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3-16 07:5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综合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东昌湖及湖内的所有生物
B.冠县万亩梨园内的全部梨树
C.聊城植物园内的所有荷花
D.聊城姜堤乐园内的所有植物
2.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桂花树和玉兰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
A.非生物部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蚯蚓能疏松土壤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4.某简单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下图为四种生物所占的能量关系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
5.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准确地表述为 (  )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植物
7.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
 (  )
A.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
D.以上三项都有
8.“草盛豆苗稀”体现的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  )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9.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后,草原生态系统仍处于平衡状态。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该草原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
10.下列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
A.青蛙捕食田间害虫
B.稻田蜘蛛捕食害虫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
D.七星瓢虫捕食棉蚜虫
11.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关于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与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质与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如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B.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C.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14.许多自然灾害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人类的活动也在严重干预着生态平衡。下列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是良性影响或没有负面影响的是 (  )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
C.森林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
D.放宽农产品进出口检疫
1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据报道,我国现在有二分之一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农村地下水资源50%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下列所述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  )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③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
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④
D.①②③④
16.洛阳江红树林曾遭严重人为破坏,为恢复其原状,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  )
A.补种并保护红树林
B.张网捕猎各种鸟类
C.大面积围海造田
D.大量排入生活用水
17.臭氧层能阻隔太阳的紫外线,下列人类疾病的发生与臭氧层破坏有关的是
 (  )
A.高血压
B.糖尿病
C.皮肤癌
D.艾滋病
18.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对中国人口问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少生就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C.晚婚、晚育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
D.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19.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C.酸雨对植物有极大的危害,对人和动物没有危害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回收和利用
20.温家宝同志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下列行为与举措中,有利于保护和恢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  )
A.大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B.进一步发展畜牧业
C.退耕还林、还草
D.进一步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
二、非选择题(共8小题,共60分)
21.(8分)请将下列原因与其造成的后果用线连接起来。
乱丢废电池
酸雨
水葫芦疯长
温室效应
大量使用农药
水土流失
捕杀野生青蛙
土壤和水污染
乱砍滥伐森林
农田害虫数量增多
核泄漏辐射污染
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燃煤排放二氧化硫
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
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22.(9分)下图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图。三种生物之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请分析回答:
(1)写出上述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若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       
     。
(2)若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则最多要消耗含    千焦能量的第一营养级生物。
(3)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
 

(4)调查发现,可能由于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以下是为验证调查结果所做的相关实验,请你帮助完善有关过程:
①取甲、乙两个相同的养鱼盆,甲盆放入适量的取自水库A区的水,乙盆放入
                  作为对照。
②准备同种大小相近的健康鱼若干条,随机取适量放入甲盆中,再取     
   放入乙盆中,在相同条件下养殖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23.(8分)下图是某市产粮(水稻)区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关系的部分示意图,请依此图分析作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没有显示的成分是     。
(2)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3)在食物链D→E→G中,若D中有10
000千焦能量,能传到G的能量最小值是
    千焦。
(4)如果人类的活动使   生物(回答图中的字母)绝灭,最终该生态系统会崩溃。
24.(7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岛上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海鸟飞掠、蛇虫匍行,海藻丰盛、鱼虾群集,好一派海岛风光。
(1)从生态学角度看,小岛及附近海域的各种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以及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      系统。
(2)这里属于生产者的有 
,属于消费者的有 

(3)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    
能。
(4)岛上海风强劲,各种植物都生长得低矮粗壮,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
A.反应     B.适应     C.变异
(5)虾吃藻、鱼吃虾、鸟吃鱼、蛇吃鸟,这些生物因为食物的关系而构成了一条
 

(6)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不同,鱼用鳃呼吸而蛇和鸟则用     
  呼吸。
25.(6分)初夏的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请分析回答:
(1)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作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除了上述场景中的生物,还应包括 

(2)请根据上述场景中的描述,用文字和箭头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注:水鸟为杂食性动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4)湿地生态系统中,鹰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兔的数量,原因是
 

(5)野兔的体色一般为灰黄色,有利于逃避敌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        。
(6)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
 

26.(5分)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核原料泄漏事故,大量含有核原料的污水被排放入周围海水中,使当地渔业受到重创,并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如图为福岛周围海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如果图中     的数量急剧减少,将直接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2)在该食物网中,鳕鱼属于    消费者。
(3)在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减少。这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含有核原料的污水流入海水中一段时间后,由于      作用,鲑鱼体内积累的污染物浓度最高。有科学家认为,如果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等因素,此次污染事件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7.(8分)水葫芦是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水生植物,曾一度被用来净化污水和做天然饲料。但是近几年,太湖流域某些河道内的水葫芦由于水体污染和缺乏制约生物而过度生长繁殖,泛滥成灾,后又腐烂,导致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
(1)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2)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以在农田中适量施肥并防止流失,还可以人工打捞水葫芦。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措施           (任举一例)。
(3)水葫芦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它的体内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如何化害为利,是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请你举一例利用水葫芦的方法:
 

28.(9分)资料一: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
资料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干旱,洪湖水面原有53万余亩,现只剩6万余亩。
资料三:下面是一幅漫画:
(1)沙尘暴和大面积干旱都与人类       有关。
(2)植被丰富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大,原因是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从叶片的
    散失水分。
(3)要根治沙尘暴和干旱,应该       。
(4)请你写出一点看完资料三后的感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东昌湖中既有生物又有环境,可以称为生态系统。B、C、D三项只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2.【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土壤、水、阳光、空气是非生物成分,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生物成分。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判断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各选项,提取信息,正确作答。选项A“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属于环境中缺少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选项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属于环境污染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选项D体现了鼠妇的生活习性。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能量流动规律的理解。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甲中的能量最多应该是最低的营养级(生产者),乙和丙能量相差不大,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丁中能量最少,属于最高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因此选A。
5.【解析】选B。本题考查食物网。食物链是指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构成复杂网状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还是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6.【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A、B、D项中起始端不是生产者,所以都不是正确的食物链。
7.【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因地球环境而形成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等。
8.【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共生等关系。“草盛豆苗稀”是因为草与豆苗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
9.【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态平衡的知识。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为鹿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题中狼的大量死亡,会使鹿因为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数量增多,但因为空间和食物的有限,鹿群的数量会再减少而后逐渐趋于稳定。
10.【解析】选C。生物防治是用自然界中存在的食物链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青蛙捕食田间害虫、稻田蜘蛛捕食害虫、七星瓢虫捕食棉蚜虫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益生物捕食有害生物,都是生物防治。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食物链的概念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由图中的食物链可知,b是一级消费者,c是二级消费者,故c捕食b;b、c、d都是消费者,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所以,会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最后一级消费者d的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12.【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图示可以看出,①表示植物被动物所捕食,②④表示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3.【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植物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所以,会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稻田内养鱼,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活,而且鱼类会吃掉部分害虫,其粪便还会增加水中的无机盐,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是对生态系统的良性影响;围湖造田,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森林中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打破了森林的宁静,阻断了森林动物的活动路线,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放宽农产品进出口检疫,会使一些有害的生物入侵我国,造成生态灾难,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水污染的因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直接污染了河流。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不当,会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引起水污染。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直接排入大海会污染海水。工业生产中的废液会直接污染水体,废渣、废气会经雨水将有害成分带入水体。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洛阳江红树林曾遭严重人为破坏,为恢复其原状,正确的做法是补种并保护红树林。张网捕猎各种鸟类,大面积围海造田,大量排入生活用水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都不利于红树林的恢复。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中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太阳的紫外线会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
1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计划生育的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少生、优生可幸福一生。少生是指稳定低生育水平。“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少数民族是不实行的。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酸雨是指酸性较强的雨水;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所以,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是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酸雨对地面的各种生物危害都较大。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A、B、D三项措施都会加快生态恶化,C项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恢复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及其危害。废电池中含有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容易造成重金属离子污染;水葫芦疯长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会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绝迹;大量使用农药,农药残留物会造成土壤和水的污染;捕杀野生青蛙会造成农田害虫数量增多;乱砍滥伐森林,会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核泄漏辐射污染会引起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
答案:
22.【解析】本题以生态系统为主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平衡的知识和设置对照实验的能力。
(1)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生物的数量一般是沿食物链而逐级递减的,根据图中相对生物数量的关系图可知,此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所以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2)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低为10%,即1/10,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则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多为15×10×10=1
500(千焦)。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乙生物的数量骤减,则丙生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大量增加,但是由于丙生物的食物甲和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一段时间后,丙生物的数量也会受到制约而减少,所以丙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4)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变量,据题意可知探究的问题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是否是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则变量可为“是否为水库A区的水”,甲盆中放入的是水库中A区水质变坏的水,则乙盆应放入非A区的水,可为水库中其他区位的水或其他更优质的没有变质的水。②对照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即在实验中除已确定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甲、乙两盆中鱼的数量应相同。③若实验结果是甲盆中的鱼大量死亡,而乙盆中的鱼生活良好,则水库A区中鱼类大量死亡确实是因为水质变坏引起的;若两盆中鱼生活状况相同,则水库A区中鱼类大量死亡不是水库A区水质变坏引起的。
答案:(1)甲→丙→乙 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
(2)1
500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4)①等量的取自水库其他地方的优质水
②等量的鱼
③若甲盆中鱼大量死亡,乙盆中鱼生活良好,则说明调查结果正确,否则调查结果不正确(其他合理叙述亦可)
23.【解析】本题以食物网为主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及识图能力。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图中显示有生物,缺少非生物环境: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食物链有:D→C→B→F→G;D→C→F→G;D→E→G。
(3)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沿D→E→G传递到G时,最小值为10
000×10%×10%=100(千焦)。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成分。
答案:(1)非生物环境(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阳光、空气、水分、土壤”)
(2)3 (3)100 (4)D
24.【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钓鱼岛及附近海域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形成一个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中的山茶、棕榈、马齿苋、仙人掌、海藻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如海鸟、蛇虫、鱼虾等。(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能。(4)岛上的植物长得低矮粗壮,和岛上海风强劲相适应。(5)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6)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蛇和鸟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其中,鸟类还用气囊辅助呼吸。
答案:(1)生态
(2)山茶、棕榈、马齿苋、仙人掌、海藻
海鸟、蛇虫、鱼虾
(3)太阳 (4)B (5)食物链 (6)肺
25.【解析】本题以黄河口生态系统为主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及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资料看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2)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传递的。
(4)野兔是初级消费者,鹰是最高级消费者,按照食物链能量流动关系: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应少于初级消费者数量。
(5)野兔的这种体色为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典型例子。
(6)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和种类都比农田生态系统要多,自我调节的能力高。
答案:(1)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
(2)
(至少画出三条食物链,其他合理即可)
(3)营养结构
(4)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能量传递过程中消耗越多。鹰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而鹰的数量远远低于野兔的数量
(5)适应环境
(6)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6.【解析】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在图中指浮游植物,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数量急剧下降,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2)食物链中的第三个环节是次级消费者。
(3)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越少。
(4)有些有毒物质(如核原料)一旦进入食物链后,难以分解,沿食物链传递并逐级积累,这是有毒物质的富集现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含量就越高。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综合各种因素这次污染不会对中国海域产生影响。
答案:(1)浮游植物 (2)次级 (3)逐级递减
(4)生物富集 自我调节
27.【解析】(1)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殖,水葫芦覆盖水的表面隔绝了氧气,导致鱼类不能呼吸到氧气。
(2)为防止水葫芦的蔓延,可以采用物理打捞和化学治理等方法。
(3)水葫芦体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以作为畜禽饲料、生产沼气的原料等。
答案:(1)由于水葫芦覆盖水的表面隔绝了氧气,导致鱼类不能呼吸到氧气
(2)物理打捞 化学治理 如施放除草剂
(3)净化水质 可用作畜禽饲料 可供观赏 生产沼气、制肥等(答对其中一项即可)
28.【解析】本题通过资料分析考查人类与环境。(1)人口急剧增长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生物可影响环境,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的气孔散发水分,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等。(3)植被有防风固沙、增加降水的作用,所以,大面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环境恶化的最有效措施。(4)此为开放性题目,合理即可。
答案:(1)破坏植被(或乱砍滥伐或过度放牧或毁林造田或开荒造田等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行为)
(2)蒸腾 气孔
(3)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
(4)要珍惜水资源(或要节约用水或保护植被或增加植被或可持续发展等,答案合理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