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达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达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3-17 19: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达标检测
【双基巩固】
1.鲤鱼适于生活在淡水中,影响鲤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A.水、空气和其他鲤鱼等
B.水、温度和水草等
C.水、温度、阳光、水中的氧气等
D.水、温度、阳光、其他食肉鱼类等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此诗句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3.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土壤的含氧量
D.水
4.蜜蜂在找到食物后,会在空中跳“8”字摆尾舞招引同伴去采蜜,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合作(互助)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5.“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  )
A.互助
B.竞争
C.互惠互利
D.捕食
6.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C.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7.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活动中,最好选择在哪种天气条件下进行 (  )
8.下图是与小麦有关的生态因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       。
(2)图中影响小麦生存的生物因素有        。
(3)小麦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如果在田地里有一群蚂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能力提升】
1.有一种山羊,其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之一,因而,放养的数量持续上升,但山羊不仅食草、灌木和树叶,而且有连根一起刨食的习性。结果随山羊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原和灌木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草原沙漠化。这个实例说明生物(  )
A.能够影响环境
B.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C.不能适应环境
D.对环境的刺激作出了反应
2.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一般不具备的特征是(  )
A.叶面宽大
B.茎肥厚多汁
C.根系发达
D.叶特化成刺
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加速岩石的风化。这说明(  )
A.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B.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成语俗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鱼儿离不开水
5.多种海鱼每次产卵量多达数万粒到数百万粒,但鱼苗存活率很低,发育为成鱼的数量更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  )
A.受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B.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C.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D.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6.(拓展探究)某生物实验小组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分别测量了裸地、草地、灌木丛的湿度,并且每种环境分别测了三个地点,将求出的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记录在了下表中。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1)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在下图坐标上绘出一天中“草地湿度的变化曲线”。
(2)为什么每种环境要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
 

(3)从表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你能得出哪两个结论
① 

② 

(4)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解析
【双基巩固】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等。对于水中的鲤鱼来说,主要是水、温度、水中的氧气,阳光影响水中水草产生氧气,因此是间接影响鲤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2.【解析】选B。本题考查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天气变暖,竹林外桃花开放,江水变暖,有利于鸭子在水中游泳和觅食。此诗句说明,温度对动植物的生活均有影响。
3.【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干旱沙漠中,严重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和沙漠的缺水环境相适应。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互助)和斗争两种关系,不同工种的蜜蜂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采蜜。
5.【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捕食、竞争、互助、寄生、互惠互利等关系。“草盛豆苗稀”是因为草与豆苗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A项蚂蚁洞穴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B项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能促进地球上土壤层的形成;D项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故A、B、D三项都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7.【解析】选B。本题考查植被对空气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原理。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失水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植物的蒸腾作用受阳光的影响,在晴朗的天气,植物的蒸腾作用旺盛,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8.【解析】本题结合实例考查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示中影响小麦的生态因素以及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正确的分类。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析图示非生物因素有阳光、土壤、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有蚜虫、人、杂草。小麦和杂草争夺水分、养料、生存空间等,是一种竞争关系;蚂蚁之间既有互助,也有斗争。
答案:(1)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
(2)蚜虫、人、杂草
(3)竞争 互助、斗争
【能力提升】
1.【解析】选A。本题结合实例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的生活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以上实例中,由于过度放牧,山羊的取食活动破坏了植被,从而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是生物影响环境的典型实例。
2.【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对环境表现出适应性,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适应沙漠缺水的环境,叶面宽大不利于保水。
3.【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生存首先要适应环境。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说明地衣能适应岩石表面的环境。地衣的生活又影响环境,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4.【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说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指大树的蒸腾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变得格外凉爽,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鱼儿离不开水”反映的是环境影响生物。
5.【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因鱼苗存活率很低,如果产卵少就有可能绝种,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产卵数量多,如果鱼苗存活率很高,鱼就有可能因食物缺少而绝种,这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6.【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绘制曲线图时,把每个数据在图中对应的点标出来,首先经过横轴上相应的一点画一条假想的垂直线,再经过纵轴上相应的一点画一条假想的水平线,两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数据点。用平滑的实线将各个数据点连接起来。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要采用多点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比较表格每列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时间段不同植被的空气湿度不同。比较表格每行的数据可以看出同种植被在不同的时间段的空气湿度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答案:(1)
(2)使结果更准确
(3)①同一植被的不同时间段,空气湿度不同
②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植被的空气湿度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即可,二者的顺序可调)
(4)生物能够影响环境