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检测)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检测)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6 16:24:43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2]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若”的含义。
(1)上善若水(    )
(2)更若役,复若赋(    )
(3)遇雨若濡(    )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答案: (1)如同;像 (2)你,你的 (3)而 (4)假如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终莫敢直谏。
解析: 
A项,父兄,古义:此处偏指兄(偏义复词);今义:父亲和兄长。B项,可以,古义:可以,凭,靠;今义:能够。C项,可怜,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③可惜;今义:值得怜悯。D项,均为“直言进谏”的意思。
答案: D
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B.以致天下之士
以致:来招纳
C.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属于
解析: D.属通“嘱”,嘱咐。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变化的一个是(  )
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B.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解析: A项,信使;C项,告诉;D项,眼泪。
答案: B
5.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未之识”是宾语前置句,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识之”。“古之人不余欺也”,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古之人不欺余也”。B项是定语后置句,C、D两项没有倒装现象。
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全是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②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③(贾谊)以能诗书闻于郡中 ④燕国大乱,壤削主困,为天下僇(lù,辱也)笑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⑥(伍)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 ⑦先则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 ③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⑥句中的“为”表目的。
答案: A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B.乐哉,今日之饮也!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 A、B、C三项都是谓语倒装,D项为常式句。
答案: D
8.下列各句中被省略的成分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被省略的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 C项和题目中倒装句都省略了介词“于”。A项省略了“之”;B项省略了主语“促织”;D项省略了谓语“鼓”(击鼓)。
答案: C
9.下列各句中都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折藏之,归以示成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⑤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⑦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⑧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 
D.⑤⑥⑦⑧
解析: B项都省略了宾语,其他项不是。
答案: B
10.为下文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0字以内)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能力,侧重于考查学生针对材料写简短的结尾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体现一定的寓意,使文段前面的内容与补充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提示寓意。
答案: (示例)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是自欺欺人(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过空洞的炫耀)。
11.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1)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2)根据上文,诸侯得到乐的赏赐要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记》和哪四部作品合称“五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
(2)德行盛大、尊崇教化、五谷按时成熟。
(3)《诗经》《尚书》《周易》《春秋》。(有错误则不给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王充《论衡》)
(1)解释下面的“非”字。
①李斯非淳于越曰________
②以非当世________
③非秦记皆烧之________
④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
①臣请敕史官________
②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
③吏见知弗举________
④有敢偶语《诗》《书》________
答案: (1)①驳斥 ②非难 ③不是 ④不是
(2)①下命令 ②掌管 ③检举 ④相对私语
[参考译文]
李斯驳斥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学习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扰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掌管的书籍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和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集中烧掉。有敢相对私语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
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注] 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__”通“__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__”通“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
①孔子哭之恸
________
②门人益亲
________
③弟子孰为好学
________
④不贰过
________
答案: (1)①蚤 早 ②亡 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共53张PPT)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课前自学预案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进行汉语和外语的比较,使同学们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重点是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现代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音节构造简单而富有规律;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特别是在构词上的规律;现代汉语没有词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对于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重在梳理把握,也可进一步搜索有关资料扩展对现代汉语一般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一、现代汉语概念
所谓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二、语言“三要素”
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词汇是负载语句内容的基本材料,语法是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
三、现代汉语特点
内容
特 点
说 明
语音
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汉语音节的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词汇
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
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
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悄悄”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如“老虎、桌子”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如“学习、图书馆”等。
内容
特 点
说 明
词汇
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中间一定要加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如“一位老师”“十只小鸡”。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句调外,常常要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如:“他快乐呀!”“他快乐吗?”。而其他语言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汉语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
语序的作用重要
如“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的意义是完全相反的。
1.(1)________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2)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叫作________。
(3)“普通话”,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____________。
(4)语言的“三要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汉语
(2)现代汉语
(3)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为语法规范
国家通用(4)语言
语音
词汇
语法
2.语言与民族有密切关系,若干语言因为有“________”而组成一个家族,最大的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属于同一个“________”,小一点的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属于同一个“________”,汉语属于“________”中的“________”。
答案: 亲属关系 语系 语族 汉藏语系 汉语语族
3.现代汉语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1)语音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汇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2)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3)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重要

课堂探究学案
1.日常生活中,你和外国人交流过吗?他们的发音有什么特点呢?是否也闹过像比尔这样的笑话?造成这种交流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参考】 外国人说话,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因为他们发音很有特点——发“直声”,没有声调的变化。声调是汉语等少数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是依附于音节(汉字)的音高变化。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一个个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既可区别意义,又可形成汉语强烈的音乐性特殊风格。声调不但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困难,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声调指音节当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节变化。说汉语有声调,印欧语没有声调,并不是说汉语音节读起来有高低升降的变化(印欧语音节就没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而是说汉语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印欧语则无。
2.为什么比尔会说出“我给了他一刀”这样吓人的句子呢?
【探究参考】 原因在于比尔依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而没有用量词,量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词类,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英语中数词可以和名词直接组合,如:a
pen,three
books
等,而现代汉语数词和名词的组合中间一般要加一个量词,如“三本书、四个梨”等。现代汉语量词很丰富,不同的事物常用不同的量词来指代。名量词与名词有各种习惯性的搭配,如“鱼、蛇”用“条”,“猪、牛”用“头”,“马”用“匹”,“鸟”用“只”等。
使用什么名量词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名词和跟它相配的量词之间有时又会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颗”(或“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一颗珠子、一颗药丸、一颗种子);“滴”用于液体(一滴水、一滴汗、一滴油、一滴眼泪);“张”用于平面的东西(一张纸、一张床、一张桌子);等等。可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释量词与名词配合关系的依据还是有的。汉语的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除了其特定性之外,还有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即一个量词可以与多个名词搭配,多个量词可以与一个名词搭配。
如量词“件”可适用于“衣服、行李、事情、礼物、东西、案子”等多个名词,而适用于名词“药”的有“副、服、剂、味、丸(以上多用于中药),片、粒(以上多用于片剂)”等多个量词。但也有一些量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什么道理,比如为什么“牛”论“头”,“马”却论“匹”。
汉语也有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如“给了一刀、踢了一脚、看了一眼”等,但都出现在动词后面,是表示动词的量,“刀、脚”实际上也变成了量词,即动量词。典型的动量词还有“去过一次”“叫了一声”等中的“次”“声”。此外汉语中还有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的量词,如“等了一会儿”“玩了三天”等中的“会儿”“天”。
3.汉语中“猫捉老鼠”天经地义,“老鼠捉猫”则是无稽之谈,但俄语中无论老鼠与猫的位置怎样调换,意思都不变,为什么会这样?
【探究参考】 因为俄语中,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猫”都会捉“老鼠”。印欧语言(英语、德语、俄语都属于印欧语系)词形变化很复杂,有性、数、格、时、体、式等变化,这些就是所谓形态变化。
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语序指的是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如:“负担”不同于“担负”,“虚心”不同于“心虚”;“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
虚词在汉语的语言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它能表示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意义,如结构助词“的、地、得”,连词“和、或、并”等。用不用虚词以及用哪一个虚词,对表达不同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往往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如:“写文章”(动词性词组)不同于“写的文章”(名词性词组);“这个任务由你和他去完成”(两个人完成)不同于“这个任务由你或他去完成”(一个人完成),原因是所用的连词不同;“他不来吗?”不同于“他不来啊?”,前者为是非问,后者为特殊问,所用的语气助词不同。
1.“着、了、过”等词的用法常常让人头疼,请修改下列句子。
(1)在一个村子里住一对老夫妻。
(2)她马上拉妈妈的手到小卖部里去了。
(3)妈妈拉自己的儿子上楼了。
(4)我们正吃饭着的时候外边下起雨来。
(5)我看见老师正在操场跑步着。
(6)哥哥和弟弟正在房间里拼命吵架着。
(7)我昨天感冒了,老流了鼻涕。
(8)以前我几乎每年的冬天都得了感冒。
(9)我很小就发现了我喜欢中国。
(10)吵架过后,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11)我在大学学习时打乒乓球过。
(12)来中国以后我一次也没有回日本过。
(13)他长这么大从没有看《红楼梦》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住”后加“着” (2)“拉”后加“着” (3)“拉”后加“着” (4)(5)(6)删“着” (7)删“流了”的“了” (8)(9)(10)删“了” (11)把“过”调至“打”后 (12)把“过”调至“回”后 (13)把“过”调至“看”后
2.试修改下面这些外国学生写的病句,并说说这些错误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1)我还把今天的家庭作业没做完。
修改: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偷儿被警察已经抓到了。
修改: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我们班同学喜欢这个电影。
修改: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非常同意你的意见。
修改: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练习打排球在操场上。
修改: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汉语水平好一点儿比他。
修改: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来到中国为了学习汉语。
修改: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要团结问题讨论一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还没把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完。 “没”要放在“把”前面。 (2)小偷儿已经被警察抓到了。 副词“已经”应该放在“被”前面。 (3)我们班同学都喜欢这个电影。 “都”作范围副词,应该放在它所限制的主语名词的后面,即谓语动词的前面。 (4)我们不很同意你的意见。 “不”不能加在“非常”前面,但可以加在“很”前面。 (5)同学们在操场上练习打排球。 汉语的介词结构状语要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6)我的汉语水平比他好一点儿。 汉语比较句的格式是“名词1+比+名词2+形容词”,即介词结构要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7)我们为了学习汉语来到中国。 “为了学习汉语”是表示目的的状语,要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8)我们要讨论一下团结问题。 汉语动宾结构的宾语一般都应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即使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也通常是放在句首作全句的话题。
答案: (1)球进了。(2)球没进。(3)对方输了。(4)对方输了。
4.根据下面的材料,请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语言表明自己在参与如何用好网络语言讨论中的看法。
如果有人QQ签名是“你↓到我了”,你能否理解箭头的意思是“下”的谐音“吓”?如果有人写——“弓 虽、丁 页、彦 页 刀 巴”,你是否能认出这不过是“强、顶、颜色”?这些在网络上使用的词语被统称为网络语言,它们正在网上流行。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方便使用语言以及展现自我而产生的。它仅是一种符号现象,一种娱乐与游戏,而不是独立语言。(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备考方案
语言的连贯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现代汉语的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三个方面。很多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作专门讲解,本节我们仅就“语序”这一内容加以阐释和训练。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现代汉语的语音、声调,一般体现在高考试卷的第一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或是形、音、义结合考,或是音、义结合考,或是单纯考查字音。近年来,高考测试重在考查读音。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主要针对虚词,本考点一般体现在高考的选择题中,有时也呈现在主观题的语言表达类题目中。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一是突出体现在语言表达连贯能力的考查上,题型一般采用“语句排序”的形式,或为客观题或为主观题。每年高考都有多套试卷对此进行考查,此考点是高考热点。二是突出体现在语言得体能力的考查上,特别是对称谓问题的考查。题型有客观选择题,更多的是主观题中的病句修改和语言表达类题目。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C项,都读sù。A项,línɡ/lín/línɡ/línɡ。B项,dàn/dàn/dàn/dān。D项,zī/zī/zhī/zī。平时注意纠正易误读字,建立易误读字档案;积累语文教材注释中加注音的汉字;积累平时训练的试卷中加注音的汉字;积累平时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特别是多音字。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
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融化:(冰、雪等)变成水。溶化:(固体)溶解。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融化”。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暗中串通。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沟通”。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闹:喧哗热闹。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喧闹”。注意近义词中的使用对象、范围大小以及与上下文的照应等。
答案: D
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__①__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__②__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__③__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题目要求填写的是“关联词语”,实际考查的是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考生只有正确把握了各句间的逻辑联系,才能根据需要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①所处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考虑到填入的词语必须与后面的“但是”相呼应,只能选择“尽管”;②处应该填写的是“既然”,与后文中的“就”相呼应;③处前表明现实主义作家思想中存在唯物主义的成分,而后面说的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前后之间应该有因果关系,所以应该填“因而”。
答案: ①尽管 ②既然 ③因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④②是介绍循环经济的模式,它是下文表态的基础;③⑤讲实施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①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谈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案: C
2011年6月9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30字。
(1)对同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年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要求考生注意陈述对象的年龄、身份等特点,且达到“劝阻”对方的目的。对于同龄人就可以委婉一些,而对年长者既要委婉,又要体现出对他的尊重。
答案: (1)希望你能使自己的书法风采成为艺术展览而非在文物上展示。
(2)我们愿意聆听您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物保护的建议。
所谓连贯语言表达,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下贯通。语言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和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四个大的方面。
1.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前后话题的统一性
这是判断一段话是否连贯的最重要的方法。出题者设置此类语言连贯题目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把前后的话题暗换了,或者说前后的主语不一致了。
2.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感彩或语体色彩的统一性
具体说来,如果它前面给出的句子是明朗的、欢快的,你的接句就不宜出现暗淡的、低沉的感情或语体色彩,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是不连贯。
3.看其是否保证了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句式衔接一致
这一点主要是看其句式的对应性。也就是说,如果它的上句是偏正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是偏正句式;如果它的上句是主谓句式,你的接句也必须是主谓句式。
4.看上下句是否有相同的词语
如果上下句出现一些明显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能构成排比,那就是连贯的。
5.看其是否始终保持了事理的逻辑性
所谓“事理的逻辑性”,就是说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自然的规律或思维的逻辑。比方说,“发现、收集、整理”这个叙述事物的过程,就不能任意地颠倒,否则,就是不合逻辑。
谢谢观看!第一课学业水平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祛除(qù) 
屏息(bǐnɡ) 提档(dànɡ) 惊魂甫定(fǔ)
B.纰漏(pī)
徘徊(pái)
虫豸(zhì)
奄奄一息(ān)
C.朝拜(cháo)
挨批(āi)
恪守(kè)
寡廉鲜耻(xiǎn)
D.逮捕(dài)
倾轧(yà)
赧然(nǎn)
一曝十寒(pù)
解析: A.“祛”读qū。B.“奄”读“yǎn”。C.“挨”读ái。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夙愿 星宿 追本溯源 沧海一粟
B.吓唬 显赫 一唱百和 荷枪实弹
C.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D.陌路 蓦然 秣马厉兵 拐弯抹角
解析: A项“宿”读xiù,其余读sù。B项“吓”读xià,其余读hè。C项“悬”读xuán,其余读xián。D项均读mò。
答案: D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漂泊/漂白 黏液/粘贴 熏陶渐染/防微杜渐
B.磨损/磨面 劈叉/劈柴 穴居野处/大处着眼
C.圈养/圈点 驻扎/扎营 涂脂抹粉/抹不开
D.撒网/撒种 头晕/晕血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解析: A项piāo/piǎo,nián/zhān,jiān/jiàn。B项mó/mò,pǐ,chǔ/chù。C项juàn/quān,zhā,mǒ/mò。D项sā/sǎ,yūn/yùn,zài。
答案: A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着zhuó 着陆 着色 替人着想 着重指出
B.蒙ménɡ
蒙哄 蒙骗 蒙混过关 蒙昧时代
C.载zǎi
记载 登载 千载难逢 怨声载道
D.角jué
角逐 角斗 重要角色 角弓反张
解析: B项中“蒙哄”“蒙骗”的“蒙”应读mēnɡ。C项中“怨声载道”的“载”应读zài。D项中“角弓反张”的“角”应读jiǎo。
答案: A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靓妆 晾晒 踉踉跄跄 量才录用
B.纤细 翩跹 见异思迁 阡陌纵横
C.案牍 渎职 买椟还珠 穷兵黩武
D.创伤 沧桑 满目疮痍 怆然泪下
解析: A项,“靓”读jìnɡ,其余读liànɡ。B项,“纤”“跹”读xiān,“迁”“阡”读qiān。C项,均读dú。D项,“创”“疮”读chuānɡ,“沧”读cānɡ,“怆”读chuànɡ。
答案: C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占课 谵语 瞻顾 拈花惹草
B.孝悌 涕泗 警惕 醍醐灌顶
C.菁华 荆棘 腈纶 泾渭分明
D.泫然 眩晕 旋涡 大肆渲染
解析: A.“占”“谵”“瞻”读zhān,“拈”读niān。B.“悌”“涕”“惕”读tì,“醍”读tí。C.均读jīnɡ。D.“泫”“眩”“渲”读xuàn,“旋”读xuán。
答案: C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调运(diào)
毗邻(pí)
 
棠棣之花(lì)
顺藤摸瓜(ténɡ)
B.差劲(chà)
参与(yǔ)
 
恬不知耻(tián)
为虎作伥(chānɡ)
C.狒狒(fèi)
悭吝(qiān)
 
如数家珍(shǔ)
蒙头转向(mēnɡ)
D.棱锥(lénɡ)
内讧(hònɡ)
 风光旖旎(jī)
鲁鱼亥豕(shǐ)
解析: A.“棣”读dì。B.“与”读yù。D.“旖”读yǐ。
答案: C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扛枪/力能扛鼎 否决/否极泰来 拾掇/拾级而上
B.数字/数见不鲜 间距/间不容发 下载/千载难逢
C.沏茶/休戚相关 角色/矫枉过正 创伤/悲怆欲绝
D.惆怅/风流倜傥 儒教/相濡以沫 枯燥/怙恶不悛
解析: A项分别读kánɡ/ɡānɡ,fǒu/pǐ,shí/shè。B项分别读shù/shuò,jiān/jiān,zài/zǎi。C项分别读qī/qī,jué/jiǎo,chuānɡ/chuànɡ。D项分别读chóu/tì,rú/rú,kū/hù。
答案: A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弹劾 核心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B.剽悍 漂白 瓢泼大雨 膘肥体壮
C.创举 呛人 沧海桑田 怆然泪下
D.酝酿 踉跄 琳琅满目 锒铛入狱
解析: A项分别读hé、hé、hài、ɡāi。B项分别读piāo、piǎo、piáo、biāo。C项分别读chuànɡ、qiànɡ、cānɡ、chuànɡ。D项分别读niànɡ、liànɡ、lánɡ、lánɡ。
答案: B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执拗(niù) 追溯(sù)
 纷至沓来(tà)
冠冕堂皇(ɡuān)
B.勉强(qiǎnɡ)
绯闻(fēi)
 喟然长叹(wèi)
一哄而散(hònɡ)
C.昵称(nì)
飙升(biāo)
 书声琅琅(lánɡ)
妍媸毕露(chī)
D.答复(dá)
笑靥(yè)
 自怨自艾(yì)
量体裁衣(liànɡ)
解析:
B.“喟”读kuì。
答案: B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汶川(wèn)
沉疴(kē)
 卷帙(zhì) 宵衣旰食(ɡàn)
B.呷茶(jiá)
渐染(jiàn)
轻佻(tiāo)
户枢不蠹(dù)
C.罹难(lí)
滂沱(pānɡ)
参与(yǔ)
热泪盈眶(kuànɡ)
D.脐带(qí)
咋舌(zhà)
博弈(yì)
噤若寒蝉(jìn)
解析:
B.“呷”读xiā,“渐”读jiān。C.“与”读yù。D.“咋”读zé。
答案: A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模样(mó) 脚爪(zhuǎ)
 省亲(shěnɡ)
锲而不舍(qì)
B.妨碍(fǎnɡ)
扁舟(piān)
 剽窃(biāo)
为虎作伥(chānɡ)
C.遴选(lín)
扒手(bā)
 隽永(jùn)
戛然而止(jiá)
D.粗犷(ɡuǎnɡ)
堵塞(sè)
 摒弃(bìnɡ)
豁然开朗(huò)
解析: A.“模”读mú,“爪”读zhǎo,“省”读xǐnɡ,“锲”读qiè。B.“妨”读fánɡ,“剽”读piāo。C.“扒”读pá,“隽”读juàn。
答案: D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症结/症状 哄闹/一哄而散 成见/图穷匕见
B.剽窃/缥缈
胼胝/民脂民膏
岱庙/严惩不贷
C.恪守/联络
谄媚/陷害忠良
拮据/诘屈聱牙
D.评判/频率
琢磨/卓有成效
契约/锲而不舍
解析: B项分别读piāo、zhī、dài。A项分别读zhēnɡ/zhènɡ、hōnɡ/hònɡ、jiàn/xiàn。C项分别读kè/luò、chǎn/xiàn、jié/jí。D项分别读pínɡ/pín、zuó/zhuó、qì/qiè。
答案: B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一组是(  )(4分)
A.抉择 矍铄 咀嚼 大放厥词 群雄角逐
B.赝品 筵席 笑靥 笔墨纸砚 狼吞虎咽
C.没落 陌生 蓦然 顶礼膜拜 秣马厉兵
D.皈依 瑰丽 龟裂 循规蹈矩 岿然不动
解析: A.均读jué。B.“筵”读yán,“靥”读yè,其他读yàn。C.“膜”读mó,其他读mò。D.“龟”读jūn,“岿”读kuī,其他读ɡuī。
答案: A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马厩 灵柩 臼齿 一蹴而就
B.拾掇 啜泣 连缀 气息惙然
C.滞留 投掷 对峙 栉风沐雨
D.膨胀 涨价 徜徉 苌弘化碧
解析: C.均读zhì。A.“蹴”读cù,其余读jiù。B.依次读duo、chuò、zhuì、chuò。D.依次读zhànɡ、zhǎnɡ、chánɡ、chánɡ。
答案: C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称职(chènɡ) 
尽快(jǐn)
奸佞(nìn)
相机行事(xiànɡ)
B.汲取(jí)
靡费(mí)
半打(dǎ)
泥古不化(ní)
C.烘焙(péi)
蜿蜒(wǎn)
玉簪(zān)
堪称翘楚(qiáo)
D.惊蛰(zhé)
玩弄(nònɡ)
啮齿(niè)
鬼蜮伎俩(yù)
解析: A.“称”读chèn,“佞”读nìnɡ。B.“打”读dá,“泥”读nì。C.“焙”读bèi,“蜿”读wān。
答案: D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陡峭 讥诮 决窍 金蝉脱壳 宵衣旰食
B.娇羞 浇铸 骄矜 焦头烂额 胶柱鼓瑟
C.亵渎 笃学 片牍 穷兵黩武 独断专行
D.陷阱 脖颈 粳米 杀一儆百 美好憧憬
解析: B项均读jiāo。A项中“宵”读xiāo,其余读qiào。C项中“笃”读dǔ,其余读dú。D项分别读jǐnɡ、ɡěnɡ、jīnɡ、jǐnɡ、jǐnɡ。
答案: B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哂笑(shěn)  宁谧(mì)
 奚落(xī)
满目疮痍(chānɡ)
B.盘桓(yuán)
矜夸(jīn)
 拜谒(yè)
一哄而散(hònɡ)
C.拓片(tà)
荫庇(yīn)
 内讧(hònɡ)
着手应付(zhuó)
D.摆谱(pǔ)
瓦砾(lì)
 胡同(tònɡ)
骈散结合(pián)
解析: A.“疮”读chuānɡ。B.“桓”读huán。C.“荫”读yìn。
答案: D
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狙击 沮丧 含英咀华 折冲樽俎
B.墓碣 谒见 响遏行云 声嘶力竭
C.逾越 谕旨 坚贞不渝 瑕不掩瑜
D.泥淖 悼念 绰绰有余 卓有成效
解析: A项分别读jū、jǔ、jǔ、zǔ。B项分别读jié、yè、è、jié。C项分别读yú、yù、yú、yú。D项分别读nào、dào、chuò、zhuó。
答案: D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便笺 悭吝 愆期 阡陌交通
B.诽谤 悱恻 翡翠 蜚短流长
C.拮据 诘问 桔梗 佶屈聱牙
D.栉比 对峙 雉鸡 卷帙浩繁
解析: A.“笺”读jiān,其余读qiān。B.“蜚”读fēi,其余读fěi。C.“佶”读jí,其余读jié。D.均读zhì。
答案: D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子墨子游公上过于越。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苟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公上过往复于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上过曰:“殆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虽全越以与我,吾无所用之。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义翟也。义翟何必越,虽于中国亦可。”凡人不可不熟论。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今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可谓能守行矣。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远矣。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②。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锁,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诚:同“成”。②政廷:执法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
B.翟度身而衣 
度:测量,估量
C.还车而返
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解析: C.还:掉转。
答案: C
22.下面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4分)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恐亏其义而辞之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或是评价语,或是表述观点。
答案: A
2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言义,说君子须讲究高义,“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这两句是运用互文手法,意思是说“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
B.墨子对越王和公上过不了解自己的心意感到不高兴,觉得有损自己的道义,因而谢绝了越王的封地,保持了自己的操行。
C.秦国的乡野之人,因为小利而失去了操行,这是为高义之士所不齿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其操行观。
D.文章写孔子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与“忠孝”,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解析:B.对“不了解自己的心意感到不高兴”在原文没有依据,应该是不愿意拿原则做交易,觉得有损自己的道义,因而谢绝了越王的封地。
答案: B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2)不偏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主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是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墨子让公上过到越国游说。公上过叙述了墨子的主张,越王很高兴,对公上过说:“您的老师如果愿到越国来,我愿把过去吴国的土地阴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给他。”公上过回来报告了墨子,墨子说:“你看越王能够听从我的言论、实行我的主张吗?”公上过说:“恐怕不能。”墨子说:“不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即使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如果越王听从我的言论、实行我的主张,我将测量自己的身体而穿衣,估量自己的肚腹而吃饭,和从外地迁来的人一样,不敢要求做官。如果越王不听从我的言论、不实行我的主张,即使把整个越国都给我,我也没有什么用。越王不听从我的言论、不实行我的主张,我却接受他的国家,这就是拿原则和我做交易。拿原则和我做交易,何必到越国去?即使在中原的国家也是可以的。”大凡对人不可不仔细研究。秦国的乡野之人,因为小利,兄弟之间互相打官司,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现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国家,却担心有损自己的道义,因而谢绝了,可以说是能够保持操行了。他与秦国的乡野之人相距也太远了。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正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于是,便掉转车头返回,站在朝廷上说:“杀人者,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弃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职去吧。”石渚谢绝,说:“不偏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主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接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28题。
吕尚传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于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揖,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氏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2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倾:推翻
B.逆旅之人曰
逆旅:客栈
C.未能集远方
集:安定,使……安定
D.自泰山属之琅邪
属:属于
解析: D.属:连接。
答案: D
2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武王行事与吕尚“谋议”有关的一组是(  )(4分)
①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②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③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⑤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①是文王,④是占卜,不是谋议,⑥是太公自己行事。
答案: C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了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解析: D.强加因果。
答案: D
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遵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3)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
【参考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的人。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于是西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遵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两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应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两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囤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太公死时一百余岁。
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两千里,其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天性如此。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呀,的确是大国风貌啊!(共52张PPT)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课前自学预案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各个地方又有其各具特色的地方语言,即方言。学习本节就是要走进汉语的“东西南北中”,了解共同中的不同。学习重点包括:普通话的定义,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汉语的方言分区。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同学们学好用好普通话,也有利于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
一、方言及方言区
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因地域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二、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和途径
1.学习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是一种最具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普通话在我国的这种地位是有法律保障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1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进一步把普通话确立为国家的通用语言。
2.学习普通话的途径
(1)勤查字典、词典。经常查1995年以后出版的字典,不可查老字典。
(2)读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学习其中的用词和语法规律。
(3)跟广播电视的播音员学习普通话,纠正误读字。
(4)平时说话尽量用普通话。
(5)建立误读字、词档案。经常注意搜集并及时纠正日常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误读字、词。
(6)寻找误读规律。如把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读音和声调方面的对应情况进行归纳,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纠正方言读音中的错误。
三、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1)普通话与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而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看,普通话又不同于其他方言,它是一种最具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
(2)普通话对方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方言也会对普通话有所渗透。方言在词汇方面对普通话的影响最为明显。比如湘方言中的“过硬、行家里手”等已经进入了普通话词汇。
四、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规定
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从元代至清代,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定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普通话的语音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的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民族构成、分布以及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决定的。
普通话的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些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往往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修改,有些还要经过编辑出版部门多次加工和润色之后才公布、出版发行,更规范、更标准,所以普通话的语法要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五、说普通话的场合和行业
首先,在规定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按照法律规定,规定的场合指的是: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公共行业的服务;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广告、招牌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国内销售的包装、说明;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
其次,国家希望大家在所有的场合都讲普通话。
1.“方言”就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________。历史比较长、分布范围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都会有比较多的方言。汉语就是一种有许多方言的语言。
答案: 地域变体
2.根据方言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北方话、官话方言,以________为代表,是七大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方言。
答案: 语音 词汇 语法 北京话

课堂探究学案
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其特点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对于各个方言区的大致范围、主要特点和代表城市等基本情况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
【探究参考】 (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的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通行,以上海话和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七千万。
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作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
(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
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
(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通行,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他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从方言地图上看,赣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赣方言受其他方言的影响很大,四面的界线非常不明显,与吴方言接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到的地区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赣方言的独立,把它合并归属到周边不同的方言区。
赣方言语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5)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三千七百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外华侨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
主要的语音特点是: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声母大部分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ɡ、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没有撮口呼韵母;声调有六个。
(6)粤方言。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四千万。海外很多华侨和华裔也使用粤方言。而粤方言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取得成就最大的地区,每年吸引内地各省份数百万人前往淘金,因此近年来粤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也呈现出向北渗透的趋势,这反映出语言扩张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韵母多达五十三个辅音韵尾,非常丰富,除鼻音韵尾m、n、nɡ外,还有与之对应的入声塞韵尾b、d、ɡ,声调一般有八九个,是汉语诸方言中调类最多的方言。
(7)闽方言。闽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以及广东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使用人口约五千五百万。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的一种方言,方言的分区历来在闽方言的处理上就有分歧,有的把闽方言分为闽南方言、闽北方言,有的还划分出闽东方言。现在一般把闽方言划分为五个方言片: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其中闽南方言的影响最大,福建省范围以外地区使用的闽方言,主要就是闽南方言。
闽方言的语音中保留汉语古音的一些特点,如没有唇齿擦音f,普通话中凡是念f声母的字,闽方言则念b或p声母;普通话中念zh和ch声母的部分字,闽方言念d或t。
当然,方言的分区划界是就其主要特征而言的,实际上在方言交界处,方言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在一种方言中出现另外一种方言的特征。如闽方言中的泰宁方言。
1.随着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风靡全国,东北方言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请完成(1)~(4)题。
(1)哎呀妈呀,他长得老砢碜了。“砢碜”在东北话中指(  )
A.好看  
B.丑  
C.长相一般  
D.美若天仙
(2)嘿,那边有人干仗呢!“干仗”在东北话中的意思是(  )
A.发生口角  
B.扭秧歌  
C.打架  
D.作战
(3)这孩子真硌痒人。“硌痒”是指(  )
A.烦人、讨人厌  
B.招人喜欢
C.天真活泼
D.呆若木鸡
(4)这间屋子真埋汰。“埋汰”是(  )
A.脏  
B.整洁  
C.豪华  
D.简陋
答案: (1)B (2)C (3)A (4)A
2.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方言作为一种文化,正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小品表演,几大名角几乎成了各大方言的代言人。你能说出他们都是用哪种方言出场表演的吗?你能学说几句吗?
①赵本山、高秀敏 ②巩汉林 ③郭达 ④赵丽蓉 ⑤郭冬临 ⑥魏积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赵本山、高秀敏——东北话(北方方言)
②巩汉林——广东话(粤方言)
③郭达——陕西话(北方方言)
④赵丽蓉——唐山话(北方方言)
⑤郭冬临——天津话(北方方言)
⑥魏积安——山东话(北方方言)
3.请大家猜猜下面①~⑤句中画线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⑥~⑧句的方言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①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黄谷柳《虾球传》)
②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吴语)
③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杜鹏程《保卫延安》)
④我家今天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闽语、粤语)
⑤这种人少跟他搭界。(吴语)
⑥拨本书我。(吴语)
⑦佢高于我。(粤语)
⑧你格认得?(昆明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睇:看(“睇”是个古语词,东南方言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词);②饭镬:饭锅(“镬”也是古语词);③婆姨:妻子、老婆;④人客:客人(一些方言词和普通话的差别在于字的排列顺序刚好相反);⑤搭界:搭理、联系;⑥拨本书我:给我本书(吴语、粤语等方言的双宾语句是把表物的宾语放在表人的宾语前面,这和普通话的语序相反);⑦佢高于我:他比我高(粤语的比较句格式比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格式,如古汉语格式说这个意思要说“某人高于某人”);⑧你格认得:你认识不认识/你认识吗(有些方言中使用疑问副词来构造类似于普通话反复问句或简单问句的疑问句形式)。
4.比较下面的两段方言的内容与形式,说明其中的语言差异。
苏州话
俚走出弄堂门口,
叫啥道天浪向落起雨来哉。啊呀,
格爿天末实头讨厌,
吃中饭格辰光,还是蛮蛮好格,
那咾会得落雨格介?
又弗是黄梅天,现在是年夜快呀!
北京话
他走出胡同口儿,
谁知道天上下起雨来了。嗐,
这个天实在讨厌,
吃午饭的时候,还是很好很好的嘛,
怎么会下雨的呢?
又不是梅雨天,现在是快年三十儿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语法差别很小,苏州话的“蛮”相当于普通话的“很”,“蛮”可以重叠,而“很”不能,因而“蛮蛮好”只能译成“很好很好”。苏州话的“……快”,北京话说“快……”,词序不同。词汇的差别比语法大,但其他方言区的人还可以看得懂。而语音上和北京话的差别很大,让北京人去听苏州人说上面那一段话,恐怕只能听懂两三成。所以,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上的差别最小。
5.有一段不完整的顺口溜,下面有四种补写,补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in和inɡ,要分清。
qīn
jìn与qīnɡ
jìnɡ,
莫把①误②;
jīn
yín
与jīnɡ
yínɡ,
莫把③读④;

xìn与bù
xìnɡ,
莫把⑤变⑥;
tán
qín与tán
qínɡ,
莫把弹琴念谈情;
避免念错误事情。
A.①亲近 ②清静 ③金银 ④晶莹 ⑤不信 ⑥不幸
B.①清静 ②亲近 ③金银 ④晶莹 ⑤不信 ⑥不幸
C.①清静 ②亲近 ③晶莹 ④金银 ⑤不幸 ⑥不信
D.①亲近 ②清静 ③晶莹 ④金银 ⑤不幸 ⑥不信
解析: in是舌尖顶齿龈,inɡ是舌根软腭顶,部位前后要分明,认真练习细分清。“亲、近、金、银、信”都是前鼻辅音,据此推断B、C、D为错项。
答案: A

课后备考方案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异同,学好用好普通话。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对汉字字音的考查要求仍然会以现代汉语的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为主。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受地方方言影响较严重的字及一些常见的易错字读音的辨别。
语音题的题型每年都有些变化,设问形式多样,考查角度花样翻新,有“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读音完全相同”“读音有错误”“读音完全正确”“读音不全都相同”“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等。选择材料重点是常见的双音节词语和四字词语,也有放在更大的语境中将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考查的。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A.xiù,shàn,ɡuǎnɡ/kuànɡ;B.zhuó,lì,tà;C.yè,chēn/chēnɡ,jié;D.xù,yuè,bènɡ/bǐnɡ。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悚”读sǒnɡ;C.“牾”读wǔ;D.“辗”读zhǎn。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解析: C项,咋(zé)舌。
答案: C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要点:
1.多义多音字——据义定音
由于“多义”,故而“多音”,可以根据其义来确定其音。如“挨”,取“顺着次序或靠近、紧接着”义的时候,就读为āi(挨边、挨家挨户),而取“遭受、忍受、困难地度过(岁月)或拖延”义时,就读为ái(挨打、挨时间)。
2.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声旁有表声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来设置迷惑项,因为大多数的形声字的声旁和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平时学习中,对于拿不稳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弄准字音,增加积累。
3.形近字——明察细微差别
一是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不能马马虎虎,以致看错;二是平时要尽可能地多积累,减少识记盲区。如赢、羸、嬴、蠃,揣、湍、端、喘、惴,薄、簿、礴。
4.口语和书面语——记少不记多
有些多音字在意义上没有区别读音的作用,但在语体色彩方面却有这一功能。如“血”,在口语中一般读为“xiě”(流血了、血淋淋的),而在书面语中读为“xuè”(鲜血、血海深仇、血癌、血迹)。
5.统读的字音和成语中的难读字——牢记
有些字原来是多音字,后来统读了,要特别留意。一些成语中的难读字被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平时在记字形、字义时也要留意一下字音,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6.方言音——注意辨正
有的地方平翘舌不分,有的地方边鼻音不分,有的地方前后鼻音不分,有的地方f、h不分,有的地方i、ü不分,还有的iɑn、inɡ不分。所以要注意自己所属地的方言特点,尽可能减少方言音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谢谢观看!(共9张PPT)



走进汉语的世界
[三维路标]




知识和能力
初步了解现代汉语和外语的差异,认识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过程和方法
初步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认识汉语的古今变化;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自觉说普通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本钩玄]
本课是《语言文字应用》这门选修课程的入门课,旨在让同学们认识汉语的基本特点,增强对汉语的整体认识,探索汉语的规律,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它。正确运用汉语语言文字,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任务。这一课是《语言文字应用》的绪论,将引领我们走进奇妙的汉语世界,了解汉语的基本特点。
本课共分三个小节。
第一节“认识汉语”,通过和外国语言的比较来描述汉语的主要特点,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汉语重要的是读准声调,准确地运用虚词和语气词,合理地安排语序。
第二节“古今言殊”,通过和古代汉语的比较,使我们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把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主要区别,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第三节“四方异声”,通过普通话和方言的比较,使我们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与联系,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地学好用好普通话,规范地使用汉语语言文字。
[学法导引]
我们在学习本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2)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思考新问题;(3)积累语言现象,重视汉语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体验与感悟;(4)热爱我们的语言,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汉语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规律,正确地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
[高考对接]
本课内容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为:(1)在现代汉语中,字音题一般体现在高考试卷的第1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或是形、音、义结合来考查,或是音、义结合来考查,或是单纯考查字音。(2)在文言文中,专设一篇文章,既考一词多义,又考古今义、文言句式和用法。
本课内容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是字音,字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容易读错的字(主要是形声字和形近字);(2)多音字;(3)汉字的声调。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中,古代汉语字音在高考中不作考查。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可知,本课内容在高考中的命题呈现以下趋势:(1)现代汉语重在考查字、词的读音,字音除了原有的单纯在词语中考查,近几年又出现把字音放到句子中考查的题型;(2)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题型应该基本保持不变,但有可能在实词题中出现对偏义复词的考查,在文言翻译题中加大对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
谢谢观看!(共89张PPT)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课前自学预案
这一节我们将走进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体会古今言殊。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什么样的区别。了解古今词义构成的不同、古今句式的差别。学习重点是古今汉语的声韵演变、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帮助,对于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也有用处。
一、汉语语音演变
二、古今词义变化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其词义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现在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3)词义的转移。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4)词义的弱化。如“很”,古义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感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是检测的主要对象。做此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意。
三、古今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阅读和翻译时,应该有一个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转换思维。
四、古今语法变化
(1)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相比,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现象。如:“吾谁欺”和“不吾知”。现代汉语说成“我欺骗了谁?”和“不了解我。”
(2)句式的变化。有的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现代汉语说成“陈胜是阳城人”。有些句式古代没有,是后来才出现的,如“把字句”。
(3)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活用,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属名词作状语用,即“在朝廷”;“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属名词用作动词,即“驻扎、驻军”;“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属使动用法,即“使……活”;“孔子师郯子”中的“师”属意动用法,即“以……为师”,等等。这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现在都已消失了。
五、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为代词,很少作判断动词用。
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①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者,……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③……者也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也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⑤……为……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用“乃,即,则,皆,必,本,系,是”等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予本非文人画士。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臣本布衣。
⑦无标志的判断句,但一定会有主语与名词性谓语。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
①谓语+于……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谓语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见+动词+于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被+动词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受+动词+于……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⑥为+宾语+动词
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⑦为……所……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⑧……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一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判断)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①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b.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鸿门宴》)
c.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史记·鸿门宴》)
②省略谓语。
a.承前省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史记·鸿门宴》)
b.蒙后省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c.共喻省(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了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书左忠毅公逸事》)
③省略宾语。
a.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史记·鸿门宴》)
b.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省略兼语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省略介词。
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b.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c.朝发(自)白帝,暮至江陵。(郦道元《三峡》)
六、词类活用类型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汉语语音的演变包括:(1)________;(2)__________。
答案: (1)声调的变化 (2)韵母的变化
2.汉语词汇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答案: (1)词语的词形变化 (2)词语的消长变化 (3)词语的替换变化 (4)词语的引申变化
3.词语的引申变化有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1)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义扩大 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一切河流的通名
(2)词义缩小 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汉语语法的演变有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答案: (1)语序的变化 (2)句式的变化 (3)词类的变化

课堂探究学案
1.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古今汉语在词汇的演变方面有哪些规律吗?
【探究参考】 (1)古代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多为双音节词。例如:形(体形)、貌(容貌)、衣(衣服)、镜(镜子)、己(自己)。
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以改变,要用双音节词来表述。在阅读古代书籍的时候,要注意文言文中某些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同的词汇,它实际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例如:《桃花源记》中“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现代汉语专指男子的配偶,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妻子与儿女”的意思,它是由两个词构成,即:妻,妻子;子,子女。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的“指示”,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示,示意给人看。今为一个双音节词。
(2)古代汉语的某些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用法上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之”“其”字的用法。教材中解释了“之”的用法,还可以补充其他的例子。比如“其”,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另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如“其妻曰”译作“他的妻子说”。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这些用法和古汉语的用法是一致的。此外就只限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境,如“政府正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解决安置问题”。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很别扭了。又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用于特定的文体;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
(3)古汉语的某些词的某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例如:服、窥。
教材中具体解释了“服”的情况。再看“窥”这个词的情况。“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察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察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2.古今汉语在句式方面有哪些变化?
【探究参考】 句式方面,古今也有不小的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下面一句“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汉语的句式相同。“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今天要说成“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漂亮的人”。
“忌不自信”也是古代汉语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的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又如“亲自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杀、自治”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与坐谈”也是古代句法,现代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是多余的。
答案: (1)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的亲人 (2)意外的变故 (3)当地有声望的人 (4)哪里愁、愁什么 (5)年纪大了 (6)迎接 (7)可以凭借 (8)用来……的 (9)妻子:妻,妻子;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虽然如此
2.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1)仆,不才,不佞:________________
(2)小子,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孤家,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夫子,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君,足下,丈,丈人: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常识。
答案: (1)一般人自称 (2)称晚辈 (3)王侯自称 (4)称师辈 (5)称朋友、尊长
解析: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要想做好此题应了解古今汉语的词类,了解词语在句中的语法特点,然后再做出判断。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3)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使……哭泣。
(4)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5)形容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
(6)名词作动词,做帝王。
(7)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8)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4.语汇的变化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①有些词语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偶然出现;②有些词语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③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请看下列词语:
江河 山寨 钟表 手机 烈士 沙发 笔记本
航母 牺牲 驾崩 彩超 软件 耳目 光缆
你能说出这些词语分别属于什么情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河”“山寨”“钟表”“笔记本”“牺牲”“耳目”“烈士”等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意义发生了变化;“驾崩”已经消失,只在特定语境中出现;“手机”“光缆”“航母”“彩超”“软件”等词语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沙发”是外来语。
答案: (1)“怨”古义为“恨”;现在的“怨”,由古义的“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词义弱化。
(2)“涕”古义为“眼泪”,现在一般作“鼻涕”解。词义转移。

课后备考方案
文言文阅读
对应的高考考点主要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文言文的衡量标准是:词汇运用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法结构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内容的涉及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是不崇尚形式上的整齐,不堆砌难于理解的辞藻,不强求音节上的和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近几年,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面进一步拓展,复习过程中只注意《考试说明》规定的常用实词还远远不够,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虚词的考查也相对集中,规定考查18个,另外也要注意一下规定外的虚词,如“见”“已”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很少直接设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文言文的翻译,分数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躬:亲自。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方式。B.都是介词,替。C.介词,用/介词,因为。D.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B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世人对阴兴的评价,不是直接体现。⑥是皇帝对阴兴的评价,非直接体现。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解析: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原文为阴兴认为其二人“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答案: 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注意句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
答案: (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关键词:所幸、辄、见、亲信)
(2)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关键词:嘉、让、夺)
(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关键词:至诚、遂、听)
[参考译文]
阴兴字君陵,是光武皇后的同母弟弟。建武二年,担任黄门侍郎,统领武骑,随光武帝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蔽风雨,亲自脚踩泥土,作期门(官)的表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并不相互交好,但知道他们有用,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并推荐他们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徒有外表但缺乏才干,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推荐他们:因此世人都赞扬他忠直平允。
建武九年,升任侍中,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满盈了。我蒙皇上和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极点了,不能再加封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贵人问他什么原因,阴兴说:“您没有读过书吗?越是在高位越容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尽头,人应当知足,浮华奢侈更为舆论所反对。”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和睦,不过敬重阴嵩的威严庄重。阴兴病重了,光武帝亲自看望他,问他政事以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叩头回答说:“我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林军十余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监管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显著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条例蒙受恩泽,阴兴都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亲自辅导朕,有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厚的待遇。封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的弟弟阴博为强侯。”阴庆去世,儿子阴琴继嗣。阴琴去世,儿子阴万全继嗣。阴万全去世,儿子阴桂继嗣。
常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字形分析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字音分析推断法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
3.语法分析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4.结构分析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以此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5.语境分析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对于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6.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其在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意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文中“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7.语汇推断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汉语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单独使用,但它们的意义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里,尤其是成语中。因此,当遇到难以确定含义的文言词语时,就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到含有该文言词的合成词,或含有该文言词的成语,借助该合成词或成语中其他语素的意义或整体意义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
例如:引壶觞以自酌。这个“引”在句中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联想到“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拿过来用,取过来用。“引”就是拿过来、取过来的意思,放到句中也正好可以解释。由此可推断这个“引”的意思就是“拿过来、取过来”。再如:①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②素善留侯张良;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三个句子中都有“素”字,这三个“素”的意思是否相同?我们可联想到成语“素车白马”“素昧平生”“尸位素餐”。在成语中,“素”分别解释为“白色的”“向来、一向”“白白地”,然后把这三个意思分别代入句子中,就可知道“素”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白色的”“向来、一向”“白白地”。
谢谢观看![课时作业3]
1.方言的排列顺序与普通话有些不一样,请将下列句子按普通话的排列顺序重新排列。(可增减部分词语)
(1)做好作业先  ________________
(2)说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
(3)给钱我
________________
(4)说话很小声
________________
(5)知不道
________________
(6)那个人很多事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把作业做好 (2)少说两句 (3)给我钱 (4)说话声音很小 (5)不知道 (6)他这个人就是事儿多
2.在下面各句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1)一(  )大炮
(2)一(  )香
(3)一(  )鱼
(4)一(  )船
答案: (1)门 (2)炷 (3)条 (4)艘
3.“炒鱿鱼”是来自粤方言的一个说法。鱿鱼一炒就会卷起来。现在人们用“炒鱿鱼”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老板解雇员工。被老板解雇,那么就得卷起铺盖走人。用“炒鱿鱼”比用“卷铺盖”更生动形象。
4.四川成都每逢足球比赛,赛场上必然会响起“雄起”的呐喊声,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电视上也多次出现“汶川雄起!”“四川雄起!”“中国雄起!”条幅。请指出“雄起”的相近含义。
雄起:________
答案: 加油
5.“死”是一个经常被另一个词语替换的词语,其原因是避讳。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死为“停止思想”了;《祝福》中,在春节时,长工短工们说祥林嫂的死为“老了”。请写出“死”的其他说法。(不得少于5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走了、上山了、见马克思了、见阎王了、升天了、去极乐世界了、了了。
6.请将你所在的方言区的方言选择5句,填表。
方言
普通话含义
1
2
3
4
5
答案: 略
7.(2011·大纲全国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
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C.咀嚼(zǔ)
桧柏(ɡuì)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重点考查常见字的误读及多音字的认读。A项,“貉”就读hé;B项,“凹”应读āo;C项,“咀”应读jǔ。解题的关键在于积累,对易读错的字要分类整理,勤加比较,强化分析;记住常见多音字的读音。
答案: D
8.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悄然/悄声细语 刊载/三年五载 与会/与人为善
B.省亲/不省人事 鲜红/鲜为人知 妥帖/俯首帖耳
C.宿愿/宿将
宁静/息事宁人 抢球/呼天抢地
D.蒙骗/瞎蒙
责难/不幸遇难 靡丽/靡靡之音
解析: A项qiǎo,zǎi,yù/yǔ;B项xǐnɡ,xiān/xiǎn,tiē;C项sù,nínɡ,qiǎnɡ/qiānɡ;D项mēnɡ,nàn,mǐ。
答案: D
9.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桑梓/渣滓  绮丽/颀长  雇佣/用舍行藏
B.萎靡/逶迤  涅槃/萌蘖  标识/拾级而上
C.阜盛/馥郁  渐染/间断  旋风/钩玄提要
D.羁绊/稽首  媲美/麻痹  磊落/硕果累累
解析: D项依次为jī/qǐ,pì/bì,lěi/léi;A项依次为zǐ,qǐ/qí,yōnɡ/yònɡ;B项依次为wěi/wēi,niè,zhì/shè;C项依次为fù,jiān/jiàn,xuàn/xuán。
答案: D
10.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中的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奔饭辙”(应该是大杂院、胡同的常用语):谋生的艰难,似乎已经到了绞尽脑汁想“辙”(办法)的程度,何等形象!一个“奔”字,又透着多少奔波劳碌!
(示例二)人们要说某事不重要,或者某人不引人注目,就说“不起眼儿”,都不用让人抬起眼睛来正眼瞧他,那得多小的人物、多小的事儿啊,这话也挺形象的。
11.分别选择两个较好的句子,填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并简述理由。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________,柜台上不卖莱,单摆一缸酒,________
①连座位也没有
②也没有座位
③只有扛活拉车卖苦力的人才来喝酒
④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人
(1)前一空应填第____句,后一句应填第____句。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④
(2)①句为强调对没“座位”的难以理解,用“连”把“座位”提前。④句酒店突出“来喝酒的”,故放在主语位置。
12.(2012·郑州模拟题)前一阵子,有些地方的福利彩票打出了“拼搏这一回”“一刮改变人生”等广告语,引得市民议论纷纷,人们认为宣传欠妥,但彩票中心的有关人员却认为这样的广告语没有什么不妥。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类广告语的宣传导向是错误的。福利彩票本来就是为了造福于民,但这类广告语的措辞带有某种赌博的性质,有鼓动百姓投机的嫌疑,对于消费者是一种引诱和误导。[课时作业1]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殷(  )红 (2)绯(  )红
(3)虱(  )子
(4)火钵(  )
(5)惆怅(  )
(6)恫吓(  )
(7)淬(  )火
(8)掐(  )死
(9)旗帜(  )
(10)希冀(  )
答案: (1)yān (2)fēi (3)shī (4)bō (5)chànɡ (6)hè (7)cuì (8)qiā (9)zhì (10)jì
2.请根据下列拼音写上合适的汉字。
(1)颓(pǐ)____
(2)忸(ní)____
(3)冰(xiè)____
(4)(qiónɡ)____音
(5)彳(chù)____
答案: (1)圮 (2)怩 (3)屑 (4)跫 (5)亍
3.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
(2)
答案: (1)mù mò mù mù (2)xián xuàn xuàn xuàn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宿仇/宿将 翘首/憔悴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B.殷红/殷切
俊俏/讥诮
恪守不渝/溘然长逝
C.巨擘/糟粕
疤痕/奇葩
封妻荫子/绿树成阴
D.溃脓/馈赠
翩跹/纤维
曲径通幽/曲意逢迎
解析: A项分别读sù、qiáo、chā;B项分别读yān/yīn、qiào、kè;C项分别读bò/pò、bā/pā、yìn/yīn;D项分别读huì/kuì、xiān、qū。
答案: A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祸起萧墙 予人口实 美轮美奂 沽名钓誉
B.越俎代疱 振聋发聩 明枪暗剑 天翻地覆
C.云烟氤氲 怀瑾握瑜 甘拜下风 掉以轻心
D.烽火兵燹 销声匿迹 无上光荣 无事生非
解析: B项,“疱”应为“庖”,“剑”应为“箭”。
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B.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反了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
C.第10届中国花卉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名贵鲜花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花卉与扑鼻而来的花香吸引了众多游客。
D.城镇建设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也要考虑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因此实际推进过程中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去做。
解析: B项“违反”应改为“违背”;C项,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D项,“量力而行”与“做”重复。
答案: A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亦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连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阿多诺也承认,“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就在于其能否表达时代的真理内容。本来这是个常识,现在却被技术主义的文学观故意把水搅浑了。
①实现得越彻底越复杂越丰富,它的艺术性也就越高
②而不是看它举着什么主义什么派的大旗
③是关于社会生活和作用情感的艺术
④衡量小说的艺术性是需要联系小说的效果来考查的
⑤它更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艺术
⑥小说对表现对象实现的程度才是衡量艺术性的标准
A.③⑤④②⑥①     
B.⑤③⑥①④②
C.⑤③④②⑥①
D.③⑤⑥①④②
解析: 根据关联词语和句意,⑤应紧接首句,然后③在⑤的基础上再递进一层。后面再讲评价小说艺术性的标准,顺序是④②⑥①。故C项正确。
答案: C
8.根据文意填空。
语序变换以后语义常会发生变化,调整语序往往是为了表达特殊的语义。如“老马识途”“小鸟依人”“大笔如椽”“老态龙钟”都是指一种状态,如果要指具有这样状态的事物,就须倒换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还可以临时性地改变语序的位置,以语义关系上的临时组合表现对事物关联的新鲜认识。如方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辛楣笑道:“不是我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__________。”(钱钟书《围城》)
解析: 原词都是表状态的词,即都是主谓关系,而要变成“指具有这种状态的事物”,只要把主谓关系改为修饰关系即可。
答案: “识途老马”“依人小鸟”“如椽大笔”“龙钟老态” 离亲叛众
9.根据要求做题。
一去二三____,烟村四五____,亭台六七____,八九十____花。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2)分析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数量词的运用。量词具有区别不同事物特征的作用,因此,根据平时语言习惯,不难得出第(1)小题答案。第(2)小题应结合全诗内容具体作答,但要突出数量词的作用。
答案: (1)里 家 座 支
(2)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十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该诗形象丰满,读起来朗朗上口。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深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
答案: 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