画蛇添足》。什么叫寓言第一课时郑人买履《韩非子》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逐字逐句地直译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所含寓意。4.背诵课文。1.了解韩非及《韩非子》学习目标关于韩非子及《韩非子》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的著作《孤愤》《五蠹(dù)》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浏览诊断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译讲过程中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翻译文言文六法——留、扩、换、补、调、删。)
确认标识 同桌间相互启发,领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三分钟后看谁说得最准确。归纳演绎一、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我国 时期
著名的 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家。
二、给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注音: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宁信度 ( ) 遂不得履 ( )( )及时演练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句中画横线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解释下列虚词:
其: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而: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逐字逐句地直译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所含寓意。1.了解《吕氏春秋》。4.背诵课文。学习目标关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诊断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十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译讲过程中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翻译文言文六法——留、扩、换、补、调、删。)
确认标识 同桌间相互启发,领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三分钟后看谁说得最棒。归纳演绎常见的文言句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式大多相同,但也有几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常见格式
(1)……者……也(最常见)。翻译成:“……,是……”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2)……者,……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3)……,……也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了。)
(4)……,……
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和“四库”,是天子的藏书。) 2、倒装句(1)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彩。
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3)定语后置:突出强调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状语后置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被动句 古汉语表被动很少用介词“被”,而是多用“为”、“为……所……”、“于”等来表示。
帝感(于)其诚。
山峦为晴雪所洗。省略句 文言文中常省略的部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理解和翻译时要补上省略部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天子坐(于)明堂。文言语句翻译1、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基本要求:准确、畅达。
3、主要方法:
(1)留:保留专有名词,如表示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具体事物的名词。
(2)扩:古汉语单音词居多,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
(3)换:一些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要用现代词语替换。
(4)补:补充被省略的部分。
(5)删:删去不需译出的虚词。
(6)调:调整语序或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规律。一、《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的门客们合编的。
二、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及时演练 三、解释下列虚词: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