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成都杜甫草堂羌村三首“诗中圣哲” 杜甫 (712—770 ) 一、杜甫 生平
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肃宗时,官左拾遗,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称杜拾遗,杜工部。一度住在长安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杜少陵。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温故知新“诗史”
“诗圣”
“三吏”( )
“三别”(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歌风格由于时代、社会生活及其创作心态的影响,
使他的诗歌呈现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往往是指文学作品
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沉凝重,浓厚悲抑。《羌村三首》背景天宝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瓦解了一度空前繁盛的大唐盛世。叛军攻占长安,杜甫扶起携子颠沛流离在难民的行列中,他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只身北上,投奔唐肃宗。长安收复后,杜甫却因直谏犯龙颜而获罪,从此永离长安,漂泊终身。
在乱离的三年里,杜甫眼见国家残破,人民遭难,写下了一系列不朽的动人诗篇。其中有著名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
《羌村三首》就是杜甫在凤翔因得罪皇帝而被放还,回到鄜州羌村探亲时所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题解这三首诗是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它们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
朗读诗歌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一)(二)(三)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抒写战乱初归,合家悲喜交集的情形。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抒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内心感受羌村三首(其二)写无聊寡欢的情状秋收已毕,新酒未出,却计日可待分析诗句这句可谓“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群鸡乱叫斗争,正呈现出小村庄的寂寥荒乱景象,与整首组诗所反映出的战争年间动荡艰难时世的气氛十分协调,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兵革未息,“黍地无人耕”之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分析诗句这两句承上启下,虽用语简朴,却写得“村景如绘”,真切地展现出乡村的古朴情境。
当听到“群鸡乱叫”的嘈杂时,便不耐其烦,因而才“驱鸡上树木”,然后才“使闻扣柴荆”。这样写景正反映出诗人的烦闷情绪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分析诗句
正当诗人心绪烦闷之时,却意外地迎来了父老的慰问,真可谓雪中送炭,令人感激之至。“父老”四句写其来意他们四五人约好了,各自携带些酒食来看望杜甫,酒色清浊虽然不一,却都表示着一片心意。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分析诗句此四句“虽述父老厚意,而时事艰难已带出”即写出战乱时世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其中“酒味薄”既是父老致歉之辞,又是田园荒芜,“黍地无人耕”所致,而田荒歉收,又因“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之故。反映出安史之乱所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出诗人植根现实,洞察民艰的现实主义精神。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分析诗句
此句乃诗人自述句,写诗人感激父老存问之深情。正因局势如此艰难,又蒙父老赠酒慰问,故诗人既感激,又有愧于父老之深情。分析诗句
将感慨悲怆之情推至高潮,以概括全诗。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写邻人来访与邻人相互慰问的情景有趣的序曲父老携酒而来父老致歉之辞主人致答词艺术特色1、以白描见长:
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
2、以小见大:
诗人以回家后的一些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共同的重大主题;
3、主观感情和客观场面相结合:
第一首主要是通过三个场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首直接揭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首通过父老乡亲的话语和自己的歌声表现主题。
这三首诗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念乱的心情。主题课件13张PPT。从 军 行
(唐) 杨 炯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时代背景: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对新兴的政权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常使唐王朝处于东西拒敌的狼狈境地,所以当时不得不用大量的财帛珍宝馈赠对方,以求得边境的暂时安宁。这一边防措施,引起了当时朝臣和部分文人的不满,他们迫切希望朝廷拿出勇气,扫除边患。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初唐诗坛产生了不少从戎报国、抵御外侮的边塞诗。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全诗:首联:来犯
颔联:出征,围城
颈联:苦战
尾联:(最后抒怀)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前两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暗示军情的紧急,“照西京”言烽火映照京城,渲染了紧张气氛。在国家危难关头,有责任心的志士不会坐视不理,自然引出下句“心中自不平”。“自”字,表现了志士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写出了初唐士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颔联描写将士辞京出师、赴敌作战的情景。上句用“牙璋”“凤阙”两词借指军队和京城,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绕龙城”一句,写唐军迅速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I水泄不通的情形。“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辞”“绕”两个动词写出了唐军的慷慨斗志。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构、情感、主旨)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答题步骤课件18张PPT。月下独酌
[唐]李白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作者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写下了本文。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读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译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译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此时,却只有诗人一人,想起自己现实的处境,不免心生孤独、苦闷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当成朋友。这时此前孤寂冷清的场面变得热闹、心情乐观,不再孤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但是月亮毕竟不会饮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举杯对酌,只能徒然伴随自己而已。此时的诗人又不免生出 之情。失望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此时的诗人又显得非常的无奈,苦闷。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躺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诗人在醉舞高歌时获得了暂时的 ,运用 修辞手法,把月与影写得富有人情味:月亮与影子似乎是自己的知己,与自己共度良宵,把酒言欢,派遣心中的孤独与苦闷。快乐拟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诚恳的愿望。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为什么与明月、影子这些无情之物相约?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诗人复杂情感总结 综观全诗,诗人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衬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的?衬托:
以乐衬哀
以闹衬寂整首诗从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花丛美酒独自一人,
场面冷清。 忽发奇想邀月共酌,
场面热闹。 月远影随内心仍然,
孤独寂寞。 悟诗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暂时将就情绪激昂,
及时行乐。既歌且舞莫名凄凉
与寂寞。醒欢醉散忘却烦恼,
自得其乐。真诚相约点尽孤寂,
书穷悲凉。 悟诗课件16张PPT。杜甫诗作鉴赏复习之五登楼 熟知诗人 杜甫,字( ),是我国( )伟大的(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了解背景
安史之乱平定,但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日益衰败,本诗写于此时。 登 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①登临:登高观赏。
②北极:比喻大唐朝廷。理解诗词大意 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触目伤心,在这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总领全篇。“万方多难”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颔联描述山河之壮观。“锦江”、“玉垒”
是登楼所见的意象。
玉垒,山名。诗人凭楼远望,只见锦江水
在春色中从天地之际滚滚而
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
定,好像古今时势的风云变幻。“锦江春色来天地” 句视野开阔,“玉垒浮云变古今”句想象丰富,这两句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往历史的追怀。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北极朝廷终不改
承接第四句的“玉垒浮云变古今”,从去年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说明大唐的运数不错。西山寇盗莫相侵
针对吐蕃的觊觎郑重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4.联系尾联内容,分析“聊”字的作用。 “聊”字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感慨,可叹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诗人只能姑且吟诵那《梁甫吟》,以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伫立楼头,在苍茫的暮色中,望着城南先主庙和后主祠,不觉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伤感这位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享受后人的景仰!
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课件7张PPT。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出征的自然环境(边塞环境的险恶,形势的险恶) “莽莽”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天气恶劣,飞沙走石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使用了拟人、夸张手法远景——风色近景——风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将士冒着寒风雪夜行军的情景 风雪夜行,军容严整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敌军破胆,胜利在望岑参预祝胜利的理由:歌颂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