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3-14 21:26:52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对于这种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中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英语中称之为太阳之花。凡高对它的喜爱和到南方追求阳光,就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并试图去捕捉那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
凡高看到了其他人所看不到的真理,他捕捉到了这一真理,并赋予它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
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些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面运用了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极富生命力,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力作。
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
十二朵向日葵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五朵向日葵
瓶中的三朵向日葵
Q
2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传世作品《露气》、《雨后千山铁铸成》、《记写雁荡山花》等均藏于中国美术馆;收编成辑有《潘天寿画集》、《潘天寿画选》、《潘天寿画辑》、《潘天寿书画集》等。
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治印丛谈》、《听天阁诗存》、《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款之研究》等。(共12张PPT)
欣赏音乐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所体会到的情景和感受,那么美术作品是否也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内容,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
思考:如果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画一幅画,你会怎么来表现呢?
深山藏古寺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学习目标
体验感受美术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意境美。
欣赏美
体悟美
评述美
黄河颂
《格尔尼卡》
毕加索
凡高
《向日葵》
母与子
潘天寿
《露气》
《李白诗意图》石涛
课堂小结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但你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生活中的情趣也处处可见
但你必须是一个用心生活的人才能体会
美,不仅充实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Baidu

桂做个
1,表

豆豆
故只




理《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初步了解并掌握体会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感悟、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完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增强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步骤
难点:美术作品的各种风格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自主探究。
四、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情景音乐,通过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情趣与意境,既然音乐有这么大的魅力,那同为艺术类的美术作品是否也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内容,领会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吧!请同学们思考:
如果以《深山藏古寺》为题创作一幅画作,你会怎么来表现呢?
出示画作向学生阐述画家的是怎么表现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艺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此环节视觉与听觉结合使用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初步的了解。
2、感受认知
在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中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画中独特的意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作品是怎么营造奇特情趣?妙在何处?你有什
样的感受?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引导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并从形象、情节、构思等方面体会作品的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
3、问题探究
出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组织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你觉得这幅画是怎么营造画面意境的?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
之后教师进行简单介绍: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使人内心充满激情地去感受。火红火红的花蕊——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目的指导学生从作品的色彩、构图入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评述,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把握体会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通过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同学的思想相互碰撞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4、实践评述
展示作品亨利摩尔的雕塑《母与子》及相关信息,尝试对不同作品的意境进行欣赏评述。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这一阶段中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赞扬学生的评述能力,而且教师的评价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升华
利用二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
“你的感受又是什么?”)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可先学生自评,之后教师加以总结。
学生通过自我总结,达到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内化。教师的总结是内容更加清楚明晰,强化了课堂的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