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热点题型一
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
掌握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信息整合加工的要领。
近三年高考题型一览表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
《科学巨人玻尔》
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2015年全国Ⅱ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2016年全国甲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2016年全国丙
《一代通儒顾炎武》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规律总结】
一、准确筛选,合理加工
(一)准确筛选
1.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在筛选区间内划分层次,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根据题干定出筛选信息的区间后,在区间内划分层次,往往一层就是一个答题要点。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往往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往往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往往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往往就是答案。
3.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
4.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5.心中要有分值意识。课标卷一般情况下是答出一点给2分,6分的题一般要回答3个要点。如“强化规范”中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考生答出两个要点,作为6分题应该意识到可能还少一个答题要点。
6.关注“相关链接”。“相关链接”是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里面包含很多信息,常常就有答案要点,考生绝对不能忽略,否则会造成要点缺失。
(二)合理加工
归纳概括题实际上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重组。不少考生答题时之所以只知抄录,是因为没有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细加工”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整合、加工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取舍之法、分合之法。
1.取舍之法。就是哪些信息该舍去,哪些信息该保留。这一步极为关键。取舍当否直接关系到得分高低。如何取舍?一句话,凡与题干有关的文字,尤其是题干关键词语所在的文字,就要保留。
2.分合之法。有的句子所含的信息点较密集,就要采取分层、分点提取的办法;有的信息散见于各处,则要聚集起来;有的信息在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形式表述,则要归类。如果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则要会用“上位概念”加以概括。
二、准确审题,精于组织
(一)准确审题
1.读懂题干,明确题干指向。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信息和内容,必会给出一定的信息提示,这样的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试完成本道题的基础。所以要审读题干,明确方向。
2.勾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常常涉及筛选信息的范围、答题的要求,可以避免遗漏信息或答非所问。如“文本前三段说明了传主怎样的心灵变化历程”,定了信息筛选的范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提出了答题的要求;“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明确了答题的内容。
3.细查语境,确定答题区间。把题干所涉及的内容放回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还要认真探索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递进或因果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二)精于组织
1.要把最重要的句子、词语放在答案中。如果将文中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非常危险。
2.要把文中重要句子适当转换,转换成命题者提问的角度回答,防止机械抄录。
3.关键词居首(突出),要点清楚,层次分明。
4.特殊题目,用好“点面结合”答题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16全国II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3)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筛选概括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寻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应该抓住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几个词语,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的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三段,这一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依据这句话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
【方法总结】
一、确定范围,细读文字
1.确定阅读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归纳概括重要内容更是如此,信息阅读最关键的是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这里,有一种具体的确定阅读范围的方法,叫“投石探波”法。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当成石块,投到文本的湖面。“石”块的地方,肯定就是最重要的阅读之处。“石”击起的一圈圈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阅读的范围适当扩大到这些地方,这就是“投石探波”法。注意,这“波”有时会“波及”“相关链接”文字,不要忽视。
2.细读区间文字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对确定好的区间文字进行细读。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实用类文本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抓住主干信息,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阅读时必须集中精力,手执铅笔,一字一句,逐段阅读,边读边勾画圈点文中的重要内容。
二、“取舍”“分合”信息,精于组织答案
1.“取舍”“分合”信息
归纳概括题实际上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重组。不少考生答题时之所以只知抄录,是因为没有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细加工”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整合、加工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取舍之法,分合之法。
①取舍之法。就是哪些信息该舍去,哪些信息该保留。这一步极为关键。取舍不当直接关系到得分。如何取舍?一句话,凡与题干有关的文字,尤其是题干关键词语所在的文字,就要保留。
②分合之法。有的句子所含的信息点较密集,就要采取分层、分点提取的办法;有的信息散见于各处,则要聚集过来;有的信息在不同的句子,用不同的形式表述,则要归类。如果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则要会用“上位概念”加以概括。
2.精准组织答案
①要把最重要的句子、词语放在答案中。如果将文中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非常容易失分。
②要把文中重要句子适当转换,转换成命题者提问的角度回答,防止机械抄录。
③关键词居首(突出),要点清楚,层次分明。
④特殊题目,用好“点面结合”答题法。
【触类旁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不遗余力地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为燕京大学改楼名,拒绝与胡适合编国文教材,后来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等。②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精神。抗战时写出《国史大纲》,并进行多场演讲,激励军民抗战士气。③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学习态度。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④学养深厚,才气磅礴。从严耕望、李埏等学生对老师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
【名师点拨】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明确提出“哪些人格魅力”,本题确定为概括分析传主品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依据。
在“找出”“画出”“标出”相关语句后,可以概括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干界定“人格魅力”的体现,寻找相关区域和信息——主要在原文第3、4、5、6、7、8、9、10、11、12、15自然段及相关链接①中。
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
依据分值,确定4个要点,整合、概括信息,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