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埃_蒙德里安
彼埃_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彼埃_蒙德里安(1872~1944年)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逝于纽约。他出身于一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父亲是位小学教员,要求儿子也从事教育。但最终,他的儿子还是拒绝了这一职业,并在两个公共学校获得了图画教学证书之后,进了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成为一名勤奋刻苦,颇受教师赏识的学生。然后,他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画的很多,卖掉的很少,靠在博物馆临画卖和绘制科技挂图过活。他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并经常重复一个题材。例如:他以同一角度多次重画杜旺德里兹农庄,他的颜色尽管以灰和暗绿为主,却往往柔和秀美。他的画风爽直,笔法也非常肯定。1903年,他在荷兰布拉拜特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地区住了很长时间,这似乎给他的绘画展开了新的前景。宗教问题使他着迷,他读着“神智学协会”出版的书籍,并在几年之后,成为它的会员。他爱画孤立的村舍,淡紫色和灰色的神秘森林内景。
1908年夏,他到瓦尔申岛东布尔的首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画风,颜色有了光泽,淡紫色渐渐消失,从而使浅兰色、白色、玫色、金黄色得以自由驰骋(一系列的《沙丘》、《西卡拜尔之塔》1908~1911年)。一些朋友劝他前往巴黎,荷兰画家吉克尔把自己在蒙巴纳斯的画室借给了他。于是,蒙德里安于1911年底来到巴黎,他马上受到立体派的影响,画出作为本世纪绘画中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唯一组画----著名的《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五天,他回到荷兰看望生病的父亲。在阿姆斯特丹,他得知了开战的坏消息。停战之后,他才急迫地回到巴黎。在这四年半中,他住过东布尔、斯赫维宁根、阿姆斯特丹、拉兰的小村镇。他继续探索抽象画,并在1915年画出一种横、直线的节奏,预示着即将出现的新造型主义和纯造型派。这时,他认识了瑟奥_凡_杜斯堡,两人一起创立了斯蒂尔杂志,于1917年10月出了创刊号。蒙德里安在该时期中写作要多于绘画,他在《斯蒂尔》上发表了一些长篇理论文章,其中有几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其中一篇《自然现实与抽象现实》堪称抽象艺术的基石。
1919年初,蒙德里安回到巴黎,继续就横、直的新造型艺术主题进行长期思考。在直至去世的二十五年中,这一工作从未停止。他画的背景先为灰色,后为兰色,从1922年起,固定为白色。构图经常是稍有变动的重复(1929到1932年间为正方形画幅)。在颜色中,他偏爱红色。他这一中心时期的某些作品含有红色的长方形,有时占着色面积的三分之二。他很少展出作品,只卖给极少的收藏家。谦逊地生活在一间以新造型主义原则布置和油漆的画室里。他极少去宣传自己,然而却驰名世界。
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出生在荷兰的阿姆尔弗特,曾在海牙、鹿特丹、罗伦、巴黎和伦敦等十多处地方居住作画,晚年移居纽约,大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启蒙青少年时期(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后,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_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阿姆斯特丹时期(1907年~1912年)
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立体主义的震撼(1911年~1914年)
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风格派(1914年~1919年)
1914年回到荷兰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许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荡出新造型主义。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风格”杂志让蒙德里安等画家发表创作理念。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他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关键的转变(1919年~1938年)
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伦敦时期(1938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扰,他的画失去了快乐的色彩节奏,由黑色线条贯穿画面,给人极度的忧郁感。这是他第五度转型。
纽约时期(1940年~1944年)
生命中最后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共7张PPT)
马克·夏加尔简介
夏加尔个人简介
马克_夏加尔(Marc
chagall
,1887
年-1985年)是现代绘画史上伟人,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夏卡尔仿若是看到过这些被描绘的绿色的牛、马在天上飞,躺在紫丁香花丛中的爱侣,同时向左和向右的两幅面孔,倒立或飞走的头颅、中世纪的雕塑。
一九一五年,夏加尔和贝拉于七月二十五日结了婚,而几天前的七月七日正是夏加尔的生日。因此他画了这幅著名的《生日》。用红底色表现内心欢乐,其平面性倾诉了更深一层的喜悦。
生日
画面的左上方,通过窗子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这是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象征。与之相对应,在右上方以教堂为代表的维捷布斯克闪现在梦境般的天国。画家肖像的表现手法可以追溯到立体主义风格,而画架上作品的内容则描绘的是维捷布斯克的生活场景,很明显,这两个在空间上相距甚远的地区正共同驾驭着夏加尔艺术想象力。
七个手指的自画像
《散步》是结婚三年后画的。此时的夏加尔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他高高扬起手臂,拉着飘在空中的爱妻贝拉,在平原上愉快地散着步。因此画中色彩明亮,特别是那左下角红色的花布,充分体现了喜庆的情绪。
散步
马克·夏加尔作品《孤独》将基督表现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坐在草地上,陷入忧郁的沉思状态。身后是村庄,天上有天使正在飞翔。荒诞的画面,反映了画家梦幻的艺术气质。
孤独
采用了分割画面的方法,用横线切割画面上具有俄罗斯风情的风景和人物,把俄罗斯乡村用富有装饰的画面效果表现出来
。
月光下的俄罗斯《美术作品的产生》教案
教材分析:
1、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如何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势,形式美的法则进行鉴赏,即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通过美术鉴赏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2、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
教学重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学难点:
综合把握美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并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或课件制作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也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还不能回答,但对此应有所了解。
二、新授:
“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1、艺术家的美术创作的过程
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如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播放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术作品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再现性作品《孟特芳丹的回忆》和表现性手法夏加尔的《我的故乡》及超现实主义
3、小结: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总结: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式美的法则。
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三、自我评述: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四、小结: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问题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提高总结和表达能力。(共13张PPT)
美术作品的产生
学习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与分析,知道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标书美术作品具有的写实风格、表现风格与抽象风格评析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欣赏视频回答问题:
1、美术作品创作有几个步骤,那几个步骤?
2、看课本上作品《血衣》用语言描述作品的创作过程。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1、用草稿几下创作构思。
2、推敲草稿,形成作品雏形。
3、手机草稿中的具体形象。
4、放大草稿,用某种美术作品进行创作,完成作品。
美术作品的风格
对比以下作品看说出他们的异同:
美术作品的风格
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不同,创作手法不同,其作品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大体运用的再现性或表现形式的手法:
再现性手法
表现性手法
美术作品的风格
写实风格:作品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美术作品的风格
表现性风格:艺术家窗中偏重自我情感表现。
美术作品的风格
抽象风格:艺术家用色彩和点线面形式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画面。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作品是什么风格的:
课堂拓展:
1、说说自己的美术创作过程。
2、如果举办搬家美术作品展,你们会用多种绘画风格创作作品吗?试试看!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多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多种渠道关注美术作品,标书对美术创作的体验和对美术作品风格的理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