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6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文言文翻译要点-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5.6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文言文翻译要点-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17 14:1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文言文翻译要点
 
 
突破关键实词
译准四类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要特别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判罪”易混。在翻译时,切记要结合语境翻译。
2.词类活用——语法判断
如名词用作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1)两名词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名词用作动词。
(2)“而”前或“而”后的名词用作动词。
(3)“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
3.古今异义——区别、拆分
(1)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要将古义和今义区别开,如“走”“谷”“金”等,不可以今律古。(2)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如“祖父”“妻子”等,一般情况下要当成两个词拆分翻译,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
4.疑难词——多积累、据语境推断
(1)对于陌生字词可以调动积累或者结合语境推断出来。
(2)对于常见但用其本义无法翻译通顺的字词可以考虑其通假用法。
(3)对于第三类词语,则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记忆、多训练。
典例1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
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典例2(2015·湖北省卷)
(2015·湖北省卷)把下面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
上面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有捐、以为、算。其中一词多义词是捐、算,可分别译为舍弃、算计;古今异义词是以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意思是认为,在本句中应为两个词,应翻译为来成就,来构成
[答案]
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参考译文】
世人见到他们那样,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突破特殊句式(关注倒装)
(一)几种常见的倒装句式规律探究
句式
规律(标志、结构)
例句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主语+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主语+代词宾语+动词
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主语+代词宾语+介语+动词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是”作标志
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陈言之务去/夫晋,何厌之有/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介词“以”“与”的宾语有时前置
宾语+以+动词
一言以蔽之/吾谁与归
注意:代词“自”作宾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相”“见”表示偏指一方时,也往往是宾语前置。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亚父南向坐/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此外,还有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的,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定语后置
用“之……者”“而……者”“……者”表示 
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四方之士来者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用“之”表示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数量词作定语时
中心词+数量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续表
主谓倒置
为强调谓语而倒置
谓语+主语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状语后置
用“于”“乎”“以”表示
动词+于(乎、以)+宾语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得双石于潭上
(二)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览表
语气
形式
释义
示例
表推测语气
得无……乎(耶)
该不会……吧/莫非……吧/能不……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无乃……(乎)
(恐怕)……吧/莫不是……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表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
把……怎么样/拿……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何(胡)以……
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表反问语气
不亦……乎
不也……吗/难道不也……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何……为/何以……为
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之有哉
有什么……呢
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感叹语气
亦……哉
也真……啊
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直……耳(哉)
只是……罢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表选择语气
……孰与(若)……
与……相比,谁(哪一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016天津语文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答案】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思路剖析]
上面画线句子中“礼以客主”是宾语后置句句式,正常语序是以客主礼,可翻译为用主客之礼礼待。通于神明乎也是如此。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宗质)长大以后,到达做官的所在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边,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同情他,一定(多方)宽慰告诫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等到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然这样。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楼)稍事休息,(伤心地)流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妇人来到他的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喝完茶以后,(宗质)询问老人的家乡姓氏。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多少钱,为何猛然问我姓名?我不是要饭的人。”宗质起身,更加恭敬,道歉说:“我十分惶恐,犯上忤逆了阿婆,希望(您)能停止生气,试着说一说,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或许是乡邻或亲族,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氏很特别,不能说。”宗质极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道:“夫人,(您)是我的母亲啊。”老妇人说:“官人不要错了,我儿子有可以验证的标记,(他的)右腋下有一个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质跪拜说:“是这样的。”(宗质)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拥抱在一起哭泣,周围观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们)都一边叹息一边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为(他们)哭泣,从此以后迎养母亲孝顺奉养十多年,母亲在高龄寿终,那时宗质也已经白头了。
宗质乾道庚寅年间做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dí)的亲家,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即母亲)去世,我终身抱憾。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动并且为他作传。
称赞说:孔子说:“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意为真正能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但成年以后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感动天地神明,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感动得哭泣。人们谁没有母亲?有母亲的人谁没有这样的心呢?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用等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是什么心啊?
(2015·重庆市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10.把第三大题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且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答案】
10.(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
而找巫师太晚了。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
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以来就是这样,现在尤其突出。只要是有病,不管病的时间长短,病势轻重,吃了一次药不见效,立刻摒弃医生。到了巫师那里,反复十几次不见效,也不后悔,并且深深引咎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说一句责备巫师的话。所以病好了功劳总是归于巫师,而病没有治好却总是归罪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到最高的奖赏,医生往往要放在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获得利益,取信于人,就必须借助鬼神的名义,做出装神弄鬼的样子,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被迷惑的。更有甚者,沅湘之间出现了用人来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谋取利益的事,他们遭受了重重的处罚却不怨恨,巫师带来的祸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消解。医生的医术长时间不能胜过巫师的巫术,即使有好医生尚且不能施展其医术,来成就他的名声,学习医学的人也就一天天懈怠了,所以有时找遍几个郡也找不到一个好医生。唉!难道是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已经被废弃了吗?为什么巫师造成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呢!人能够过完应有的寿数,不是一种幸运吗!
我的同乡有一位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里的大姓。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就辞官回乡做了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杂症,补足缺漏,广泛搜集资料,明辨考察, 通晓、洞察细微敏锐的事物,人们都认为他是古人再生。他凭借脉象治病,不按照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不要求他们回报,相信他来治疗的,没有不见效的。那些不来治疗的,也一定提前知道了病情。病人让巫师看过一次,就离开不再去找巫师了,从此,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独占功劳了。我行走几千里也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医生。偶然遇到一个医生,又都是只研究一种病情,擅长一种病的治疗罢了,没有各种病症治疗都擅长的。来到旴江,认识了汤伯高,通晓医术,沉静深邃,不自我夸耀,不傲气,非常像徐若虚先生。我正忧虑巫师造成的祸患,医学之道不能被认可,坐视百姓生命夭亡而不能救治,而敬佩汤伯高的学问类似于徐若虚,并且试探让他治病马上就见效,因此一并写下巫师和医生行为的利害关系,以及有关徐若虚先生的经历来赠送给他。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的汤伯高,相信他们的人都像我家乡的人一样,巫师难道能长时间占据优势吗!
汤伯高名叫尧,自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叫棪。听说庐山有一位郭氏,号叫南寄的,也很有名气。
【高分指导】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体而言,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要求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读全文
要以试题为依据,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或遗漏、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巧比对
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