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文物,高55厘米。1957年四川省成都天回山出土。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击鼓说唱陶俑_造型风格
秦汉陶俑的造型不仅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极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这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这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四川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
击鼓说唱陶俑_角色形象
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类似后世戏曲中的丑角,相信那时的说唱者精湛的表演,一定会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和笑声。
这件陶俑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周,前额上打一花结。上身裸露,下身穿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眯缝双眼,呈活泼诙谐憨厚之态。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情感抒发
表达理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一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情感的抒发。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深层意蕴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展示梵高作品《星月夜》,请同学们谈谈欣赏这幅作品的感受。
教师引导:我们应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优秀的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中,大都有一些内在的深层意愿和理念表达。本课我们将通过视觉感知去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以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二、发展阶段
展示作品《在激流中前进》、《狼牙山五壮士》、《洪荒风雪》、《杨柳浴禽图》。请同学们说说这四幅画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展示作品《击鼓说唱俑》、《年年有余》。
问题:这两幅作品是如何借助特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形象的具体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欣赏,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你是怎样体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内在生气和生命活力的?你能联系历史背景来分析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感情吗?简要介绍立体画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简要介绍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流派和风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1、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2、作品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3、作者想表达什么?
4、你喜欢这样的作品吗?
三、总结拓展
本课我们欣赏的只是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想要了解更多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需要我们再课余时间多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努力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
鼓励学生课余选择其他美术作品,特别是课本所选择的类型不同的外国美术作品和现代抽象作品,尝试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毕加索小时候常常会有意识地画出螺旋状的物体,虽然他根本无法说明画的是什么。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共30张PPT)
情感抒发
表达理念
请同学们简单地谈谈这幅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带给自己的感受。
《星月夜》
油画
荷兰
梵高
这件作品与《乌鸦群飞的麦田》,《向日葵》等同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当今全球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亦称《满天星斗的夜晚》,它描绘的是梵高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作品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这也是一件极具象征主义的作品,旋转的星辰和月亮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这也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诗人产生一种绝望的恐惧感。
优秀的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大都有着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表达。本课我们将通过视觉感知去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请同学们说出艺术表现中所包括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雕塑
建筑
绘画
太和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后曾数次遭火灾烧毁,现存大殿是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即公元1695年重建。
故宫
太和殿全景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杜键
一批身体健壮的黄河船夫架着渡舟,在黄河的中心与汹涌澎湃的惊涛骇浪进行搏斗,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精神,也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
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一陶塑人物,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生动地表现出古代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激扬神情。
《击鼓说唱俑》
陶塑
东汉
通过以上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明白
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之中,大都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
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莱尔米特
《收割的报酬》
米勒
《晚钟》
让我们共同分析以下类型不同而题材意蕴相近的作品。
《粒粒皆辛苦》
国画
方增先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收割的报酬》
油画
莱尔米特
此画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劳动的沉重。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
《晚钟》油画
法国
米勒
米勒为农民、为劳动唱出了优美的赞歌。他画中的形象从外表上看显得粗野,并不典雅,但是他们是美的。表现了米勒乐天知命、对命运不加抗争的思想。这是米勒的思想,也是当时法国大部分农民的思想。
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江碧波 叶毓山
请同学们尝试分析以下形式风格不同、意蕴相近的美术作品。
刘开渠《渡江
》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大理石)
《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满目仇恨的抗日壮士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耸立在狼牙山之巅,作品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又寓意和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可侵犯的坚定信念。
江碧波 叶毓山《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
“主体人物是正义、愤怒、英勇无畏、强悍力量的集中体现!”
刘开渠《渡江
》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大理石)
以伟大的渡江战役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胜利登陆的情景。在横长的构图上,人民解放军高举红旗正从木帆船上向布满障碍的岸边冲去。画面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作品欣赏
欣赏以下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群雕》
集体
这件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里面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女干部、报童、女学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九位先烈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父亲》油画
罗中立
一位久经风霜的农民老人,在炽热的阳光下捧着一个盛着水的粗瓷碗,目视着正前方。脸上布满了皱纹;半张开的干裂的嘴唇露出脱落无几的牙齿;鼻子旁的“苦命痣”;长着老茧的手指;耳朵夹着用过无数次的笔等。作品表现出农民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衣食父母”的无限热爱与崇敬。写实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更加逼真地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面包》
素描
珂勒惠支
德国
饥饿的孩子与极度痛苦的母亲形象,沉痛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境遇,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在低垂的柳丝和简化的孩童与牛这几种最简洁的视觉艺术符号的后面,寄寓着绘画大师李可染热爱生活及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情回忆和眷恋。
李可染
《孺子牛》
《曼陀林和吉它》
毕加索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林风眠
《春》
欣赏与评述:
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作品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作者想表达什么?
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
《曼陀林和吉它》
毕加索
画家用立体主义观念分解的实物的各种形状的面,把它们再组合后,还可以让人保留一些扭曲的实物的立体感觉。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按照立体主义的造型观念,描绘出一副每根线条都显出忧愁的面孔,以表现自己对战争灾难的焦虑不安。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现代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作品注重意境、气韵、格调以及内蕴深厚的笔墨的艺术表现要求,丰富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内涵。
林风眠
《春》
具有独创性的现代中国画家林风眠善于汲取中西方艺术形式和技法的特长,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作品。
小结
“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
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语言——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创作,有独具的美学特征。
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体与具体的统一。
艺术意蕴——深藏在作品中内在的含义与意味。
课后拓展
课后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中外美术作品,尝试对其进行欣赏和评述。
根据课内外欣赏的心得体会作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审美意境?什么是文化内涵?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