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请先来看看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关于本命年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等,这些都是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 关于年的传说 传说“年”是一头带有双角的猛兽,生活在海底。每年的年三十它就浮出水面来到岸上,吞吃人和动物,所以一开始一到年三十,人们就携老扶幼逃到山上,躲避“年”的到来。有一个年三十,村里来了一个要饭的老者。他听说了这件事,说他有治“年”的办法。只要“年”出来的时候,在门上贴上红的对联,穿上红的衣服,并放起焰火和爆竹,“年”就会被吓跑了。有一部分人就相信了。等“年”来的时候,看到门上的红对联就紧张了,再听到爆竹声就吓得逃之夭夭了。这就是人们在过年时要贴春联,穿红衣服,放爆竹的原因。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作者怎样引出对春节的介绍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请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4.作者介绍春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5.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用“动词+名词”格式概括出来,如“吃腊八粥”。
6.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簸( ) 箕( )
烙( )饼
阖( )家
疙( ) 瘩( )
鬏( )
渍( )
晾( )
捅( )进
大吃大嚼( )
小丫( )头
栗( )子
秫( )秸( )
糖粘( )
鬼祟( )
打更( )
亲支近脉( )
hébòjilàogēdajiūzìliàngtǒngjuéyālìshújiēniánsuìgēngmài给下列斜体字注音二十四节气:色彩缤纷 春节
(过年、大年)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风味浓郁衬 托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买糖果增温腊月二十三:挑绒花杀牲畜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发烧正月初一:大年三十:除夕守岁红 火拜新年过年的
火热情景颂: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走进民俗 我们刚才了解的是三、四十年代北方人的过年的习俗,你对哪一个习俗比较感兴趣,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给大家介绍一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糕点/送灶王/换门神/除夕夜/拜新年 例: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突出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奶奶边炒边祈福表明了乡亲父老们朴素的愿望;“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豆类是很好的健脑食品,但炒质的不宜多食。 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从而“舍不得吃”,可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买糖果:卖糖果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卖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
挑绒花: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这些过年的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记忆,作者如此生动的描写仿佛又把我们到到那个有着厚重民俗积淀的年代。 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是同情,其实是作者以幽默语言来展现过年的热闹景象。
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了,乡村的一片繁忙和热闹景象。妇女们“忙”,男人们“闲”,更是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 送灶王爷: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作者以孩子的目光去写这样一种仪式,所以让我们感受的不是一种神圣而更多的是一种有趣,这也正是童趣所在。
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灶王爷门 神 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等。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
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典型的风俗画——“乡村守岁拜年图”。这些都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同时给我们展现出乡村那种淳朴的乡俗,民风。 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
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1)请你举一举我们这儿过年和文中不同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年俗?民俗知识库例:年三十要吃鱼,但不能把头和尾吃掉,以谐“年年有余”之音;吃饭时不能泡汤否则来年要遭雨淋;年三十的零点时要放鞭炮来接财神;大年初一遇到人要说富裕话即“恭贺你······”;五天大年不能扫地,扫地时据说会把财气扫没了;五天大年舞狮、舞龙灯庆祝······ 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我们这儿过年吃汤圆;再如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 ; 还有的地方吃饺子包一个制钱,谁吃道大富大贵······(2)思考:这些风俗都寄托了老百姓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明确:
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果实;
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3)每年除夕,人们纷纷贴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春回大地千峰秀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爆竹一声除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 春满乾坤福满楼民探俗讨今昔对比 (1)同学们回忆一下,现在我们这儿过年主要有哪些方式,试比较这些方式和几十年前过年的方式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看到了什么? 现在的春节买年货 看春节晚会
贴春联 拿压岁钱
吃元宵 拜新年
……过去的春节吃腊八粥 送灶王爷 炒年货 备糕点买糖果 换门神 挑绒花 守岁杀牲禽 拜新年 未变:①比如说象贴春联、倒贴福字等具有文化气息的习俗,这些风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②再比如说象送灶王、换门神、祭祖、守岁这些祭神的习俗,这些风俗体现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已变:①购物方式:过去物质条件较差,所以才会有买糖果、挑绒花这样比较原始的购物方式,而现在逛商场,逛超市甚至网上购物比较常见。②守岁的方式:由过去的聊天变成了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为主。③拜年的方式:除了以往口头祝福以外,还有手机、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贺卡等④欢庆方式: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欢度春节再也不满足吃饱、吃足,许多人把在饭店吃年夜饭,更有人用旅游的方式来欢度春节。反思春节走出过年消费怪圈
要问每年过年的感受,就一个字,那就是“累”。从进入腊月就忙上了,打扫居室,购买吃的、喝的,一直拖 拖拉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止。过年消费本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勤俭文化却与消费文化畸形地又是根深蒂固地联系在一起,眼下,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经济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人们虽渐渐富起来,但在物质生活方面,恐怕还没有富过西方工业化国家吧? 但我们超乎国情的消费浪费却非西方人所能比。据说香港人前些年早就流行“避年”了,在除夕前后飞往外国度岁。避年之苦,如同避灾。我们内陆深处的、钱包不鼓的,只好硬着头皮撑着。过年如过关啊!过年怕什么?最怕还是吃喝,其次是走亲串友。二者加在一起,就是怕花钱。钱是自己劳动挣来的,浪费钱不就是糟蹋自己的血汗和生命吗? 明确:过量消费,为了各种礼节习俗,很多人只得打肿脸充胖子;送礼成风,过节之际也成了送礼收礼的最佳时机;酗酒,过年时是最合法酗酒的时候,很多灾难因此而生;放鞭炮引发火灾等等。合作探究(1)这是一位网民对春节的反思,我们也不妨想一下,在欢度春节的时候,我们身边有这些个不好的现象吗?(2)请你说出你心目中的春节是怎么样的。围绕这个中心,列几条过年的标语。(1)文明、祥和、和谐、安全、健康、适度。
(2)标语:远离牌桌、酒桌,欢乐中国年;
健康过大年,文明庆相聚;(3)我们在看完作者带给我们的年味十足的春节后,有些什么感想?
有没有生出对于那种年味十足的新年的向往之情? 那种淳厚的民风来自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值得我们回味、珍惜、反思的。课外延伸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 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每一个节气都是养生的大好时机,跟上了节气,这一年身体都会健康。课外延伸1.收集关于过年的奇闻趣事。
2.了解国内各民族的过年习俗。
3.了解世界各国的过年习俗。
4.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