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16 17:28:37

文档简介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五代十国的史实。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反动统治。说明封建社会里农民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21cnjy.com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的盛世景象。21·cn·jy·com
然而,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1·c·n·j·y
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祸乱衰败的危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1. 不理朝政
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www-2-1-cnjy-com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中日歌舞饮宴,任人唯亲,先后将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版权所有:21教育】
(板书)2. 任用奸相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提醒学生看书中有关李林甫专权、阻谏的小字)。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
李林甫任宰相达19年,曾对谏官说:“皇上圣明,我们作为臣子的顺从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必要高谈阔论呢?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宫殿前的仪仗马吗?如果终日不吭一声,就能饱食;如果叫了一声,马上就被赶走,以后想不叫也来不及了。”由于他的压制,唐玄宗很难再听到忠言进谏。杨国忠本是市井无赖,凭着堂妹杨贵妃的关系位置宰相,他兼领40多职,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
(板书)(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聋鼓。
(板书)1.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21·世纪*教育网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北)即皇帝位,主持平叛,他就是唐肃宗。
(板书)2. 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所到之处,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屠杀老人和儿童。756年六月有攻入长安后,纵兵“大索三日,民间财尽掠之。”叛军的胡作非为,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常山和平原太守在河北起兵拒敌,牵制叛军不得西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平叛。757年九月,郭、李二将在回纥兵配合下收复长安、洛阳二京,叛军受到重大打击。763年叛乱最终被平息。2-1-c-n-j-y
[善思]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一文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一人足矣败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21*cnjy*com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板书)3. 唐朝衰落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一场空前浩动。双方反复攻夺的洛阳城,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据记载,战争所及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者不足1/3,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出处:21教育名师】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迫于安史旧部的实力,唐中央封降将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分别为卢龙、成德和魏博节度使。这三家名为节度使,实则是独立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开始,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板书)三 藩镇割据
(讲解“藩镇”概念)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民,依恃着强大的兵力和财力,与中央对抗。军队是藩镇割据的资本。节度使的职位或由父传子,或兄终弟及,或部将接替,中央无法节制。藩镇林立,争战频繁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有藩镇近50个。有些藩镇的节度使表面上尊奉朝廷,其实完全不受约束,赋税不上交中央,还有自己的管制和法令。甚至有些节度使死后,就直接由儿子继承,或有部下佣立,朝廷只能事后追任,不能更改。781年,承德镇的节度使李宝臣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节度使的职位,并要求朝廷予以追任。唐德宗坚决不许。李惟岳便与另外三镇的节度使联合起来,骑兵反唐,史称“四镇之乱”。【来源:21cnj*y.co*m】
藩镇的割据性: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3.军队不听令中央的调动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生产受到破坏,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板书)四 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专权,是从玄宗宠信高力士开始的。那时四方奏章,都经高力士传递。宦官李辅国因在灵武拥立肃宗有功,而掌握了禁军的统帅权。代宗时宦官又掌握了传达皇帝命令的机要权。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以至后来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把持。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各派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板书)五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板书)1. 爆发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阶级更加贪婪,生活更加糜烂。而广大人民面对的却是赤贫和死亡。873年,潼关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农民吃草根、槐叶充饥,饿死无数。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农民被迫拆房砍树,卖妻卖子,也不能完税。租税以外,还有其它繁重的差役。农民已无法生活下去,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板书)2. 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875年
(利用《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讲述起义过程)875年初王仙芝率领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黄巢也聚众响应。他们利用灵活的战术,连克州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大家公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板书)3. 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发展革命力量,起义军转而向守备薄弱,又是唐朝财赋的主要供应地的江南进攻。黄巢率军在安徽和州渡江,先后攻入浙江、福建,879年夏攻占广州,此时起义军发展到50多万人。由于多年征战积累下丰富的战斗经验,扩大胜利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广州,黄巢发布文告,痛斥朝臣和宦官狼狈为奸,纲纪败坏。宣布要直捣长安,推翻李唐王朝。十月,声势浩大的北伐开始了。先克桂州(今桂林),再沿湘水破潭州(今长沙),经湖南入湖北,顺长江东下,攻到今江西、皖南、浙西一带。又从安徽北渡长江,不战而下洛阳,平潼关。881年一月八日,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同一天,义军领袖黄巢乘坐饰金软舆,率领千军万马进入长安。长安百姓涌向街头,夹道欢迎。一月十六日,农民军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国号大齐。21*cnjy*com
(板书)4. 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
由于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给了唐僖宗纠集残余军队和藩镇势力反扑的机会。883年,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牺牲,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
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907年,最终为藩镇所灭。
[善思] 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与藩镇割据有什么联系?
大唐盛极一时由胜而衰,物质丰繁使得贵族生活奢侈风靡,政治逐渐腐败,军事弱化粉饰太平,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引发贫苦人民造反起义,朝廷后来的统治者疏于政事,和防范对地方的管制,致使土地豪强和地方节度使并起,仰仗功劳私营势力争权夺势横征暴敛,逐步形成了相互分裂朝廷以对垒并存的各个政治集团,局部政权。同时说明了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板书)六 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3.(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学而时习]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B )
开凿大运河 B.安史之乱 C.繁镇割据 D.官宦专权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多次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想一想,这些分裂的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些分裂导致社会动荡,老百姓流离失所,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www.21-cn-jy.com
[集思广益] 唐玄宗统治时期,就出现了“开元盛世”,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想一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唐玄宗个人素质、才能绝不逊于历代的明主。所以在经过武周王朝的打击下,他既然能拨乱反正,开创李唐王朝的又一次光辉,就是开元盛世。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另外他还任用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为相,自己不理朝政,把所有事务都交于奸臣杨国忠,所以致使朝政更加黑暗,终于引发的安史之乱。
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D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2)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 B )年。
A、7.0
B、8.0
C、9.0
D、10.0
(3)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 ,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A )
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杨国忠、李林甫危害国家 ③安史之乱爆发 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天宝危机
不理朝政
任用奸相
(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唐朝衰落
(三) 藩镇割据
割据性
(四)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爆发起义的原因
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27课,本课的重难点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以及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应该注重本课各环节流畅,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新课的引入,可以采用呈上启下的方法,自然导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新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采用设疑、故事、绘图、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巩固小结和课堂检测,理清了本课的知识线索,实现了当堂内容当堂巩固,整堂课教学效果理想。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练习
一、选择题
1.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朋党之争
D、以上各项都是
2. 藩镇割据尤其以( )为重。
A. 河北
B. 河南
C. 安徽
D. 山东
3. 马嵬坡兵变要求唐玄宗诛杀的大臣是( )。
A、姚崇
B、李林甫
C、杨国忠
D、以上各项都不是
4. 唐肃宗在( )即位称帝,从此唐朝出现了两个皇帝。
A、洛阳
B、长安
C、武川
D、灵武
5. 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 )年。
A、7.0
B、8.0
C、9.0
D、10.0
6.天宝十三年,安禄山担任全总的牧监,并委任给酷吏( )担任。
A、史思明
B、吉温
C、封常清
D、张守珪
7.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8. 五代十国期间,南方各国十分重视经济水利。在钱塘江也修筑海塘的是( )
A后唐
B吴越
C吴
D楚
9.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有( )
A杭州
B成都
C扬州
D金陵
10. 下列与周世宗改革的历史作用最相近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魏孝文帝
二、简答题
11.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12. 为什么从唐朝中晚期起南方的农业发展较快,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13.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北宋时期。这句话哪里有问题吗?如果有,找出并写出你的理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材料分析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周世宗显德二年)诏曰:“ 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
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旧五代史 世宗纪》
材料2:(显德六年)帝率诸军北征。 丁酉,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
十里。 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
——《旧五代史 世宗纪》
请回答:
(1)周世宗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取得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cn·jy·com
材料一: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1·c·n·j·y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绝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很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⑴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哪里?这种转移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分别是何时?
⑵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⑶试举一列说明“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材料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公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www-2-1-cnjy-com
⑷“南海一号”古沉船的 ,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两项)2-1-c-n-j-y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D 5.B 6.B 7.D 8.B 9.D 10.A 21教育网
二、简答题
11.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战争较少,有利社会经济发展 大量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动力 南方统治者采取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21cnjy.com
影响: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北方。
12.考查经济重心难移的过程—唐朝时期的原因,从社会状况角度,技术,生产力发展状况等角度分析即可。
13.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奠定基础是在魏晋时期,其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在北宋。www.21-cn-jy.com
三、材料分析
14.材料分析
(1)背景是国家分裂割据,战争连年不休,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2)意义:国力强盛,对外战争取得胜利,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5.材料分析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南方发展。这种转移开始的时间是唐朝中后期,完成的时间是南宋时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21*cnjy*com
(3)“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的事例:南宋都城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不绝;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来源:21cnj*y.co*m】
(4)如果“南海一号”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市舶司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的货物有:茶叶、瓷器、丝绸、纸张、书籍、粮食、煤、铁器等。【出处:21教育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岳麓版 七年级下册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的盛世景象。
导入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然而,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
(一)天宝危机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祸乱衰败的危机。
1. 不理朝政
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新授
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中日歌舞饮宴,任人唯亲,先后将朝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2. 任用奸相
新授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提醒学生看书中有关李林甫专权、阻谏的小字)。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
(李林甫任宰相达19年,曾对谏官说:“皇上圣明,我们作为臣子的顺从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必要高谈阔论呢?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宫殿前的仪仗马吗?如果终日不吭一声,就能饱食;如果叫了一声,马上就被赶走,以后想不叫也来不及了。”由于他的压制,唐玄宗很难再听到忠言进谏。杨国忠本是市井无赖,凭着堂妹杨贵妃的关系位置宰相,他兼领40多职,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
新授
(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
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时,幽燕边塞
响起了反叛的聋鼓。
1.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新授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北)即皇帝位,主持平叛,他就是唐肃宗。
新授
2. 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所到之处,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屠杀老人和儿童。756年六月有攻入长安后,纵兵“大索三日,民间财尽掠之。”叛军的胡作非为,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常山和平原太守在河北起兵拒敌,牵制叛军不得西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平叛。757年九月,郭、李二将在回纥兵配合下收复长安、洛阳二京,叛军受到重大打击。763年叛乱最终被平息。
新授
3. 唐朝衰落
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一场空前浩动。双方反复攻夺的洛阳城,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据记载,战争所及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劫后余生者不足1/3,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迫于安史旧部的实力,唐中央封降将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分别为卢龙、成德和魏博节度使。这三家名为节度使,实则是独立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开始,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新授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一文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一人足矣败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什么是蕃镇割据?
新授
三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民,依恃着强大的兵力和财力,与中央对抗。军队是藩镇割据的资本。节度使的职位或由父传子,或兄终弟及,或部将接替,中央无法节制。藩镇林立,争战频繁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有藩镇近50个。有些藩镇的节度使表面上尊奉朝廷,其实完全不受约束,赋税不上交中央,还有自己的管制和法令。甚至有些节度使死后,就直接由儿子继承,或有部下佣立,朝廷只能事后追任,不能更改。(四镇之乱原因):781年,承德镇的节度使李宝臣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节度使的职位,并要求朝廷予以追任。唐德宗坚决不许。李惟岳便与另外三镇的节度使联合起来,骑兵反唐,史称“四镇之乱”。
新授
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生产受到破坏,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严重削弱,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令中央的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新授
四 、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专权,是从玄宗宠信高力士开始的。那时四方奏章,都经高力士传递。宦官李辅国因在灵武拥立肃宗有功,而掌握了禁军的统帅权。代宗时宦官又掌握了传达皇帝命令的机要权。宦官的权柄越来越大,以至后来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把持。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各派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新授
五 、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1. 爆发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阶级更加贪婪,生活更加糜烂。而广大人民面对的却是赤贫和死亡。873年,潼关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农民吃草根、槐叶充饥,饿死无数。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农民被迫拆房砍树,卖妻卖子,也不能完税。租税以外,还有其它繁重的差役。农民已无法生活下去,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新授
2. 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875年
875年初王仙芝率领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黄巢也聚众响应。他们利用灵活的战术,连克州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大家公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黄巢起义流动作战》起义过程
新授
3. 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发展革命力量,起义军转而向守备薄弱,又是唐朝财赋的主要供应地的江南进攻。黄巢率军在安徽和州渡江,先后攻入浙江、福建,879年夏攻占广州,此时起义军发展到50多万人。由于多年征战积累下丰富的战斗经验,扩大胜利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广州,黄巢发布文告,痛斥朝臣和宦官狼狈为奸,纲纪败坏。宣布要直捣长安,推翻李唐王朝。十月,声势浩大的北伐开始了。先克桂州(今桂林),再沿湘水破潭州(今长沙),经湖南入湖北,顺长江东下,攻到今江西、皖南、浙西一带。又从安徽北渡长江,不战而下洛阳,平潼关。881年一月八日,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同一天,义军领袖黄巢乘坐饰金软舆,率领千军万马进入长安。长安百姓涌向街头,夹道欢迎。一月十六日,农民军在长安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国号大齐。
新授
4. 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
由于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给了唐僖宗纠集残余军队和藩镇势力反扑的机会。883年,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牺牲,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
唐末农民战争历时10年,震荡全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经过大起义的冲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907年,最终为藩镇所灭。
新授
唐代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南方与山西地区还先后建立多个割据小国,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六 、五代十国
新授
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与藩镇割据有什么联系?
大唐盛极一时由胜而衰,物质丰繁使得贵族生活奢侈风靡,政治逐渐腐败,军事弱化粉饰太平,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引发贫苦人民造反起义,朝廷后来的统治者疏于政事,和防范对地方的管制,致使土地豪强和地方节度使并起,仰仗功劳私营势力争权夺势横征暴敛,逐步形成了相互分裂朝廷以对垒并存的各个政治集团,局部政权。同时说明了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善思
新授
问: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唐朝藩镇割据。
问: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到五代后期,饱受分裂割据和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对于结束这种局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后周世宗柴荣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使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开凿大运河
B.安史之乱
C.繁镇割据
D.官宦专权
B
回归课本
学而时习
这些分裂导致社会动荡,老百姓流离失所,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回归课本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多次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想一想,这些分裂的局面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唐玄宗个人素质、才能绝不逊于历代的明主。所以在经过武周王朝的打击下,他既然能拨乱反正,开创李唐王朝的又一次光辉,就是开元盛世。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另外他还任用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为相,自己不理朝政,把所有事务都交于奸臣杨国忠,所以致使朝政更加黑暗,终于引发的安史之乱。
回归课本
集思广益
唐玄宗统治时期,就出现了“开元盛世”,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想一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1)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
练习
2.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 )年。
A、7.0
B、8.0
C、9.0
D、10.0
B
练习
3.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 ,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姚崇就任宰相②杨国忠、李林甫危害国家 ③安史之乱爆发 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练习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天宝危机
不理朝政
任用奸相
(二) 安史之乱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唐朝衰落
(三) 藩镇割据
割据性
(四)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爆发起义的原因
王仙芝、黄巢发动起义
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
起义失败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