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热点题型四
古文翻译题
近三年高考题型一览表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
《旧唐书·于休烈传》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得分点:亲贤、推毂、曾,译出大意)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
《明史·韩文传》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韩文)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得分点:伏阙、疏,译出大意)
2015年全国Ⅰ
《宋史·孙傅传》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得分点:“不吾索”句式,庶或、济,译出大意)
2015年全国Ⅱ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得分点:军旅、咨怨、游幸,译出大意)
2016年全国卷2
《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得分点:岂、胜、龃龉,译出大意)
2016年全国卷1
《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得分点:“锡”通假,虔、安,译出大意)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得分点:尝、救正、讥、固宠,译出大意)
2016年全国丙
《明史·傅珪传》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得分点:忠谠、报,译出大意)
【规律总结】
1.选材特点:要求翻译的句子的选材常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有理解困难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有具有多义性的词语,需要考生结合语境确定其含义;②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③句式上与现代汉语有不同之处。
2.命题特点:该考点为高考试题的必考考点,既是高频考点,也是备考难点。设题采用主观题型,共2道小题,分值10分,评分时注意关键词、关键句式的落实。
3.题型特点:
①选句全是叙事性语句。
②得分点主要设在实词上,兼及虚词及特殊句式,对“保持句意正确”要求高。个别实词译起来稍有难度,如2016年全国2卷第(1)句中的“龃龉”。
③以直译为主,极少数地方要求意译。
高考必考题型展示
典例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
7.(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方法总结】
核心题点一:全面把握语境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核心题点二:精准翻译三大“得分点”
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
(一)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
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精准翻译五类关键实词
1.精准翻译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精准翻译活用实词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3.精准翻译多义实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讲,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讲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4.精准翻译疑难词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命题者是想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能力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这些疑难词。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如“毁淫祠数百区”一句中的“淫”,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的“淫”之“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意思。
②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5.精准翻译通假字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于识别。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翻译出来,如果觉得它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得分点。
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一)审题要审出关键虚词
1.如果句中出现了高频虚词(即《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尤其是“以”“其”“因”“乃”等词,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2.如果句中出现了常见的副词,如“比”“已”“既而”“辄”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3.如果句中出现了复音虚词,如“所以”“无乃”“庶几”“得无”“奈何”“何以”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
(二)精准翻译三类关键虚词
1.精准翻译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2.精准翻译常见副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得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幸、辱、伏惟,窃、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3.精准翻译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也叫固定虚词,它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世代沿用,约定俗成。因此,译句中只要出现它们,按照固定义翻译就行了。这类虚词多与固定句式结合在一起,翻译时适当注意句式。请看部分例子。
固定虚词
固定语义
无乃
恐怕
庶几
或许/希望
无以
没有用来……的
无所
没有什么……的(人、事、地方)
然而
既然这样,那么(但是)……
虽然
虽然(即使)如此,但是……
向使
假设,如果
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精准翻译四类特殊句式
1.精准翻译无标志判断句和特殊句式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精准翻译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特殊句式中类型最多,较为复杂,翻译时要细心辨别。
宾语前置句类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代词“自”作宾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3.精准翻译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在考场上特别容易被考生忽略,是最不容易译到位的句式。请看下表,用心体会。
定语后置句类型
例 句
用“之+者”或“者”“之”作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4.精准翻译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考生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出省略成分,这样,才能使译句表意精密、清晰,表达更加流畅。
省略句类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触类旁通】
(2016·高考全国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5分)
【答案】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
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
“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解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的言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月廪、岁隶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名师点拨】
快速审题:
1.审文段。通读前后文,结合前后文意,大致了解要求翻译的语句的含意。
2.审语句。排查翻译点,看句中实词有无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实词。
确定要点:
“陈”,叙说,陈奏;“时弊”,社会弊病;“斥”,指责;“益”,更加;“嫉”,痛恨;“忠谠”,忠诚,敢于直言;“起用”,任用;“如”,按照;“报”,回复。
组织答案: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1)极力陈述当前的社会弊病十件事,他的话大多被权臣排斥,权臣们也更加嫉妒他。(2分)(2)又说傅珪刚正不阿,应该被起用,吏部请求像卢雍的话,没有上报。(2分)
评分细则
第(1)句中,译出大意给2分;“陈”“斥”“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句译出大意给2分;“忠谠”“如”“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满分策略:
1.找出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了解前后语境,力求把握大致意思。根据上下文意思可知,第(1)句是傅珪上书陈述时弊、斥责权贵,被权贵们嫉恨。第(2)句是卢雍上书谈论傅珪的刚直中正,应该重新任用,吏部虽然按照卢雍的话上奏皇帝,但是没有被批复。
2.精读要求翻译的语句,注意关键实词的不同情况: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今天的意义;一词多义要根据搭配情况选出合适的意象,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准确确定通哪个字,含义是什么。
3.翻译的方法是直译,字字对译,单音变双音。翻译后要通读,看看有无语病,有无需要调整的语序和补出的成分。
答案模板: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
陈(1分) 斥(1分)
贵,权贵愈加痛恨他。(句意2分)
嫉(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
忠谠(1分) 如(1分)
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句意2分)
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