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雁门太守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歌诗编》。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雁门太守行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小结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课件20张PPT。南明·夏完淳别云间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南明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写作背景??? 公元1645年,夏完淳从父允彝(yí) 、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zhān)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夏,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被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诗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是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之意。他是抗清将领,清廷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亭人,那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其实,“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 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三年】 作者自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共三年。 【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在外的人。【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
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泉路】死期。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 ,
谁说过天地之间无比宽广呢?
我已经深知即将面临死亡 ,
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
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文章赏析: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歌理解首联:
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颔联: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颈联: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尾联:
这里运用想象,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诗作首联叙事。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探究《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让我们永远记住爱国诗人夏完淳!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课件11张PPT。 卜算子
送 鲍浩然 之浙东【读一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王观 北宋 【体裁】:词【注释】
卜算子·送鲍浩然①之浙东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②, 山是眉峰聚③.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以上两句话利用女人的眉眼来赞美山水的秀丽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④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盈盈:美好的样子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
真想问问路人儿要到哪个方向?
山水交汇处。
才送走了春,又要送你回家乡。
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
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啊!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驻,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分析: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紧蹙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浓浓感情。
这首诗诗词语言朴素清新,情感深挚真切。尤其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更是神采之笔,设喻之巧,联想之妙,令人击节叹服.。
课件25张PPT。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韩愈"以文为诗",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劳民伤财,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韩愈被贬官至潮州经过蓝田关时,
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与他同行。
(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解题:翻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的情感。 赏析 :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2、开头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
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3、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刚直不阿的性格。
“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4、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五六两句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全诗情感: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本诗的特点: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怀乡念国之愁……
探究: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常出现哪些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③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贬谪诗中常用手法: “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者,除了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
——叶嘉莹课件15张PPT。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关于月的古诗句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相见欢 (唐)李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宋)苏轼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望月有感白居易你了解白居易吗?我们一起来说说.话题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写作背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 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初读感知美 诵读后,你对本诗内容是怎样理解的?译诗三读欣赏美用你的耳朵去倾听,用你的心灵去体会,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呢?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美丽的月亮是历代诗人笔下多情之物。你能试着写一写吗?诵读创造美 感谢白居易,感谢他用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的语言,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感谢白居易,感谢他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大家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