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7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了解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搜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我们先来听一听。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每人十文银子,让他们用十文银子买来的东西想办法装满一个巨大的房间。www.21-cn-jy.com
第一位弟子买了很多棉花,只将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第二位弟子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是十文银子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最后一位弟子,仅花了两文钱买了火柴和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结果烛光将房间都装满了。2·1·c·n·j·y
请大家谈一谈你的启发。
是的,做事情不能拘泥于常规,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相信大家会通过本文获得很大启发。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检查自学,展示我的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的资料。
骆驼名片
骆驼,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一般骆驼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时 。背有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第一胃室有20~30个水脬,可以贮水,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3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
三、倾听故事,学会生字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圈画出不会的字音、难懂的词语,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课文的注音和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同桌相互检查文中带拼音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如何记住这些生字词。
提示: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马+各——骆
人+犬——伏
(4)、开火车反复朗读生字,看谁读的最准确。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
起伏(fú) 恰(qià)好 两幅( fú)
若(ruò)隐若现 恍然大悟(huǎng)
(5)、生字组词大挑战。
召(召集) 骆(骆驼) 绵(连绵)
伏(起伏) 恰(恰好) 幅(两幅)
若(若有) 恍(恍然)
四、大声朗读,理解故事内容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看谁回答的又快又正确。
(1)我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点拨:注意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经过: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点拨:我们要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做别人没做到的。
五、快速朗读,理解故事的起因
现在,请大家快速朗读第1—3自然段,探究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怎样的,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画师把他的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目的是什么?
点拨: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目的是要考考他们。
2、画师给他的三个徒弟出了一个怎样的题目?
点拨: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3、他的徒弟是如何做的?想象一下徒弟们心里会怎样想?
点拨: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徒弟们心里会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赶紧画争取取得胜利。”
六、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请大家仔细阅读第4-6自然段,初步探究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回答下面问题,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答题小能手。21教育网
1、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徒 弟 画了什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二徒弟 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小徒弟 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禁不住点头称赞。
2、大徒弟想怎样表现骆驼数量多?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他想通过画很小的骆驼,增加骆驼的数量。
他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3、二徒弟是怎样想的?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
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想办法。
4、画师看了大徒弟、二徒弟的画,为什么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点拨:因为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从表面上看,你认为谁画的骆驼最多,谁画的骆驼最少?为什么?
点拨:从表面上看,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少。
因为二徒弟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而小徒弟画的是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表面上看数量最少。
6、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点拨:因为他两个不明白为什么画师认为小徒弟的画好。
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答题小能手。
七、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同学们,现在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两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老师如何解释小徒弟的画最好?
点拨: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
点拨:连绵起伏是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若隐若现: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形容模糊不清。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
点拨: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的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4、“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要表达什么意思?
点拨:这句话是反问句。要突出强调“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5、“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两个徒弟怎样的心理?
点拨:“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这句话表现了两个徒弟突然明白了画师的话,明白了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
6、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最好?
点拨:因为与两个徒弟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21cnjy.com
八、拓展延伸,谈谈启发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表现的道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1、你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点拨:在蜿蜒不断的路上画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脚印。
画一队在山间行走的骆驼。
画带领小骆驼在地上吃草的骆驼。
……
2、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点拨: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3、说一说,我们读过的故事中有哪些是“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点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
4、说一说,我做过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点拨:如,我用包装纸做小制作送给朋友。
九、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召(zhào)集 骆(luò)驼(tuo) 连绵(mián)
起伏(fú) 恰(qià)好 两幅( fú)
2、我会将词语补充完整。
密( )麻 许许( ) ( )曲曲
( )不断 若隐( ) ( )大悟
3、我会仿写句子。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仿写: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十一、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获得了老师的称赞。所以,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21·cn·jy·com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不满意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称 赞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由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自学课文,课上让学生展示课前能自学会的知识、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养成了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在课文学习中,我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逐步理解了文章内容,设计了新颖有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最后提供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1张PPT)
想别人没想到的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我们先来听一听。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每人十文银子,让他们用十文银子买来的东西想办法装满一个巨大的房间。
第一位弟子买了很多棉花,只将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第二位弟子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是十文银子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最后一位弟子,仅花了两文钱买了火柴和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结果烛光将房间都装满了。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大家谈一谈你的启发。
是的,做事情不能拘泥于常规,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相信大家会通过本文获得很大启发。
检查自学,展示我的成果
骆驼名片
骆驼,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一般骆驼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时 。背有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第一胃室有20~30个水脬,可以贮水,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3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
倾听课文,学会生字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圈画出不会的字音、难懂的词语,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课文的注音和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同桌相互检查文中带拼音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如何记住这些生字词。
倾听课文,学会生字
运用增加或者减少偏旁的办法认记生字,
马+各——骆
人+犬——伏
召( )集 骆( )驼( ) 连绵( )
起伏( ) 恰( )好 两幅( )
若( )隐若现 恍然大悟( )
开火车反复朗读生字,看谁读的最准确。
zhào
luò
tuo
fú
qià
fú
ruò
huǎng
倾听课文,学会生字
mián
生字组词大挑战
召集
召( ) 骆( ) 绵( )
伏 ( ) 恰( ) 幅( )
若( ) 恍( )
骆驼
连绵
起伏
恰好
两幅
若有
恍然
倾听课文,学会生字
大声朗读,理解故事内容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准确流利,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我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经过: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大声朗读,理解故事内容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大声朗读,理解故事内容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我们要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做别人没做到的。
大声朗读,理解故事内容
请大家快速朗读第1—3自然段,探究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怎样的,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画师把他的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目的是什么?
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目的是要考考他们。
快速朗读,理解故事的起因
2、画师给他的三个徒弟出了一个怎样的题目?
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快速朗读,理解故事的起因
3、他的徒弟是如何做的?想象一下徒弟们心里会怎样想?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徒弟们心里会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赶紧画争取取得胜利。”
快速朗读,理解故事的起因
请大家仔细阅读第4-6自然段,初步探究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回答下面问题,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答题小能手。
1、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徒 弟 画了什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徒 弟 画了什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禁不住点头称赞。
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2、大徒弟想怎样表现骆驼数量多?从哪里看出来?
他想通过画很小的骆驼,增加骆驼的数量。
他用( )笔( )地在纸上画满了( )的骆驼。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细
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3、二徒弟是怎样想的?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特点?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
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想办法。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4、画师看了大徒弟、二徒弟的画,为什么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因为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5、从表面上看,你认为谁画的骆驼最多,谁画的骆驼最少?为什么?
从表面上看,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少。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因为二徒弟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而小徒弟画的是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表面上看数量最少。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6、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因为他两个不明白为什么画师认为小徒弟的画好。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恭喜你,答题小能手!
仔细阅读,理解不同表现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现在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两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老师如何解释小徒弟的画最好?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
连绵起伏是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若隐若现: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形容模糊不清。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
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的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4、“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反问句。
要突出强调“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5、“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两个徒弟怎样的心理?
“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这句话表现了两个徒弟突然明白了画师的话,明白了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6、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最好?
因为与两个徒弟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合作交流,理解故事的道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表现的道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1、你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在蜿蜒不断的路上画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脚印。
画一队在山间行走的骆驼。
画带领小骆驼在地上吃草的骆驼。
……
拓展延伸,谈谈启发
2、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拓展延伸,谈谈启发
3、说一说,我们读过的故事中有哪些是“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
拓展延伸,谈谈启发
4、说一说,我做过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如,我用包装纸做小制作送给朋友。
拓展延伸,谈谈启发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召( )集 骆( )驼( ) 连绵( )
起伏( ) 恰( )好 两幅( )
zhào
luò
tuo
mián
qià
fú
fú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2、我会将词语补充完整。
密( )麻 许许( ) ( )曲曲
( )不断 若隐( ) ( )大悟
密麻 多多 弯弯
连绵 若现 恍然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3、我会仿写句子。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仿写:
这不恰好说明这道题你解错了吗?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获得了老师的称赞。所以,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