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
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体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的诸侯国:
材料二 《荀子》记载周初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所占比例:
http://21世纪教育网wln100.c
om
未来_脑教学云_平台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制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http://21世纪教育网wln|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周分封治国吗?请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 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当时各有何积极作用?
【疑难点拨】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等级森严;
(2)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延续性和创新性。
2、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关系
3、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当时影响: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2)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当堂达标】
一、单选题:共45题
每题4分
共180分
1.(2016年湖南湘潭期中)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A.行省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2015年湖北荆门质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与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
3.(2017年福建四地六校月考)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了西周
A.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森严
C.冶铜业十分落后
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2017年云南玉溪月考)http://_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左传》昭公七年)这段话反映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袭制
5.(2017年河南开封模考)《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6.(2017年广西桂林期中)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晋国是姬姓封国
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7.(2016年高考状元笔记)《礼记·丧服四制》载“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以保证“别贵贱、序尊卑”。材料体现的是哪一制度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
8.(2017年安徽黄山月考)《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9.(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0.(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11.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添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http://21世纪教育网wln1+
未来脑教学云 平台(@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总结反思】
合作探究
1.(1)特点:从分封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者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2)作用: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建立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分封制。观点:不能仿效。理由: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稳定。
【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注意同姓诸侯国的位置、比例、土地和奴隶等信息,从分封对象、范围、内容方面回答特点。第(2)问,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回答作用,结合血缘关系回答观点及理由。
2.(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第(1)问,根据材料“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第(2)问,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可知该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3)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是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了血缘等级关系,所以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保证了贵族的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当堂达标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君”应指分封的诸侯王,“事实上是—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说明被封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这种制度的特征是天下共主,而每一个封君是—个小区域的世袭实际统治者。符合这一特点的是C项。行省制和郡县制的长官官位是不世袭的,排除A项和D项。宗法制不符合这一特征,排除B项。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可知,姓氏文化的特点是追根溯源,突出血缘关系在成员联络交际中的纽带作用,即强化血缘亲情关系,这种制度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故本题选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不选;礼乐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故不选;中央集权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制度,故不选D。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周礼对簋与鼎的使用进行严格的规定,无从体现奢侈腐败,故A项排除;材料“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反映了社会的等级森严,故B项正确;冶铜业的发展情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描述,故D项排除。
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诸侯”、“封”可知此应为分封制,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王位继承的原则及礼乐要求,故排除B、C、D三项。
5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国家统治的特点。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故选D。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古代“同姓不婚”和所学知识可知,晋国和燕国是姬姓封国,秦国是嬴姓封国,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所以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A、C、D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B项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
7.C【解析】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从材料中的“礼”“丧”“别贵贱、序尊卑”可知答案为C。
8A【解析】本题考查利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大意是家中有父母犹如国中有严君,由此可知国家与家庭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相似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家长制作风,故B项错误。“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不能完全揭示三则材料的实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10B
11.(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
朝
出现。
(2)标志: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
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
2、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
(2)制度:实行
内服与外服
制度。
①含义:内服是
商王
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是
附属国
管辖的地区。
②特点:商王对附属国实行
有限
控制;
弥漫着
神权色彩
。
一、夏商制度
夏
商
制
度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二、封邦建国
1、背景: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建立西周。
2、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3、内容:
(1)
周王
是最高统治者。
(2)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
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有的附属国。
(3)受封者的权利:受封得到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在疆域内进行再分封。
(4)受封者的义务:
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
(1)积极:(1)通过分封,
周人
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
天下共主
的地位,有效控制各诸侯国。
(3)使贵族集团形成“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2)消极:受封诸侯权力较大,诸侯国相对独立,为以后诸侯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埋下了祸根。
1、目的:巩固
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
、
财产
和
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2、内容
(1)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
(2)确立严格的
大宗
、
小宗
体系。
3、作用
(1)保障了贵族
世卿世禄
的特权。有利于
凝聚宗族
,防止
内部纷争
,“国”与“家”结合。
(2)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保障: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是
礼乐制度
,即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三、宗法制度
试卷第4页,总5页
试卷第5页,总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