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褒贬(bāo)
忌讳(huì)
颤巍(chàn)
挑剔(tiǎo)
B.秫秸(jiē)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阔绰(chuò)
C.露馅(lòu)
馄饨(dùn)
酬谢(chóu)
喧嚣(xiāo)
D.手腕(wǎn)
衣襟(jīn)
当行(háng)
淳朴(chú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蹲踞 囊萤印雪 清脆悠扬 孤陋寡闻
B.藉贯 合辙押韵 兴高采烈 呼朋唤侣
C.衔接 顾名思义 莫名其妙 贯串古今
D.敦厚 大名鼎鼎 引经据典 左右逢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本“被害妄想症”发作,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解禁集体自卫权,强行通过安保法案,随机应变修改和平宪法。
B.春节期间,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的红石寨景区,给当地群众和游客们送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洋庙会”。
C.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供求关系得到彻底扭转,六氟磷酸锂价格自去年10月份以来扶摇直上,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D.不少考生看到考题似曾相识,就照搬辅导书中看到的类似套路和模板,甚至把背诵的范文、段落如法炮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当下是吃羊肉成疯的时节,记者却在走访中发现,今年武汉羊肉价格一路走低,同比去年猛跌了近三倍。
B.1月28日上午,区长王育选主持召开区政府专题会议,听取城市治理和扶贫工作汇报,部署研究近期重点工作。
C.随着北京消费水平的不断走高,信用卡和小额消费贷款已经无法满足生活中很多大宗消费的需求。
D.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能使中华大地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的美丽景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B.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C.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D.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6.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4分)
以后,托尔斯泰对于这部助他成名的著作 A 却有诸多挑剔。
“真是糟透了,”他和比鲁科夫说,“这部书缺少文学的诚实……其中简直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持这种看法的只是他一个人。作品的手稿没有署名,寄给了大名鼎鼎的 B 杂志,很快就刊出了,并且获得极大的成功。欧洲各国记者一致赞扬。可是,尽管作品很有诗的魅力,笔触精妙,感情细腻,托尔斯泰后来却很不喜欢。
(1)上述语段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A处填写的著作是《 》,B处填写的杂志名称是《 》。(2分)
(2)A著作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托尔斯泰认为“其中简直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请结合《名人传》一书的内容,说说“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具体指什么。(2分)
7.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在每则材料的横线处填写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每处限填3个字。(3分)
材料1:
。动作步伐比较单纯精练,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
材料2:
。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者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
材料3:
。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甚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改变缓慢。
8.综合性学习。(9分)
向阳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热点追踪】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根据其主要内容,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3分)
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 剪纸、糖画、鼻烟壶、花丝镶嵌……猴年春节期间,北京在德国汉堡举办“欢乐春节·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活动。这是有着30多年历史的北京地坛庙会第二次走出国门,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献上一道道中国特色的文化大餐。
在汉堡的开幕式当天,活动现场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充满浓郁的中国年味。五人乐器连奏《欢乐颂》节目,获得在场德国民众的阵阵掌声;魔术师的《神奇魔术》表演,打开了一面“中德友好、祝您愉快”字样的横幅,引起了德国民众的一阵欢呼;京剧《霸王别姬》将德国民众带进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舞狮表演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引起在场观众的热烈鼓掌。
(2)【民俗探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大暑”时台湾“吃凤梨”和“吃‘半年圆’”习俗的内涵。(3分)
材料1: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汉族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
材料2:六月十五日(大暑)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
(3)【口语交际】阅读下面一则材料,针对国人对西方节日的推崇和喜爱大大超过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不少于100字。(3分)
材料:随着2015年平安夜和圣诞节的到来,无论大街小巷、学校,还是在网络上或是人们口中,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诞节气息。圣诞节是西方教会的传统宗教节日,是基督徒们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在西方,每年圣诞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隆重地庆祝节日。在中国,国人们也通过购物、送礼物、聚餐约会、转发祝福、吃苹果等方式来过节。不难发现,国人对西方节日的推崇和喜爱大大超过了我国传统节日。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9~13题。(14分)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9.通读选段,为之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5个字。(2分)
10.“金满斗会”唱得最热闹的原因是什么?(4分)
11.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12.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13.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呢?(2分)
(二)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14~18题。(15分)
家乡的土炕
李耀岗
①南人住床,北人睡炕。
②对家乡人来说,炕是他们人生的主要舞台,他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像是长在土炕上的庄稼,长了一茬,收了一茬,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从容地走过一生。对于老家人来说,炕并不只作为睡觉休息的地方,炕还是家里人会客、吃饭的地方,是父亲借着炕窑里的油灯抽旱烟锅和母亲做针线活的地方。母亲总是一有空闲就在炕头纺线、缝衣、纳鞋,缝缝补补忙个不停,无数次夜里醒来,炕头做活的母亲都笼罩在暖暖的光晕里,有人说母亲是孩子心里的佛,那时候端坐在炕头油灯光芒之中的母亲就是我们心里的佛。
③除此之外,炕还是孩子们学习、写作业的地方,老人讲故事、邻居谝闲传的地方,如果家里有喜欢唱几嗓子戏的,炕就是唱念做打的舞台,到了天冷时,炕也是发馒头、包饺子的地方。尤其在冬天,家里来客人,一般都是先招呼到炕上,把暖和地方留给贵客。炕前面边沿上有一道起保护作用的木板,叫炕棱,有时候客人不脱鞋上炕,就在炕棱上跨着坐一会,说几句话。现在家居,卧室是最私密的地方,而在农村的炕正好相反,往往成了公共活动的场所。现在看来,若用现代意义上的家庭空间划分,老家的炕兼具了客厅、餐厅、起居室、工作间等全部功能,完全是家里暖人心窝的一处多功能场所。炕啊,包容了世间的悲喜欢泪,也接纳了人们的生命生活,无论我离它多远多久,都能在梦中叫出它的名字,回到它的怀中。
④老家砌炕有专用的“泥基”,是以黄土加麦秸和灰多次加工而成,要求很高,工艺复杂,所以炕也叫土炕。小时候,家里有尿炕的孩子,早上起来大人就要多唠叨几句:再尿,炕就要尿塌了。尽管是土炕,但要尿塌也不容易,只是有时候孩子们在炕上蹦跳得过分了,不结实的老炕可能会被跳塌。炕塌了也不碍事,换一块“泥基”就成,老炕的“泥基”捣烂成的渣土还可当作有机肥来肥田。据说“大跃进”时,为了达到积肥的标准,生产队强行把好多人家的炕锄烂作肥,弄得一家人晚上找不到地方睡觉。如今,砌炕的“泥基”已经没有人做了,人们开始用水泥板或石板代替,却完全没有土坯“泥基”那样冷热宜人,太热时烙人,太凉时瘆人,太硬时硌人。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最传统的老土炕,土炕上铺苇席,席上有羊毛毡,再铺炕单和被褥,土炕的土腥味里混合着世事伦常的味道和人间烟火的气息。我曾努力地分辨和寻找那种裹着泥土和烟火的味道,天涯海角,遍寻不见,末了只有在老家的老炕上才找得到,原来那味道其实就是家的味道。
⑤小时候在炕上的时候多,大人总要求我们要盘腿坐炕,那种有板有眼、正襟危坐的坐姿像极了佛教的一种打坐姿势,双腿交叉,四平八稳,也许正是从这种自小习惯了的修行姿态中我们才慢慢悟到了生命的从容,渐而有了踏实而努力的人生。那时候,我们都愿意挨着母亲坐,有母亲坐在炕上,家里头就泛着一层暖意,那种温暖驱赶了来自天地和人世间的寒意。我对老家的炕满怀眷恋,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抚摩过我的肌肤,我们彼此熟悉,互相接纳,回到炕上,就躺着也舒坦,睡得也踏实,烦恼忧愁了无痕迹。
⑥现在,每次回老家,我一定要住一住父母的老炕,看着装饰在墙裙上的炕围画,才子佳人、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依然如故,恍若回到当年;嗅着来自土炕特有的味道,气息醇正、滋味浑厚,让人心安神舒。我想,世界再大,奔波的空间永无止境,但真正属于你的或许并不多,这炕算一个,只是老家的炕现在也越来越少了,就连家里新盖的房子也用床代替了土炕。
14.从全文看,家乡的土炕主要有
、
、
等功能。(3分)
15.第②段中说“坐在炕头油灯光芒之中的母亲就是我们心里的佛”,为什么要这样说?(2分)
16.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无数次夜里醒来,炕头做活的母亲都笼罩在暖暖的光晕里。
(2)我对老家的炕满怀眷恋,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抚摩过我的肌肤。
17.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并写在句后的括号里。(2分)
(1)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最传统的老土炕,土炕上铺苇席,席上有羊毛毡,再铺炕单和被褥,土炕的土腥味里混合着世事伦常的味道和人间烟火的气息。(
)
(2)我想,世界再大,奔波的空间永无止境,但真正属于你的或许并不多,这炕算一个,只是老家的炕现在也越来越少了,就连家里新盖的房子也用床代替了土炕。(
)
18.简要说说家乡的土炕给了“我”哪些生活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19~23题。(15分)
过年的荸荠
肖复兴
①荸荠,谐音“毕齐”或“备齐”。如果除夕算作奏响辞旧迎新的一支曲子的话,前奏是剁饺子馅儿欢快的声响,高潮是放鞭炮,那么,这寒风中传来的一声声“卖荸荠喽!卖荸荠喽”的叫喊,则像是中间插进来的一段变奏——
②在老北京,除夕的黄昏时分,是街上最清静的时候。店铺早打烊关门,胡同里几乎见不到人影,除了寒风刮得电线杆上的线和树上的枯树枝子呼呼响,听不到什么喧哗。只有走进大小四合院或大杂院里,才能够听到乒乒乓乓在案板上剁饺子馅儿的声音,从各家里传出来,你应我和似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像是过年的序曲,是待会儿除夕夜轰鸣炸响的鞭炮声的前奏。
③就在这时候,胡同里会传来一声声“卖荸荠喽!卖荸荠喽”的叫喊。由于四周清静,这声响便显得格外清亮,在风中荡漾着悠扬的回声,各家都能够听得见。如果除夕算作奏响辞旧迎新的一支曲子的话,前奏是剁饺子馅儿欢快的声响,高潮是放鞭炮,那么,这寒风中传来的一声声“卖荸荠喽!卖荸荠喽”的叫喊,则像是中间插进来的一段变奏,或者像是在一片剁饺子馅儿的敲打乐中突然升起的一支长笛的悠扬回荡。
④这时候,各家的大人一般都会自己走出家门,来到胡同里,招呼卖荸荠的:“买点儿荸荠!”卖荸荠的会问:“买荸荠哟?”大人们会答:“对,荸荠!”卖荸荠的再问:“年货都备齐了?”大人们会答:“备齐啦!备齐啦!”然后彼此笑笑,点头称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⑤荸荠,就是取这个“备齐”之意。那时候,卖荸荠的,就是专门来赚这份钱的。买荸荠的,就是图这个荸荠的谐音,图这个吉利的。那时候,卖的荸荠,一般分生荸荠和熟荸荠两种,都很便宜。也有大人手里忙着有活儿,出不来,就让孩子跑出来买,总之,各家是一定要几个荸荠的。对于小孩子,不懂得什么荸荠就是备齐了的意思,只知道吃,那年月,冬天里没有什么水果,就把荸荠当成了水果,特别是生荸荠,脆生,水灵,有点儿滋味呢。
⑥记忆中,我小时候,除夕的黄昏,已经很少听到胡同里有叫卖荸荠的声响了。但是,这一天,或者这一天之前,父亲总是会买一些荸荠回家,他恪守着老北京这一份传统,总觉得是有个吉利的讲究。一般,父亲会把荸荠用水煮熟,再放上一点白糖,让我和弟弟连荸荠带水一起吃,说是为了去火。这已经是除夕之夜荸荠的另一种功能,属于实用,而非民俗,就像把供果拿下来吃掉了一样。我们的民俗,一般都是和吃有关的,所以尤其受小孩子的欢迎。
⑦如今,这样的民俗传统,早就失传了。人们再也听不到除夕的黄昏那一声声“卖荸荠喽!卖荸荠喽”的叫喊了,也听不到大人们像小孩子一样正儿八经的“备齐啦,备齐啦”的回答了。我现在想,大人们之所以在那一刻返老还童似的应答,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年还真的存在一种敬畏,或者说,年真的能够给人们带来乐趣和欢喜。现在,即使还能够听到这样的叫卖荸荠的声响,还有几个大人相信并且出门买几个荸荠然后答道“备齐啦,备齐啦”呢?更何况,如今人们大多住进了高楼,封闭的围墙,厚厚的防盗门和带双层隔音的玻璃窗,哪里又能够听得到这遥远的叫喊声呢?
⑧如今,这样的声音,只存活在老人的记忆里,或在发黄的书页间。
19.题目“过年的荸荠”中“荸荠”前为什么要加“过年的”三个字?(3分)
20.第②段中画线的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从第③、④段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
我选第
段中画线句;赏析:
22.文中多次写“卖荸荠喽!卖荸荠喽”的叫喊,有什么作用?(3分)
2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⑧段的作用。(3分)
三、写作(50分)
24.请以“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在横线处填写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将题目补全;(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A.“挑”应读“tiāo”;C.“饨”应读“tun”;D.“腕”应读“wàn”。)
2.D(A.印—映;B.藉—籍;C.串—穿。)
3.A(“随机应变”的意思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从感彩看,是褒义词,用在句中感彩不恰当。)
4.C(A.“三倍”改成“三成”或“30%”;B.“部署”与“研究”对调;D.“就”改成“才”。)
5.C(句末用“?”。)
6.(1)童年时代 现代人 (2)书中除了对几个当地人物的描写和少量感情真挚并具有宗教意识的篇章之外,他本人的个性并不突出。
7.自娱性 即兴性 稳定性
8.(1)示例:北京地坛庙会走进德国展示非遗技艺。(2)“吃凤梨”是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吃‘半年圆’”象征着团圆与甜蜜。(3)示例: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当下,国人喜爱热闹,开始接受西方文化,过一过西方人的节日,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如果过度的推崇,过于隆重,甚至超过了本国的传统节日,当然是不妥的。因为本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的,无论过节与否,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万万不能丢失的。
9.示例: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
10.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歌曲内容丰富;唱歌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
11.比喻。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宏。
12.外貌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
13.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14.睡觉休息
会客
吃饭
休闲
做针线活
学习(任选三种)
15.一是因为端坐在炕头油灯光芒之中的母亲笼罩在暖暖的光晕里,与常见的佛像相似;二是因为母亲在我们心里是神圣的、无可替代的,是我们的依靠,能给我们温暖和强大无比的力量。
16.(1)“笼罩”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文中形容母亲在炕头油灯的光晕里辛勤劳作的情形,引出下文“母亲就是我们心里的佛”的议论。(2)“抚摩”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老家的炕以人的感彩,表现了它对“我”的亲昵,表达了“我”对它的眷恋和感激之情。
17.(1)欣赏、怀念
(2)赞美、遗憾(意近即可)
18.①小时候在炕上有板有眼、正襟危坐的坐姿使“我”悟到了生命的从容、踏实和努力。②小时候愿意和母亲挨着坐在炕上,使“我”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力量。
19.“过年的”起限制作用,表明作者要写的荸荠有特殊意义,它蕴含了浓浓的年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
20.与下文写家家户户剁饺子馅儿的声音形成对比,衬托出老北京过年的气氛。
21.示例:(1)我选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反衬手法,用四周的清静衬托“卖荸荠”声的清亮和悠扬,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叫卖声的喜爱。(2)我选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卖荸荠的和大人们的对话,突出了荸荠的寓意,表达了人们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22.用这样的叫喊声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过年习俗的怀念。
23.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除夕买荸荠这一传统习俗消失的怀念和惋惜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24.作文示例:
家乡的端午节
记忆中,老家的端午节,似乎与父亲关系不大,总觉得是母亲和孩子们的节日!
清晨起来,母亲就来到了村里的大枣树下,摘新鲜的枣树叶(老家称之为“枣码”)拿回家。这时,孩子们虽然醒了,但还赖在炕上没起来。于是,母亲就拿“枣码”在孩子的眼皮上荡来荡去,嘴里还念念有词:“枣码过眼,百病不染!”这就是老家端午节的第一个节目——“过枣码”。据说,这样的话小孩一年内少病少灾。
吃过早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第二个节目——“挂荷包”:母亲大都给孩子们换上了新做的夏装,然后再把荷包挂在孩子衣服的第一个扣子上。荷包是前一晚母亲熬夜用红、绿、花布缝制的,荷包下边还缀着五彩丝线结成的穗子。
孩子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的荷包,我看看他的荷包,比比谁的荷包最漂亮,比比谁母亲的手艺最好,这也是孩子的一种骄傲呢!但再漂亮的荷包,大约三五天后就得摘下来,扔到路上。因为带荷包是为了给孩子消灾的,必须扔到路上,让人和畜生踩踏。所以,母亲带孩子在路上玩耍,见到路上漂亮的荷包,是严禁孩子触摸的,说是摸了就能染上病灾!
“过枣码”“挂荷包”,是对孩子健康的祝愿。端午节的食品,是母亲辛勤劳动的结晶,做起来非常费时、费事。
端午前一天,母亲要把糯米或黄米磨成面;还要把黄豆炒熟,再磨成细细的面。端午的早晨,母亲要去地里采新鲜艾草(我们老家称之为“艾子”)。然后,放锅里煮,“艾子”水配上糯米或黄米面,上屉蒸熟。待稍微冷却后,擀成薄片,再撒上炒熟的黄豆面,一层层叠起来,切成块,这才是成品的“艾粮饽饽”。
离开了家乡后,有一次,偶然看见市场上卖“驴打滚”,很类似家乡的“艾粮饽饽”。于是,就买来吃,略解思乡之情。但细细品尝,觉得“驴打滚”也香、也糯,只是没有老家的“艾粮饽饽”那种特有的“艾子”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