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3 热点题型二 文化常识题-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5.3 热点题型二 文化常识题-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7 14:0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热点题型二
文化常识题
近两年高考题型一览表
2015年全国Ⅰ
《宋史·孙傅传》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2015年全国Ⅱ
《北史·来护儿传》
【解析】“会周师定淮南(对象变化)所住白土村(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地居疆场(并列)数见军旅(陈述对象变化)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时间变化)及开皇初(人物变化)宇文忻等镇广陵(事件变化)平陈之役(人物变化)护儿有功焉。
2016年全国2卷
《明史·陈登云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2016年全国1卷
《宋史·曾公亮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016年全国丙
《明史·傅珪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
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全国卷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涉及称谓、官职、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方面,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文化常识类实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古代官职名词、科举礼仪名词、天文地理名词、干支历法名词、典章制度名词、文物器物名词等。
【规律总结】
1.选材特点:自2015年起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理解。选材立足课内,兼顾古代重要文化传统。
2.命题形式:主要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有时也在翻译题中考查。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考查,都注重了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注重夯实文言实词,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课本,“死记而活用”。
高考必考题型展示
典例
【2017届安徽合肥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文言文阅读(19分)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C.“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D.“立祠”,即建立祠庙奉祀,多数是官员去世以后,如袁旭受到宁国人立祠祭祀。古时也有立生祠现象,其对象都是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
【答案】
5.A
【方法总结】
解答文化常识题三步走
1.调动积累推断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名号、礼仪和宗法等,要调动平常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
2.依据语境解析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具体的语境相联系,其内涵比词典中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
3.剖析词语内涵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等。如:“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联系“罢黜”一词判断,“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判断,“陟”应指升职。联想相关词语,剖析语素内涵,即可解读词义。
【触类旁通】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
5.D
【名师点拨】
第一步:依据积累推断。
“陛下”运用借代,指代君王。“吏部”依据“三省六部”联想判断。
第二步:根据语境解析。
“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中宫”与“太后”应属同类,都是皇帝内宫眷属。
第三步:剖析词语内涵。
“移疾”即“称病”,这是官员要求隐退的委婉说法。选项说“不得不请求退职”与文意不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