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7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6.7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6 17: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
一、【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②青春,即春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
此举使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D.“万象”
只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
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向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15.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5分)A.B(A2分;B3分。)
15.(6分)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每答对一点给三分,其中答对情感一分,分析二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正确”“
两项”。A项“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表述错误,由“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可以推测,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B项无反衬,应是烘托酒醒后的寂寞。
15.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 小雅 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4.AC
15.①希望终老田园:怎不怀归的心情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怎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A项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15.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敝
裘赢马月三更”写出了征召的紧急,写出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三四句写田园生活的惬意;最后两句写出
作者的淡泊情怀。作者既有为国效劳的心志,又有归隐田园的淡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岂不怀归官有程”,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希望终老田园。
三、【2017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减字木兰花 暮冬杂咏
史惟圆 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答案】
14.DE。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
之深;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
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
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
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
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四、【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阙题”为名。②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B.“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C.“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6.这首诗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堪称妙笑,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4.A。
15.B
16.“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
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或视听嗅结合,多种感官结合)不但赋予春水以气息与活力,而且
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
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A项“闲”字写出的不是“孤寂”应该为“宁
静”。C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16.“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春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它赋予
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
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
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注意“随”字,写出了流动感。作者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
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
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诗句,写景、叙事、哲理、抒情等。对写景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要注意虚实
结合。叙事赏析,要理解融情于叙和以叙带情的关系。哲理赏析,要阐明诗句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抒情
赏析,要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特征。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对比、托物寄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手法、相关手法等等。修辞方法
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炼字”手法,针对句中典型字词,进行
分析。达到整体感悟的效果。对诗词从艺术手法方面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如本题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
不但赋予春水以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五、(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层霄:弥漫的云气古诗词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古诗词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杜宇:指杜鹃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
(1)C3分、D2分、B1分
解析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答案】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六、【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答案】
14.AD
15.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B.诗
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虚实相生”是指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题中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15.诗句和词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题中主要是情感比较;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七、(湖南省六校联盟2017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气词。③绷:布幅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15.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14.BD(选B得3分,选D得2分)
15.这种说法不妥。(1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解析不给分)诗人在前三联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2分)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去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的情怀。(2分)前后情怀是一致的,不显突兀。(1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
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八、(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缓解,为民而喜,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E
15.大,及时(一点一分)①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
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②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
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两
分一大点,每点分两步:术语1分,分析1分。第二点,答成“想象”“虚写”,分析到位,亦可得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
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E两项分别考查表达
技巧和语言方面的内容。
15.【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
要抓住原诗中的“一夕骄阳转作霖”可知及时;“溪流岸岸深”可知,雨大。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
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古诗词阅读答案
苏秀适中①
(末)曾几
一夕骄
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古诗词鉴赏。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技巧点拨】本题对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本诗是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
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所以“雨”的特点是大,及时。对于表达技
巧也要才诗的整体刻画角度去分析,这题主要是对“雨”的描写角度。视觉、触觉相结合、虚实结合。
九、(河北省保定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③,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章德茂:陈亮友人章森,字德茂,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大理少卿,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②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③只手:独立支撑的意思。④藁街:在长安城内,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交代了章德茂出使金国时的形势。“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是说金人狂妄。讥讽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已经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一句反问,是一个爱国志士以讥讽口气,对使臣辱国行径表达心中的强烈不满。
C.“且复”二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虽然因国势积弱,须暂且再让一步,但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让藩王胡虏来朝,纳贡称臣。
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句是说金人的气数不会长久,不需一问,北宋的国运像烈日当空。语势婉约细腻,又充满激情,气势磅礴。
E.章德茂出使祝贺金主完颜雍生辰为国之耻辱,一般很难写出豪气,但陈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风格显得激昂慷慨。
15.就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BD。
15.①自豪与愤激。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总该有一个
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②愤懑与斥责。金人治下的中原腥膻如许,千古英灵何在
磅礴正气何时才
能伸张 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愤懑和对朝廷主和派的谴责。③自信与乐观。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
不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每条2分,只要分条表述言之成理
即给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使臣辱国行径”错。D项,“语势婉约细腻”错。
【名师点睛】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不能
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这
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这
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
袋挂在藁街示众的。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
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
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
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
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
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
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
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
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
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
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
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
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
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
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
这些诗句。
十、(河南省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 15题。
己亥①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6分)
【答案】
14.5
分,答出B
项3分,答出E
项2分。
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注意结合诗歌分析。
十一、(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第四次三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
15.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C项,“风雨不动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文章的情感。
15.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旧游”“不供”“古今愁”“依旧”分析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寂寞苍茫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秋”“旧游”“不供”“古今愁”“依旧”分析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寂寞苍茫之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